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4世纪正是佛教在西域与中原广泛传播的时代。当时在西域诸国中,龟兹国流行的大乘佛教最有影响。出身于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则是奠定这一基础的伟人。鸠摩罗什是梵文名字Kumarajiva的音译,汉文意译“童寿”。祖籍天竺(今印度),  相似文献   

2.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龟兹和焉耆曾起过中介作用。鸠摩罗什前,龟兹佛教已进入前期鼎盛,此时统治龟兹的是小乘律。鸠摩罗什学问由小乘转为大乘,是其一生极为重要的关头,这期间,龟兹戒律也转为大乘,此为罗什影响所致。在说服其师归依大乘后,罗什渐“道流西域,名被东国”。鸠摩罗什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依然兴盛,只是龟兹已渐转为小乘律天下了。鸠摩罗什曾非常向往中原,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唯心净土”是唐宋时期汉地佛教思想家在解释经典、构建修行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语汇。研究者们常将其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看待,却难以阐明其真实意涵。实际上,唯心净土从未形成固定词义,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家们通过对其不断定义、诠释、使用、批判,表达自己对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念佛往生修行的态度。“唯心净土”话题的开展,激发了僧团之间的对话交流。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汉地各大佛教宗派的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5.
龟兹密教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世纪初问题提出,近百年的时间,学术界对龟兹曾有密教流行,尤其早期有杂密思想的存在和影响的结论,几乎达成一致。但在论据和论证中却始终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直到季羡林的《龟兹之密宗》将中原文献与西域佛教考古结合起来,从西域出土文献资料出发,提出极具权威的证据。但是季羡林的论文也只是说明7至9世纪时龟兹有密教流传,属于纯密阶段。关于3至7世纪的龟兹早期密教(杂密)流传情况学术界仍然没有确定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这一过程,并从新疆库车佛塔出土的4至6世纪梵语婆罗谜文鲍威尔写本《孔雀王咒经》的角度提出龟兹早期杂密流行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方立天 《法音》2003,(9):3-9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了中国佛教学者的思想创造。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争论,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天台、禅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更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就是中国佛教、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正净土信仰,可以说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形成。婆罗门教徒就以毗湿奴天(梵Vi2zu),作为其信仰往生之净土。在大乘佛教还未兴起之前,原始及部派佛教没有他方世界及他方诸佛之观念,所以也就没有往生净土之说。而净土信仰真正大行其道之  相似文献   

8.
谭世宝 《佛学研究》2004,(1):134-139
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广为流传,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经蕴含着丰富的净土思想,明确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这一著名命题.本文从菩萨取净土之目的与方法的角度,认为<维摩诘经>中菩萨取净土的目的是度化调伏众生,此即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的内含意蕴,还阐述分析了建立净佛国土之净土行和"心净则佛土净"思想.  相似文献   

10.
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佛教的教、理、行、果四个方面,对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进行研究,探索其净土思想。通过分析宏道的判教原理、净土实存之证明及信、愿、悟并进的修行理论,反映出其显净理、破狂禅的宏法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明代高僧智旭编撰的《净土十要》中的净土信心论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净土十要》从天台、华严的心性论出发,建立了净土信心论的立足点。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大乘佛教菩萨道信仰、因缘果报论、以及破斥狂禅偏见等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论证净土信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净土信心论体系。这样的体系的建立,对清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沿,很久前就是沟通东西方交通的桥梁。繁荣的国际贸易又给其带来巨额财富,使龟兹成为繁荣富饶的宝地。希腊的、罗马的、印度的、波斯的和中原汉文化在此汇集,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与壁画艺术。它像一座虹桥,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和佛教壁画艺术。文章从龟兹壁画的题材、结构布局、人物造型及绘画技巧等方面分析并窥见其传统"赋彩"观。  相似文献   

14.
初唐的大型维摩诘经变,从贞观十六年(642)的220窟到武周圣历年间(698-699)的335窟,对表现净土世界的场景,如香积佛国、阿閦佛国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值得玩味。联系到《维摩诘经》本身强调"心净土净"的唯心净土(无形净土)和不可思议解脱的"不二"思想,初唐维摩变对有形净土的浓厚兴趣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图像表现的兴趣和经典主旨本身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该种矛盾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反映了隋唐佛教的哪些变化?这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多有藏文史料记载在吐著王朝松赞干布前五代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教“自天而降”初传入吐蕃的神话传说。古龟兹洞窟藏文壁文却记载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吐蕃开国之君聂赤赞普时代,佛教己初传吐蕃。这个新的版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西藏早期佛教史的若干史实,折射出西藏高原早期土著宗教本教“天神降临”神话对吐蕃佛教的深刻影响,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对西域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正近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对弥勒信仰有较多关注,对弥勒净土也给予一定研究。佛教界的研究以太虚大师及其弟子印顺导师为代表,不仅在人间佛教的角度对弥勒净土予以高度肯定,并深有体证。成一法师编有《弥勒净土法门集》,进一步系统揭示  相似文献   

19.
王孺童 《法音》2010,(7):5-8
<正>《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天台宗与净土宗的融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最早的萌芽则要追溯到天台宗的初创时期。天台宗创立之前,并无天台净土之分,智者大师整合南北佛教的时候,念佛法门是被作为禅法吸收到天台宗思想体系之中的,它是天台宗实修法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显示出不同于通途法门的独特优势。智者大师对净土法门的肯定和重视,既有他兼顾不同根性的考虑,也有他晚年引净土以补天台的选择,形成了台净组合的雏形,这一时期可称为"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