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心理与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进行着激烈的争辩,有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分成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派别。内省心理学只研究人们内部的主观世界,认为只有意识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此相对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2.
近半年来,一些单位和报刊陆续举行讨论会和发表文章,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争鸣,使这个被“四人帮”封闭了多年的理论“禁区”,又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本文仅就最近新提出来的一些看法作些介绍。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理由是:(一)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是不依任何阶级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自身不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可能具有阶级的性质。真  相似文献   

3.
近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讨论的深入发展,有的地方和单位举行学术讨论会,有些报刊发表文章,就“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争鸣。现将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首先是对阶级性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坚持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认为,阶级性的含义就是: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儿位同学找我讨论问题。他们说:“文学概论课老师说‘文学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小文学作品具有阶级性’。我们不能同意这个观点。”我问他们有没有根据。他们说:“有些山水诗、山水游记就没有阶级性,因此,剥削阶级有人喜欢它,劳动人民也有人喜欢它。”我知道,关于山水诗一类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阶级性的问题,目前尚有争论,所以没有正面去否定他们的论据,而是问他们:“就算有些山水诗没有阶级性,怎么就能说明文学作品没有阶级性呢?”甲同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文教师都必须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整个教育过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与心理紧密地联系着.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心理学的行家.一、理论意义心理学在语文和各门学科的发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心理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心理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语文)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彭飛 《心理学报》1959,4(2):21-26
(1)心理学資产阶級思想批判运动后,紧接着提出了許多学术問題在討論,其中也有关于“心理形式和心理內容”的問題,这个問題并不是什么新問題。因为当談到心理学对象时,首先就遇到这个問題:心理学是把心理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是把心理內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問題不明确起来,难以确定严正的科学体系和具体任务。 在这个問題的討論中,有人孰为形式和內容是一致的,所以心理內容有阶級性,心理形式也有阶級性。有人主张,尽管心理內容有阶級性,但不見得所有心理形式都有阶級  相似文献   

7.
潘菽 《心理学报》1959,4(4):39-45
今年三月到五月,北京心理学界热烈地討論了有关心理学的几个爭論性的問題。我沒有能参加討論,只作了一次临时发言,也沒有能及时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現在把我对心理学的对象問題的一些个人的意見写出来和同行的同志們商討。这对我来說,可以算是一种补課。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問題,有一种意見认为这个問題到現在还沒有解决。这个意見我  相似文献   

8.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9.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10.
李錚 《心理学报》1964,9(2):68-74
前言对汉字問題的心理学研究,字形的辨认和掌握是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在心理学中,汉字字形的辨认和掌握乃是知觉、記忆心理学的一个特殊問題。关于这个問題,早从1923年开始就有人探討过。解放以后,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关于識字教学的心理研究更是不乏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汉字字形的掌握是初学識字儿童的一个关鍵性环节。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贵刊一九七九年第十期刊登的屈万山同志《上层建筑有没有阶级性》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点不同意见,同时还有一点新的看法,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首先,我认为上层建筑有阶级性这个论断,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具体分析,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第一、上层建筑有阶级性,当然只限于阶级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阶级社会根  相似文献   

12.
黄庚生(上海师范学院):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使我们对过去心理学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去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人的心理抽象化,把人的阶级性排斥在心理概念的内涵之外。以个性这个概念为例。我们过去的教材中,把一个人的个性理解为个人心理特点的综合。什么是个人的心理特点呢?有些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在和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在学习活动中,有人表现出“心平气和、沉着耐劳、积极思惟”等心理特点,有人则表现为“心浮意躁、敷衍了事、粗枝大叶”等心理特点。当这些心理特点在一个人的所有活动上都打上了烙印,经常会突出地表现出时,这就成了个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参见华东  相似文献   

13.
先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论争的历史。当昭和初年论争刚刚开始时,多数人认为,仅在自然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以及各种科学思想中才有阶级性存在,至于科学理论本身则是没有阶级性的。不久,随着苏联对德波林的批判介绍到我国,“哲学的党性”观点也几乎一成不变地搬用到自然科学上来,就出现了一种看法,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内容本身也贯穿着阶级性,承认存在着阶级基础全然不同的两种科学,即建立于形式逻辑和机械论方法之上的“资产阶级科学”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针的“无产阶级科学”;认为因阶级立场不同而  相似文献   

14.
楊繼本 《心理学报》1959,4(5):53-55
心理学是一門什么性貭的学科,这是心理学界久經爭論的一个問題。要正确解决这个問題,我认为必須从心理学的对象的性貭进行考虑,因为一門科学的学科性貭是为它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貭所决定的。 有人主张从心理学的任务出发确定它的学科性貭,显然这是不妥当的。如有人說“教育系設置心理学的目的不是解决生理問題,而是解决社会問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問題,要达到这个目的把心理学說成是社会科学此說成自然科学更好”。有人根据心理学可“运  相似文献   

15.
在心理学教材里和课堂讲授中,“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已经成了一条金科玉律。似乎这个命题就是列宁的反映论观点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贯穿于心理学始终的一根红线。但是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如何,我们认为是值得商讨的。在马列主义论著中,有许多关于心理的论述。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报》1966,10(1):3-12
<正> 1959—1960年心理学界讨论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时,曹日昌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谈了研究动物心理的意义,强调生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必须深入了解意识活动的普遍规律;对研究方法强调使用实验法和自然科学技术。我们认为以上问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主要就曹日昌同志《心理学研究什么?》一文中有关人的意识活动特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近年来西方归因理论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在心理学报刊和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时而有人提出美国归因理论为什么只着重研究能力、努力(内部)和任务难度、运气(外部)等四个原因,并对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只研究这四个原因提出质疑。关于这个问题韦纳在其近著《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已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待理论和实际问题,是目前心理学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这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需要明确的认识上的问題。下面提出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粗浅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中从学科出发和从实际出发的矛盾心理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常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我觉得,心理学是可以大有用处的,但也可以用处很小甚至没有用处,这主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它。假使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贯彻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心理学肯定是  相似文献   

19.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20.
遗忘是与记忆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与记忆相反,遗忘是在识记之后,表现为不能认知或再现,错误的认知或再现。要与遗忘作斗争,必须了解遗忘及其神经机制问题。本文仅就其中关于消退抑制能否作为遗忘的神经机制问题加以论述。一消退抑制,曾被用来解释遗忘发生的神经机制。苏联阿·阿·斯米尔诺夫等主编的《心理学》认为:"首先遗忘的是对人没有最重要意义的、不能引起他的兴趣的、不符合他的需要的、在他的活动中不占据主要地位的,因而没有获得充分强化的那种东西。因为在这些场合,消退抑制就很快地发展起来。"①这种看法,在我国心理学界和生理学界发生丁一定影响。从过去内部交流的一些心理学讲义来看,大多把消退抑制看作某种遗忘的神经机制。即使最近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也还有这种看法。例如,供综合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