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药物成瘾是一类精神及行为障碍, 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属于胆碱能受体, 分5种亚型。行为学研究表明, 干预M受体能有效影响药物成瘾行为, 但其神经机制还亟待探索。阿片类药物与精神活性药物均能激活中枢多巴胺系统, 而M受体与多巴胺系统在多个脑区产生了交互作用。其中激动M2及M4受体抑制了多巴胺系统功能, 而激动M5受体增强了多巴胺系统功能, 与干预M2、M4、M5受体对药物成瘾行为的影响相对应。以上证据提示, 干预M受体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系统对药物成瘾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颖寻求特质是个体对新颖刺激或潜在的奖赏线索表现出愉悦或兴奋的先天倾向, 并且这种先天倾向会导致个体为寻求潜在的奖赏进行频繁的探索性活动。众多研究表明, 新颖寻求水平高的个体药物成瘾易感性高。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胆囊收缩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皮质酮可能参与了新颖寻求特质影响药物成瘾易感性的过程。未来, 仍需对新颖寻求特质影响药物成瘾易感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药物成瘾是指持续使用成瘾药物, 出现耐受性和戒断症状并严重阻碍正常社会功能的精神疾病。工作记忆在调节药物成瘾行为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在神经易感性和易感人格特质基础上, 低工作记忆容量导致危险决策和去抑制性, 进而影响寻求药物和复吸行为。目前的研究基于已经产生成瘾的个体, 无法区别神经易感性、人格特质以及工作记忆缺陷是药物成瘾的原因还是结果; 而且, 仅从认知角度研究药物成瘾的原因, 会忽视该行为受多个因素影响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本能的视角审视网络成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引起很多学者对其成瘾机制的关注与研究。以心理本能为审视视角,从精神分析的本能、个性、感觉寻求、生物本能等对网络成瘾进行成因分析,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孕期使用毒品可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系统异常以及行为的改变.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据提示,胚胎期接触可卡因、吗啡等成瘾药物,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或凋亡等发育过程,使中脑皮层边缘系统中多巴胺、GABA、谷氨酸等神经元形态、受体功能以及突触可塑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子代的学习记忆和成瘾易感性等行为异常.本文将从行为、神经发育、递质系统以及脑功能等层面归纳胚胎期用药对成瘾相关行为影响机制的重要研究进展,并试图提出可能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赵鑫  王磊 《心理科学》2020,(3):756-761
对处于戒断期的各类药物成瘾群体进行认知训练,训练后药物成瘾个体认知能力得到改善,成瘾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缓解。认知训练能够加速药物成瘾者大脑受损区域的自发性恢复,尤其是使影响个体抑制控制能力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和前额叶系统发生功能性和结构性的积极变化,实现药物成瘾个体高级认知能力的改善。今后可以从不同类别的药物成瘾是否全部具有可逆性,设置的认知训练任务能否起到改善认知能力的效果,药物成瘾个体训练的性别差异以及训练效果的保持时间等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强迫性是一种与不顾严重后果的固着行为密切相关的神经心理结构, 大脑神经系统对强迫性行为的调控机制崩溃是导致药物成瘾的直接原因。以往研究对于奖赏系统(中脑-皮层-边缘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已经具有丰富的了解, 但针对药物成瘾的强迫性特征本身以及前额叶-反奖赏系统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机制了解有限, 尤其是缺乏对药物成瘾强迫性特征的系统考察、缺少遗传学研究以及非兴奋剂类药物的汇聚证据。项目拟结合人类成瘾行为的遗传学视角(海洛因成瘾者与其无药物使用的兄弟姐妹对照), 结合神经认知、脑电生理、神经影像等不同层面的方法和技术, 对药物成瘾强迫性的外在表征、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与个体差异有关的遗传易感性进行探索, 期在进一步识别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标记, 为探寻潜在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靶点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8.
