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女性作家中,虹影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虹影对女性的表现有独特之处,她不仅表现女性对自身存在、自我价值的认可,更将女性置于历史与社会的背景中,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外部世界进行女性本体意识的观照,显示了女性在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感受以及所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欧阳黔森是当代文坛上有重要影响的贵州作家。他的小说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圣洁美丽的女性、原始质朴的女性还是堕落逃避的女性,她们的身上都表现出一种来自山野的生机与活力,作家从大自然中攫取各种花草的名称作为女主角的名字,彰显出主人公身上的自然美,表现出作家对一种朴素、诗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80后"新锐女作家张悦然,曾经在《人民文学》《收获》上发表小说,且获得过2005年度春天文学奖,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等多部畅销作品。在日本,也有一位"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在24岁时凭借第二部作品一举摘得第136届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备受瞩目,其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成为日本当年的畅销小说,并且其于12年间出版了20多部作品,是一位相当"高产"的年轻作家。虽然张悦然与青山七惠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思想不同,这两位作家虽然都将视线聚焦于当下的年轻女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描写当代女性的孤独与成长,但对"当代女性成长中的孤独"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及写作手法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以卫慧、棉棉、木子美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文学作品中的性道德观,认为性爱分离是她们作品的主要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性成为商品,女性是消费的对象;(2)女性以身体换取需要,消解婚姻的意义;(3)女性追求放纵的肉欲快乐,依附男性的性心理;(4)性爱迷乱,标榜性爱的另类方式。这种所谓时髦的性道德观尽管对当代青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仍然只是年轻的作者们自我放逐的表现,并不能反映当代主流的性道德观。性爱行为虽然具有自由自主性和非公开性,但并非是性本能驱使下的任意、轻率、放纵的行为,而是在自尊、自重、自我负责等道德意识和相关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实现人性的合理行为。理想的性道德不应该是性本能的自发和释放,而应该是爱情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已经在当代哲学领域带来深刻的思想革命."性别差异"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哲学争论.笔者以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应当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三个问题为例分析了当代哲学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争论,并试图作出一些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较有成就的女性作家,《长恨歌》(1995)是王安忆在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该作品在2000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从此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反响并且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相似文献   

7.
周思聪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具有现实主义人文精神的女性画家,创作了不少女性题材的作品。作为女性画家,周思聪对女性身份本身高度敏感,并对她所处那个时代女性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关注女性的现实困境,赞扬女性的优秀品格。不管是惠安女还是彝族女作品都传达出她对平凡辛劳女性悲悯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中美当代女性艺术在创作题材上有着相同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身份上寻求认同;二是关注女性的私人生活。不同的是,在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的女权运动故而并没有真正出现关于女性主义的创作,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将两性看作是二元对立式的存在,认为两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而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则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作品的表达形式上较委婉。思考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作品的相同与差异对当代生活的发展与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并稳定高速增长,这使得中国油画市场得到了健康有序的蓬勃发展。大批优秀的油画作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自然地进入了拍卖市场,当然这也引发了当代中国油画市场的泡沫化现象。在前景不太乐观的当代油画市场中,陈淑霞、喻红、阎平、王俊英等人作为当代女性油画艺术家的代表,不仅在传统的技艺上下功夫,更具备了较强的学术创新性。她们的作品在形式性、形象性、意味性上融入在"当代"标签,不一味迎合市场却在市场上立足,实现了当代女画家在当代中国油画市场了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编的《现代哲学》,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术期刊。2006年,《现代哲学》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郑重推出新专栏——“毛泽东与当代中国”。 2006年恰逢毛泽东逝世30周年,本刊专设“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栏目,对于纪念这位曾经在当代中国烙下不朽印记,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发展的伟人,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更期冀以此为契机,发表和汇集国内外关于毛泽东研究的成果,推动对毛泽东的历史遗产的整理和消化。同时,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时下加强对毛泽东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和普拉斯:阁楼上的疯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映 《学海》2006,(5):177-181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女性疯狂的根本原因。女性主义者们吸收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阐释。她们认为,女性疯狂不仅与性意识的危机有关,更是男权话语压抑女性的结果。女性写作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失语的修复,但由于女性在文学创作中被迫使用男性的话语和具有男性象征意义的钢笔来塑造男性幻想中的女性形象,所以她们怀有作家身份的忧虑,越写越陷于自我分裂。“阁楼上的疯女人”是19和20世纪妇女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它是女性对男权二分法思维逻辑(女性不是仙女便是妖女)的颠覆,更是男权社会里任何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与意志的女人的必然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时代的发展和军队的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形象的重大课题。通过比较不同群体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异同,为军人形象塑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方法: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和投射法。结果: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总体积极正面,但不同群体女性的认知存在差异。结论:我军形象塑造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莱辛也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14.
周成平 《学海》2002,(2):139-143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虽不必过于介意 ,但也值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而作家的非学者化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针对性地加强作家的学者化建设和培养 ,则是 2 1世纪当代中国文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陈染作为纯文学和先锋小说中女性作家的代表,其作品中蕴含有浓厚的女性意识。她吸收了先前文学作品中女性叙述的特色,并通过展现强烈的女性意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女性作家。陈染用凝练饱满的文字把女性丰硕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她无疑是让女性意识新生的优秀代表。她始终坚持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用女性视角去感受社会,传达女性对生命的体悟并直抵其内心深处,使早期隐晦的女性意识开始逐渐变得清晰,并最终展现在大众面前。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末期始,中国油画渐次呈现出新的艺术样式,演进到21世纪的今天呈现出当代艺术的面貌。现今的中国艺术越发具有当代性品格与气质,不断创作出卓有新意的具有本土意味与个人风格的当代作品。近几年以来,夏俊娜的油画创作急剧蜕变为既明朗又模糊的具有当代色彩的艺术样态,展现了其艺术自觉自律且独具当代美学风范与自由格调的艺术视野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郁迭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屠格涅夫对其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试着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接着”谈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渊源关系,并试图回答郁达夫对于屠格涅夫接受和继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手法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其文学性特征的。语符的自指使非指称性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强化自身的审美价值;形式的变异使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受阻而产生审美心理距离;意象的新奇使作家心灵深处的内在语言在非逻辑表达中显示出特有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相似文献   

20.
该著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莫里斯·布朗肖的晚期代表作。在书中,布朗肖直面“共通体”(又译“共同体”)这一貌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思想,紧随南希、巴塔耶和杜拉斯等人的思考,以其一贯的幽晦风格对此展开了最为澄澈的言说。一方面,该著所回应的共通体的迫切要求正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遗忘,甚至这一遗忘的后果也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于一个隐秘的共通体,那既是书文的共通体,也是爱的共通体。该著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也是对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