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明坚所著的《圣教天主实录》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文献,这份文献在中国天主教史和中国文化西传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在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的罗明坚用拉丁文写的《仁义礼知信》,不仅包括了《圣教天主实录》的部分内容,还包括对中国的简单介绍。通过对这份拉丁文文献的作者、文献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份文献首次向西方介绍的中国内容的研究,进一步说明罗明坚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的奠基地位和他在中学西传上的开拓性贡献,同时,揭示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正>一、基督宗教“中国化”意向的思想溯源基督宗教自传入中国始,就有着其“中国化”的问题,并影响到其在华的整个历史发展。如景教在唐朝的出现代表着基督宗教始入中华,当时在其教义解说及论证上就有着与中国儒佛道思想的混合。在其术语、神学及伦理道德的阐发上,都与中国传统观念及宗教信仰有着妥协和结合。景教吸收儒家忠孝思想,在景教碑就有“言国主助圣教之广,圣教助国主之光,盖圣教流行之益,缘帝王从奉”之言,要求其信徒尊君事父,包容祖先崇拜等中国传统观念礼仪。这种“将孝养主义与祖先崇拜合一,则实为景教所受儒教思想的影响”。(阳玛诺:《碑颂正诠》)此外,景教还大量借用了佛教术语和思想模式。景教士景净曾参与翻译佛经,因而常用佛典词语来阐述景教教义;而景教碑文中“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等则类似道教思想及文风,其“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显然喻指景教东传乃老子之教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圣教日课》俗称"经本子",最早在1602年由耶稣会士龙华民编译而成,1665年南怀仁和利类思又进行了修订,后来尽管由于历史环境和地方教会的需要,也曾进行过些微的修订,但基本上都还是保留了1665年"定本"的风貌。《圣教日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悔罪经、天主经、圣母经、信经等;第二部分则由23篇祈祷文组成。《圣教日课》是天主教友祈祷的主要手册,即使在梵二会议后受礼仪改革影响,在一些地方教会中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  相似文献   

4.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5.
牛年画牛话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  吴言生 《佛教文化》2009,(1):116-119
禅宗用图画、文字将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体验表现出来,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著名的牧牛图及其图颂。从诗学渊源上看,寒山禅诗、汾阳颂古是其滥觞。(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临济宗禅诗》章。)《十牛图》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的过程,有图、颂(诗)、文(著语),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示修行的方法与顺序。  相似文献   

6.
《谢主曲》对我们每一个修道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因为在每日的晚祷中都会颂读到它。可是有没有想过有些修道人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两片嘴唇上下张合了几下:有些修道人记忆力强,在颂唱时根本不用看,张口就能唱来;还有些修道人,他们或许太忙了,在颂读时真可谓是与时间赛跑啊!一分钟就办完事了,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分钟。嗨……。可想而知,他们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在用口去读,却没有用心去想。真的很少有人去默想圣母在颂唱《谢主曲》时的那种欢愉心情……这首《谢主曲》的默想是我从《圣母的默观生活》这本书上所摘抄下来的,为的是拿来…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1,(5):60-60
《争鸣园地》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们现在预告接下去4个月的讨论题,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也能包容差异,一同寻求神的带领和亮光(作者立论不代表本刊观点)。来稿请用WORD文档发至《天风》邮箱:tianfeng_wcy@yahoo.com;或用文稿誊写,邮寄到《天风》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据传,清圣祖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渴慕圣教的望教者。他热心探求圣教真理,在国事纷繁之际,不仅利用时间阅看福音和圣教书籍,还常同那些远涉重洋来中国传教的外国教士谈道。由于他熟悉《圣经》和教会历史典故,在世曾写过许多教会题材的对联和诗歌。现在教会流行通用的“全能  相似文献   