药物成瘾过程的心理-神经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药物成瘾一般被界定为强迫性药物寻求和药物摄入的行为模式,是一个由偶尔用药逐渐过渡到强迫性用药模式的过程。成瘾过程伴随着一系列脑机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但对药物滥用如何导致这些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诱发成瘾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本文在简要评述拮抗过程模型和异常学习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诱因一易感化模型的主要观点及其行为实验和神经心理学证据,并提出成瘾理论研究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癌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引起很多学者时其成瘾机制的关注与研究.以心理本能为审视视角,从精神分析的本能、个性、感觉寻求、生物本能等对网络成癌进行成因分析,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梦姣  陈杰  李新影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23-1632
非药物成瘾又称“非物质相关性成瘾”或“行为成瘾”。特征性表现包括对成瘾对象的渴望、受损的冲动控制、对成瘾对象的耐受、撤退反应和高复发率等。目前发现的非药物成瘾类型包括病理性赌博、网络成瘾、购物成瘾、游戏成瘾、性瘾以及贪食等。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在症状学上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且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从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非药物成瘾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家庭研究和双生子研究发现, 男性的病理性赌博和贪食障碍具有中度以上的遗传度。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 单胺能神经递质相关基因, 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和单胺氧化酶A基因等, 与非药物成瘾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 非药物成瘾者脑内负责奖赏,线索加工和冲动控制的神经通路活动性异于正常对照。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入手, 探讨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社交网站支持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机制.采用社交网站支持量表、感觉寻求量表、错失恐惧量表和社交网站成瘾量表对5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2)错失恐惧在社交网站支持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觉寻求调节了社交网站支持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物质成瘾者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特征, 表现为难以戒断的成瘾物质使用。这种行为的产生除了抑制控制的问题外, 源于多个维度的驱动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低弱的抑制力无法抵挡驱力的作用, 出现不平衡状态, 形成难以控制的渴求下的强迫性用药或习惯性用药行为倾向。驱动力来源于多方面, 奖赏效应, 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S-R式相关线索反应以及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 控制成分则包括了反应抑制与无法延迟满足的执行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感觉寻求问卷,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负相关;(2)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密切联系,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该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社交焦虑在心理韧性与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及该过程是否受感觉寻求的调节。采用心理韧性问卷、社交焦虑问卷、感觉寻求问卷和手机依赖问卷对622名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心理韧性对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手机依赖有负向影响;(2)社交焦虑对心理韧性与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3)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感觉寻求对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作用,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心理韧性对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reckless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is presented, in which sensation seeking and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re especially prominent factors. Findings from studies of automobile driving, sex without contraception, illegal drug use, and minor criminal activity are presented in evidence of this. The influence of peers is then discussed and reinterpreted in the light of sensation seeking and adolescent egocentrism. Socialization influences are considered in interaction with sensation seeking and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nd the terms narrow and broad socialization are introduced. Factor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of reckless behavior with ag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d effects of message and program sensation value, sensation seeking, and drug use on visual attention to televised anti-drug 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s (PSAs) among 318 18–22-year-olds, who were placed individually in a simulated home environment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from print media selections and/or watch a half-hour TV program including two presentations of the test PSA. The TV program was high or low in sensation value. High sensation seekers paid greater attention to high sensation value programming and to PSA embedded in such programming, whereas low sensation seekers paid greater attention to PSA embedded in low sensation value programs. Ongoing attention to a program may help to sustain attention to a subsequent PSA. The findings relate to an activ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exposure and indicate that program sensation value and sensation seeking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lacement oftelevised drug abuse prevention messages.  相似文献   

17.
Novelty seeking and sensation seeking are constructs useful in predicting human risk-taking behaviors. This predictive relation purportedly reflects some rewarding aspect of experiencing novelty.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is assumption. Rats display an increase in preference for an environment that has been differentially paired with novel stimuli.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ediating this rewarding effect of novelty involve the 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 whereas those controlling novelty seeking do not.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drug seeking and reward show parallel dissociations. This concordance between novelty and drug-abus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novelty and drug stimuli may interact in biologically and behaviorally meaningful ways. Indeed, preliminary research examining cocaine and novelty and published work with amphetamines support this suggestion. There is clear need for further systematic research on novelty reward and related processes at all levels of analysis: genetic, bi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