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尝君田文以养士著称,常至食客数千人,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似乎他是“士”的当然代表,当之无愧的社会精英。对此,我国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不以为然,他在《读孟尝君列传》中评论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孟尝君究竟何许人也,本文试析孟尝君其人。  相似文献   

2.
田文考     
田文考郑杰文(一)孟尝君田文,出身于齐公族。《史记·"孟尝君列传》曰:"益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少年时,便以善辩有智折服已任齐相的父亲.《史记·孟尝君列传》称,田婴贱妾以五月五日生田文,而...  相似文献   

3.
薛邑新考     
《史记》载,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9年)封相国田婴于薛,称薛公。婴卒,其子田文代立于薛,亦称薜公,即孟尝君。《战国策》和《史记》还都记述了食客冯雅代孟尝君收债于薜的故事,流传甚广。薛邑在哪里?古籍儿乎毫无二致地说存滕县(今滕州市西南)之南。本文拟对此说提出质疑,并试倡新说,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4.
试论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曾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故称薛公,号孟尝君。他曾相齐多年,后又相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与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然而,后人对于孟尝君的评价却又存在着一定分歧,如荀子称他为“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卹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的“篡臣”(《荀子·臣道》);而司马迁则说他  相似文献   

5.
薛邑历史地理考孙天胜位于齐国西南边陲的薛邑,当时曾是一块十分重要的地理区域。在齐国历史的一段时间里,它作为田婴田文父子的封地,以其非同一般的政治地理位置,成就了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伟业,鼎盛时人口多达六万户,令周围各国刮目相看。近年《管子学...  相似文献   

6.
薛邑与徐州,是战国中晚期比较有名的两个地方。前者是齐田婴及其子孟尝君田文的封地,后者为齐威王与魏惠王相会并互致王号的所在,也是楚威王七年大败齐师的战场。长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薛邑、徐州实为一地,是同一城邑的不同名称。但若核查汉代以前的文献记载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战国时期关于徐州的记载,大约有四项,即:一、齐威王23年(前334)“与魏会徐州,诸侯  相似文献   

7.
孟尝君父子功过考王光福,司秀英偶翻《管子学刊》,见到几篇评价孟尝君的文章①,觉得孟尝君在齐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很有值得评价的必要。但同时又觉得诸先生或肯定之,或否定之,俱备有其理,而对孟尝君之分析或有不周全的地方,特别是对其成为齐国罪人的...  相似文献   

8.
张化 《天风》1994,(收录汇总):22-23
田文栽(1947.6.11-2023.6.30),从改革开放之初起,就是基督教全国两会图书馆的负责人,是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基督教相关研究领域都熟知的"小田",是中国基督教会中一位值得纪念的普通人. 我能认识田文栽是因为我们曾是"同事".  相似文献   

9.
政治道德是我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士作为有文化的承担天下与社会责任的人,以弘道为己任,积极地参与政治,因而也就形成了独具士阶层特色的政治道德,对加强中国特色政治道德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薛涓 《法音》2021,(8):7-10
明清更替之际,逃禅之风盛行,大量士人涌入佛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殊景观。对这一独特的图景,时人多有关注。邵廷采称:"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非是则有出而仕矣。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1])归庄亦说:"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士,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家居而宪细者,岂真乐从异教哉?不得已也。"  相似文献   

11.
正战国时期的舌辩之士中,真正能建立"不世之功"且善终的,大概只有范雎一人了。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肯定范雎是贤者,而且说他"垂功于天下"。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将范雎称为"倾危之士"。两位史学大师对范雎的评价,为什么截然不同呢?范雎出道之前的经历,称得上坎坷。他虽能言善辩,怎奈家境贫困,只能在魏国大夫须  相似文献   

12.
"方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官>:"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1]此处方士系指周代掌握四方讼狱的职官,与后来所通称的方术之士的"方士"含义不同.后世所谓的"方士",即方技术数之士."方"指"方术","方药",<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2].<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炼求奇药之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方士即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技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一周征服殷以后,用以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其亲属,另外还有些功臣。统治集团中的亲属关系乃是一套宗法系统,周天子派出他的亲属至各地代其统治的任务,是为封建。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周天子乃是天下之大宗,分封出去的诸侯,在其诸侯国内也是大宗。诸侯以下的卿、大夫、士,亦复如此。而宗与宗之间的权力授予的关系乃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  相似文献   

14.
古人相信桃能驱鬼避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先秦时期已有在门前设立桃人的习俗。《战国策·齐策三》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又见《史记·孟尝君列传》、《说苑·正谏》):说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想到秦国去游说,数千人前来劝阻,希望他不要前往,因为会有生命危险,但孟尝君执意要去。能言善辩的苏秦也来劝阻。孟尝君说:“人间的事我全都知道了,不用你说。我不了解的只是鬼神方面的事了。”苏秦说:“我来自然不会谈人间的事,我就是来跟您谈鬼神之事的。我来的时候经过淄河,看见一个土偶跟一个桃梗…  相似文献   

15.
骄傲与谦逊     
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满遭损,谦受益”。为我们指出了骄傲于人不利,而谦逊则为了获益。曾国藩也说:“天地间唯谦逊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又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圣经箴言也说:  相似文献   

16.
谈评价孟尝君的角度与歧点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的标准或原则,是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李侃《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115页》有...  相似文献   

17.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第一大居士、五台山华严思想奠基人、佛教"华严三圣"创立者、唐代山西寿阳方山寺长者李通玄(635—730),山西太原人,倾毕生之智,以《易》会通佛典"经中王"《大方广  相似文献   

19.
孙先菊 《天风》2005,(3):3-3
熬幸牛补\然而娜勇是高宣者右勺家,--一看士选方户乡小路崎岖又绵丧-一支殡夜伍气宇轩昂-一_-扁耀靡虞豁赫霏户呷邑一什么力量让你奔向前方,寻找人生的方向尸哪里是你安歇的港湾夕远方传来潦亮动回答我们的家在李拟涂下我们的使命是往天下,拯救灵魂归外神的天家、传道者的脚踪@孙先菊!黑龙江  相似文献   

20.
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欧阳修(1007~1072),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以文章名冠天下,平生著述甚丰。他以“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苏轼《居士集·序》)的卓然丰采令天下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