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是:认为孔教有种种弊害,否认孔教为宗教,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能科学地分析看待孔教,但采取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孔教。陈独秀的这种孔教观有其时代合理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是使新文化运动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峰,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其局限性是把繁杂的思想文化问题简单化,完全割裂旧文化,忽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基本精神,带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印尼孔教源于中国儒学,是印尼华人特有的一种宗教形式。本文主要依据多年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考察分析印尼孔教的祭天仪式。印尼孔教的祭天仪式体现出源于中国儒学的崇拜"天"的观念,是印尼孔教宗教仪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表现出鲜明的印尼孔教特点:既带着华人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又具有明显的印尼本土特色。宗教信仰的仪式化和宗教仪式的生活化是印尼孔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不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香港地区孔教学院作为香港地区孔教的核心组织,由康有为弟子陈焕章先生在1930年创办,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香港地区孔教学院历来坚守爱国爱港立场,有宗教、教育、学术研究三项基本功能。为了发展香港地区孔教事业,团结香港地区孔教信徒,我们创立了香港地区孔教总会。香港地区回归25年来,我一直担任孔教学院院长,在我及孔教学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孔教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深入系统研究孔教理论。  相似文献   

4.
陈焕章博士于1912年在上海创立全国孔教会,是为孔教创立之序幕。孔教学院在香港政府注册登记,从1930年起已是一法定宗教团体。有关孔教建教的  相似文献   

5.
韩星 《宗教学研究》2003,2(2):91-103
过去对清末民初孔教活动及其引起的争论以反动复古判之,有简单化之嫌。本文认为孔教活动是儒教是教非教之争在近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对孔子儒学的判释误区,以及直接的政治目的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孔教活动引发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同反应和激烈的争论,焦点是孔教的兴废,学理是孔教是教非教,其基本态度和倾向开了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矫枉过正的激烈反传统之路。梁启超是儒教是教到非教转变的一个特殊人物,很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尊孔运动是民国初年在孔教会和袁世凯政府积极推动下企图以国教的方式恢复儒学在中国传统地位的一场复古运动。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尊孔运动,作为基督徒的张亦镜以《真光报》、《大光报》等为阵地,坚决反对把孔教立为国教。他从基督教的角度回应尊孔运动的主张,指出:定孔教为国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信教自由相悖,与民主共和相违,并驳斥立孔教为国教的荒谬性,阐释自己的政教观。对于张亦镜与尊孔运动关系的研究,不但让我们观察到百年前宗教大讨论的复杂局面,也为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重建和走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学贯中西,在中西文明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中形成了他的孔教观:认为儒学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说不是宗教,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来说又与宗教是一样的,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孔教是一种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其教堂是家庭和学校.孔教是一种以礼义为其本质,无我为其哲学,羞耻感为其宗教情感的良民宗教.辜鸿铭对传统孔教也有历史反思,对近代孔教运动有所批判.  相似文献   

8.
香港有所谓的六大宗教,包括基督(新)教、罗马天主教、佛教、道教、孔教及伊斯兰教(即是中国的五大宗教之外加上孔教。在香港及海外很多地方,都有孔庙、祭孔等活动,也视孔教为中国宗教的一种)。此外,在香港还有一些新兴的宗教,及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香港虽然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与世俗化的社会,它的宗教也仍然是十分活跃的。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香港社会的宗教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其主要表现如下: 1.“不同的宗教之间是可以平等地沟通、和谐地相处”。古代的社会中,不同的宗教相遇是会带来宗教的战争,现代社会却不是这样的了。在香港这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兴起于新文化运动,中国资产阶级进步宗教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乃其产物。李大钊既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又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反孔教运动中开启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宗教学,又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中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在李大钊宗教学思想的启发下,逐渐形成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0.
"宗教"已成为现当代常用的词汇,围绕"宗教"定义而起的儒教(孔教)宗教性的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这一问题可追溯至20世纪初年,东渡日本的梁启超引入"宗教"概念并对宗教与孔教的关系作出划分。这一关系的划分引发了当时知识界的争论。留日学生及章太炎、王国维等受日本影响的人士赞同孔教非宗教说,而《新世界学报》同人及康有为等坚持孔教是宗教说。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宗教"涵义的理解。20世纪初的这场论争为儒教宗教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历史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孔教运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等发起了孔教运动 ,试图通过儒学的宗教化来改造儒学、转活儒学 ,实现重树儒学权威之目的。同时 ,他以新孔教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先导 ,借新孔教来推动政治上的维新 ,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孔教运动并没有因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出历史。民国以后 ,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康有为转而全力推动孔教运动。孔教运动因与袁世凯等人恢复帝制的复辟活动相关联而遭到陈独秀等激进人士的强烈批判 ,并由此而衍生出彻底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由洛阳大学、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共嵩县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二程洛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 7月 1日至 3日在闻名的九朝古都洛阳召开 ,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约 5 0余人 ,提交论文 5 0多篇 ,约 30万字。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应安洛 ,洛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赵金昭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教授钟彩钧等出席了研讨会 ,并作了…  相似文献   