9.
2007年元旦,在安顺总堂肖泽江神父的指示下,黄果树堂口的教友首次组织的“路德圣歌班”正式成立。28名各族青年教友参加了唱经班的学习,由王开国教友讲授声乐知识,并负责教唱圣教歌曲,目的是为使教友们更好地用歌声赞美天主、颂谢主恩,使福传工作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0.
圣教典籍的编译出版,是教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十年动乱,宗教政策遭到践踏,神长教友原有的《圣经》和《教理详解》,以及各种重要经籍,被横扫以尽,因此教友们普遍感到“神粮”缺乏。四人帮垮台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贯彻,我国天主教会着手重印了一些经文,供神长教友诵读。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其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友们已经得到一批新印的经文和瞻礼单。神长教友们同颂主恩,齐声感谢党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11.
公元17世纪我国天主教华籍司铎吴渔山,名历,又号墨井道人。他不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也是宏扬圣教宗旨的诗人。所著《三馀集》手抄本发表于1937年第26卷第8期《圣教杂志》,计诗九十首;其中有九首曾收在李问渔司铎编辑的《墨井集》,馀未刊刻出版。诗集主要记述渔山在上海、嘉定间三十年的传教生活。当时上海有信友八千馀人,分布城乡各地,仅有渔山和张安当司铎主持当地教务,其艰苦繁忙可以想见。下就《三馀集》内容略作  相似文献   

12.
苏尔金是清代以信教著称的苏努家族中的重要人物,早年间曾涉猎儒、佛、道三家,康熙四十六年首次接触天主教,于康熙六十年领洗入教,此后获罪遭羁押,直至雍正五年去世,始终坚持天主教信仰。所著《圣教真实凭据》与《圣教真实利益》,主旨在于说明天主教真实无欺、尽善尽美,从而推动其广泛传播,具有贴近实际、合儒辟佛的特点。作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宗室天主教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室教徒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13.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天竺僧伽斯那法师为了弘扬大乘教义,从修多罗藏中辑录成书的。全书两卷,共九十八则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聚为一部,概称“百喻”。中天竺求那毗地法师在南齐建元初年来到建康(今南京),于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将此经译成中文。齐中兴二年(502)求那毗地病逝于中国。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和十月两次出资六十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并亲自为之断句。一九一五年一月《百喻经》刻成后,鲁迅以三十余部分赠亲友。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西狭颂》和《郙阁颂》就产生于这个时期。两块石刻内容相似,风格相近,但是现存状态却有极大差别。通过将《西狭颂》与《郙阁颂》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剖析与研究其创作背景与现存状态,并结合创作心得对笔法与章法进行品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15.
龙树的名著《中论》第15品有如下一个颂文: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此颂在《中论》此品中是第7颂,因颂文中有化迦旃延经一句,所以为行文方便,我们暂称此颂为化迦旃延经颂。《中论》是龙树系统阐述其中观哲学思想的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吸取了《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智慧,也吸取了原始佛  相似文献   

16.
一、圣经集句仁道不朽,爱德永存。(格前·十三)彼此作仆人。(《迎拉达书》五章)心存圣神,才有爱人德;僧恶弟兄,定无孝主情。(若一三·四)欲人施诸己;如己待于人。(玛·七·十二)二、灵修你我发神爱;贞心事主为动机;舍己救人作式模。事主必益人,福音有训;奉教当爱国,圣经明言。恶语伤人心。办事经商为基督作证;仗义济穷依福音精神.利己眼界窄;无私天地宽。热爱生活,信德表现生活里;忠诚人群,服务融贯人群中。 四、《献心颂》骨肉相连结深爱;肺肝出示契真情。三、警策谎言害己体;以爱还爱我爱之爱;以心体心我心之心。圣教对联集粹@陈大明 …  相似文献   

17.
《圣教新条例》是山西潞安教区1921年刻印的一部地方性的教会礼规文本。它不仅采用了当地的方言、俗语、句式、语气,其各项规定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了变通,并吸收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采纳了一些当地通行的做法。从《圣教新条例》的表达形式、内容可知,民国时期天主教的礼规已本地化,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本地化。  相似文献   

18.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任杰先生自1976年至1997年,陆续将藏文大藏经中九部古印度论师及两部古代藏族高僧的中观学论著译为汉文,结集为《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印行。其内容有: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百字论颂》、《大乘二十颂论》、《转有论颂》、《未觉能觉论》,提婆菩萨《中观破迷执论》,月称论师《中观入智论颂》,清辩论师《中观略义颂》,黑论师《中观缘起论颂》,以及古代藏族高僧甲曹杰《二谛建立及正见文大宝鬘》和章嘉若比多吉《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保圣若瑟,赏赐圣教太平……”在虔诚而欢快的圣歌声中,我们东堂兴建的圣若瑟亭落成典礼于1995年11月26日耶稣基督普世君王节揭幕并举行祝圣仪式,同时在亭前举行感恩圣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