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乾隆十八年安庆回人马大用曾任台湾镇总兵兼都督佥事,历时四年,这可能为郑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降清后七十年第一位负责治理台湾的回回,也是清代最早获探花及第的回人。他为台湾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百姓爱戴。  相似文献   

2.
哈吉·伊布拉欣·马肇椿教授生平马肇椿教授于1917年元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探花第"内一回族世家,祖父遐公马维于光绪二年(1876年)完成《怀宁马氏宗谱》的校对工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父马吉在公专攻法律,毕业于安徽政法学堂。母郑师...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以愚先生,一九○○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市。 父亲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一九二二年斋月中,美人李佳白博士在安庆安徽省教育会召开的回、孔、耶、佛、老五教的千人会议上讥回教嗜杀人,当即受到父亲的据理批  相似文献   

4.
黄永锋 《福建宗教》2001,(3):24-25,21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它的基本教义被概括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伊斯兰教规定教徒的基本义务有:念诵清真言表白信仰、礼拜、斋戒、纳天课和朝觐,这五项中国的穆斯林通称为“五功”。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回回教门”、“天方教”、“清真教”等。本文拟对建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情况作个概述。  相似文献   

5.
回教与人生     
这是我1934年初在北平基督教青年会的演讲,由王梦扬先生笔记整理。当时,基督教青年会发起,联合各宗教的学者,讲演各教关于人生的精义,使社会上的人们,任便择选,任便研究。我在演讲周的第一天作了《回教与人生》的讲演。后笔记稿收入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印行的《回教与人生》小册子里。近日翻阅,感到其中有些观点用词虽然显得陈旧了些,但对关心伊斯兰教义的人,可能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就个别地方略作删节,重新发表,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5):22-23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  相似文献   

7.
一、台湾中国回教协会台湾中国回教协会的前身为“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于1937年由王静斋、时子周等人在河南发起成立。1938年春,会址迁往武汉,改组为“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唐柯三、孙绳武等政府官员纷纷加入,性质由民办变为官办。1939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更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同年会址迁往重庆。1946年会址迁往南京,并更名为“中国回教协会”,白崇禧为第一任理事长,唐柯三、时子周为副理事长。1949年,该会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迁台后,曾经历了白崇禧理事长时代(1951-1959年),时子周理事长时代(1959-1967年),赵明远…  相似文献   

8.
回鹘道教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 吾 尔 族 的 祖 先 回 鹘 是 我 国 古 代 北 方 地 区 具 36.4,第 212~225行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灿 烂 文 明 的 民 族 之 一 , 以 善 于 兼 容 外 第 30卦 离 , 回 鹘 文 作 kün … … 编 号 : T Ⅱ Y来 文 明 而 著 称 于 世 , 宗 教 信 仰 多 种 多 样 , 先 后 信 奉 36.11,第 161~173行 ;过 的 有 萨 满 教 、佛 教 、摩 尼 教 、景 教 、袄 教 、道 教 和 伊 第 41卦 损 , 回 鹘 文…  相似文献   

9.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10.
月称(Candrakirti)是印度第7世纪中观学派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撰写的《清净句》是解释印度佛学家、哲学家、著名中观学者龙树之《中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是对此书第20品的研究,我们根据月称所传龙树《中论》梵本,重新翻译了龙树该著作第20品的颂文;深入地比勘了《中论》第20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详细地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据以对三论宗祖师中国隋唐时期著名佛教哲学家吉藏关于本品“总别十双”的分段科判思想给与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近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性,便是古今中外多种思想互渗交织。回族知识分子在新与旧的抉择中亦面临如是境况。光绪三十二年北平王宽阿訇鉴于"各地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①提倡经堂教育改革,"自是厥后,各地回民莫不闻风兴起。至今流风所被,全国各地凡有回民之地,几乎莫不有回教小学之设"~②,顾颉刚先生将其称之为"近代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③  相似文献   

12.
信的意义     
沈承恩 《天风》2003,(12):6-8
信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把信强调过分。后,马丁路得改教,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来调上帝的恩典。这一个强调十分重要,因为上帝法就有功劳、有了功劳,上帝就要称他为义。 因为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所以“因信称义”不是我们信仰的全部,我们不能强调信而把上帝的恩撇在脑后抨击天主教,“因信称义”就成了新旧两教的分水岭。近年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义宗在“因信称义”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协议书十分强调的恩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人的信。如果我们强调信过了度,我们就会蹈犹太人的覆辙。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靠行津法称义,因为行了津现在我们如果撇下上帝的恩不说,过分强调因信称义,就会把人的信变成一种功劳,在上帝面前换取称义。这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张天师四不吃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道教,始自于东汉,但从金大定年间起,就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全真派的道士,终生出家,不蓄家室,从不饮酒茹荤;而正一派的道士,张天师世家,也讲究居住庙观,但可娶妻置室,传宗接代,虽有斋戒,但在非斋之日,可以喝酒、尝荤,据闻天师世家历来传有四不吃的规矩。最近,我专门访问了现仍健在八十四岁高龄的原天师府的厨师袁晓初。袁师傅从一九四二年进府,专门为六十二代,六十三代张天师当私人厨师。据袁师傅回忆:解放前,天师府  相似文献   

15.
正香港开埠之初,华人穆斯林大都来自内地广东一带,包括广州、肇庆、番禺等;亦有部分来自北方。迁港后的回民各自谋生,渐渐来往聚居,共同礼拜并礼主麻日,逐渐形成一个小群体。1917年,由数位教胞发起筹划组织会社,成立首个华人穆斯林团体,名为中华回教博爱社。香港回归后,中华回教博爱社作为香港伊斯兰教的代表团体,经常出席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政府于1982年1月16日宣布采用宗教知识为中学三、四年级道德教育之必修课程,其中科目有佛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世界宗教。 李光耀总理曾说过:“新加坡政府希望人民有宗教信仰,一个虔诚的回教徒或印度教徒,总比一个无所不为的无神论者可。”虽然他自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他相信宗教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有积极的道德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本质是什么呢?恩格斯在1859年《新美国百科全书》中发表的《缅甸》一文,称佛教为泛神论,熟悉地提到缅甸的僧人“比较遵守‘清贫’(无私产)和‘独身’的戒行”(见1975年国际出版社《马、恩全集》第18册,页285)。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佛教同基督教、回教一样,都是一神论(《哲学杂志》1981年文章《儒教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性,便是古今中外多种思想互渗交织。回族知识分子在新与旧的抉择中亦面临如是境况。光绪三十二年北平王宽阿訇鉴于“各地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提倡经堂教育改革,“自是厥后,各地回民莫不闻风兴起。至今流风所被,全国各地凡有回民之地,几乎莫不有回教小学之设”,顾颉刚先生将其称之为“近代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陈明 《天风》2022,(6):6-8
这是一段大家熟悉的经文,记载了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事件暨彼得认信以后的第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登上了一座高山.在山上,耶稣的形象发生了改变,他脸上放光,衣服洁白,之后又有摩西、以利亚显现.见到这异象,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这时突然有云彩遮蔽他们,有声音从云彩中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惊惧过后,彼得、雅各、约翰三人再举目观看,却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相似文献   

20.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