13.
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不仅将康有为称为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宗教家,而且声称康有为"宗教思想特盛",并对康有为的宗教思想予以概括和阐发。在《论支那宗教改革》中,他声称自己的演讲只不过是"述康南海之言"。就康有为的宗教思想来说,梁启超对孔教思想的介绍、阐发最多,态度变化也最大。从早期梁启超对康有为的亦步亦趋到后来的公开驳斥,直观地展示了梁启超与康有为的思想分歧。通过梁启超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介绍和评价,可再现梁启超对康有为孔教思想的误读及两人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世界宗教文化》2023,(2):42-42
张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3月348千字晚清民初知识分子在大变局中探寻中国道路,开拓知识分子的新道路,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部分。本书梳理和讨论了康有为“大同立教”的思路以及推动定孔教为国教的政治行动,尝试从康有为的思想和实践一孔窥豹,思考中国思想及其承载者和创造者的历史性大变局。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包含儒学宗教性与儒学宗教化两个问题。康有为对孔教的建构即是儒学宗教化的一种尝试,亦是康有为思想中的一条轨迹。其孔教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其孔子观念,他终其一生致力于赋予孔子教主的地位。康有为主张政教分离,现实中却经常与政治相纠葛,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康有为的视域中,孔教具有独立的运行轨迹,即庶民信仰主体性的逐渐建立。儒学若要在现代社会获得发展,必须重视个体信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非宗教型的。可是,在戊戌时期却出现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宗教热,几位有影响的维新派思想家曾先后呼吁在中国建立宗教。他们或是将“孔子之教”视为宗教,要求在全国范围建立孔教会;或是提倡佛教。有人甚至把建立宗教视为当时中国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对此现象作一些分析。在大力提倡宗教的几位维新派思想家中,只有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即具有宗教思想、宗教热情,并曾在隐居西樵期间产生过一些神秘体验。而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早年并无宗教思想、宗教热情。在1896年“北游访学”之前,谭嗣同不…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30岁前后接触基督教,与傅兰雅、马尚德、李提摩太等传教士交往,从基督教思想中吸收了许多观念。在他看来,孔、佛、耶三教完全能够会通,而且基督教、孔教与佛教将会依次盛行。他对孔教充满信心,希望孔教更加宗教化,并且效仿基督教来传播孔教、改革孔教。基督教思想对《仁学》的建构有重要意义,除从中引入"以太"概念外,他还将"灵魂"概念引入"仁学"体系,加深了对"仁"的思想阐发;引入"博爱"与"平等"的观念,形成"仁-通-平等"的这一"仁学"体系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福建宗教》2002,(4):5-6
2002年7月26~31日,以香港回教博爱社主席脱志贤为团长,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协调部有关负责同志为顾问,香港回教、道教、孔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知名人士为成员的“香港宗教界知名人士访问团”一行31人前来福建访问。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早在戊戌变法之初就开始酝酿。民国建立以后,面对政治的乱象和道德的普遍败坏,康有为试图通过将儒教设为宗教来拯救传统价值观沦落,并为民族国家的建设提供一种合法性基础。然而康的设想很快引起了极大反弹,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展开了一场"批孔反儒"的大论战。今天对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有了很多新的阐释,早期思想家们对孔教思想的拒斥在今天抬高"孔教"思想的趋势下,坚定无神论思想,反对泛宗教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