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它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系统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就不能不充分注意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一、法兰克福学派从一开始便把文化批判放在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地位,然而,强调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研究则始于30年代后期。这有其历史背景。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化视角看全球宗教复兴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末叶全球性的宗教复兴运动,引发了社会学界及宗教学界的广泛兴趣。对它的解读尽管林林总总,但“现代性/反现代性”似乎已成为一种主导性话语模式。以“世俗(现代/神圣(反现代)”的视角阐释这场宗教复兴运动的起因,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并不绝对真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对地球文明与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运动便是这种影响的一种情境互动,或者说,它就是当代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所引发的一场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4.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求索与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想中,在将“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作为一种经验性“问题”之间,有过几度变奏。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从后现代、坚持并拓展现代性和(文化)保守主义等三种不同立场出发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在现代化的求索和现代性的反思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诉求:解放。  相似文献   

6.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王岳川当历史的脚步在20世纪50年代末跨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断裂的文化使断裂的文化话语获得了无价值的渲泄;中心性与秩序性被置换成边缘性和无序性;中心隐遁,主体死亡,作者瓦解,只有本文在言说。一言以蔽之,在后现代文化景观中,那被解释的不再是原初的意义,而是对解释的重新解释;那被消解的不是被摧毁和抛弃的二元对立;而是被重新铭写的。后现代主义的上述理论特征所呈现出的文化逻辑是:体现在哲学上,是“无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征紊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失,本能成为一切。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和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同现代主义相对立,但实质上它同现代主义相似,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的异化的抗争,是当代西方“焦虑”、“无言”痛苦的畸形表达。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极端的形式,反文化、反艺术  相似文献   

8.
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哲学研究发生“语言学的转向”之后,真理符合论就逐渐成为受到西方学术界批判最多的一种理论,尤其是自后现代思潮出现以后,对真理符合论的否决与批判,几乎成为西方各种学术流派的一种时尚。但是,通过深入研究与反思,我们认为,真理符合论并没有被真正驳倒,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提出的各种责难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推出它不成立的结论。实际上,真理符合论只要作出适当的修正,就有可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所谓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是相对以往的反真理符合论而言的,在本文中主要是指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对真理符合论进行语言学消解和批…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内部长期存在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与决裂,这一矛盾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第三种文化兴起后,既不赞同非此即彼的单一文化观,也不认可两种文化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提出了“数据、理论、阐释”三位一体的“综合科学”概念和以“磁力”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积极倡导人文与科学文化的宽容、批判性反驳与合作精神,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种文化的观念束缚,有望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之后,当代新儒学初步表现出了多元开展的理论特色。在继续沿着前辈新儒家的基本精神方向对儒学学理系统作进一步阐释的同时,主要表现出了三方面的发展走势:一是继续倡导开展儒学与人类诸文化系统间的对话,代表了在当代人类文化的多元开展中将儒学的智慧精神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的发展走势;二是提出了“中学为用”的观念,表明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理论兴奋点已开始向儒家学理在现实层面的推扩转移;三是提出了“后新儒学”的概念,表现出了在对新儒学予以内在批判的基础上力图有所开新的理论意向。上述发展走势表明,面向21世纪,儒学将继续走向世界;如何面对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已成为当代新儒家关注的重心问题之一;以心性之学为主体的现代新儒学将面临可能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熊曌荫 《美与时代》2013,(11):88-88
近些年,随着我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承载和守护传统文化、民族艺术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再加上各种美术交流、创作、展览的增多,体现本民族自身的美术理论体系和话语形态,增加我国当代美术理论的文化参与,加强把“为中国美术立言”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思维认识,成为当代艺术家、理论家在进行美术发展思考和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种视角、维度,甚至是一种担当。  相似文献   

12.
马腾 《美与时代》2023,(6):75-77
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美育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美术史为当代美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遗产,使得当代美育理论更加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为当代美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和表现形式,使得当代美育理论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当代美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使得当代美育实践更加具有适应时代需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研究和运用,来促进当代美育实践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为当代美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实践基础,从而通过“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范式变革。  相似文献   

13.
海萨尼借鉴康德伦理学的理性、法则、自主和普遍性等观念,并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偏好的规则功利主义理论。在为这种规则功利主义的优越性进行辩护时,他批评了以黑尔为代表的康德式行为功利主义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康德式义务论,认为前者缺乏“自发的协调效应”且易于破坏权利和规则,而后者对“最大最小值原则”“绝对优先原则”和“道德应当”理论的论证既是反事实的,也是不合理的。海萨尼认为,康德式的规则功利主义能够克服行为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上述缺陷,从而是更加合理的替代选项。海萨尼的理论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们建设自主的规范伦理学理论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对其进行了论证。“南方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它除了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有重要贡献外,对促进近代以来南方文化的觉醒,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讨,也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引言:当代新儒家与《周易》追溯儒学“道统”,考辨文化源流,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沿承光大华夏文明之“慧命”,使之在现、当代急遽变动的现实社会中发扬足以启迪人心的道德智慧,乃至发挥理性实践上的积极作用──这是当代新儒家①孜孜以求之目标。在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时代风浪冲击的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熊十力、梁漱棋、冯友兰等,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挺身而出,自觉担待承接儒学“道统”之使命,卓然而立,开启学风,影啊、感召了同时代及相继起的一批学者;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佛教文化可以为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佛教文化有助于丰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原有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佛教文化,而…  相似文献   

17.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英美当代继奎因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语言哲学,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意义》一文中主张借助塔尔斯基的真理(指语句的真,下同)定义模型,把“真”概念作为意义理论的原初概念,完全依据语句的真值条件给出语句的意义。这种全新的意义理论的构想被称为“戴维森纲领”,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意义理论领域内的一次“革命”。本文试图对这一重大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特色和重要影响做一初探,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一在意义理论上,自…  相似文献   

18.
实学是中国儒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理论形态 ,曾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进入近代社会 ,实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转轨的中介和桥梁 ,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明中叶以后 ,中国实学远播朝鲜、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因此实学也是一门在东南亚各国广具影响的国际性学问。古代实学家所倡导的“事实求是”、“崇实黜虚”、“经世致用”、“兴利除害” ,对于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自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外学者就中国实学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地研究 …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西建(陕西师大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一问题的出现向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及美学、文艺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状态,其基本内容大致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宜静 《现代哲学》2007,3(3):133-138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阿部正雄对当代宗教对话理论问题的思考。首先,针对世界诸宗教的当代处境,阿部指出目前宗教对话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回应当代反宗教意识形态的挑战;其次,针对宗教内部的多元化问题,阿部提出了以佛教“三身佛”理论作为整合世界诸宗教之多元性和统一性的工作假说。笔者认为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宗教间的相互学习和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佛教优越感,难以真正为佛教和其他宗教“平等”的相互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