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开封朱仙镇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朱仙镇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在中国四大年画中处于鼻祖地位。纵观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无不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之鼻祖,民俗文化之精髓,是对大众生活最朴素、最原始的展现。它色彩艳丽古朴,却不失活泼灵动;构图对称饱满,形象夸张,线条粗犷有力;制作工艺细致繁琐,层层深入。虽经岁月洗礼,朱仙镇木版年画仍保留着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同大多数民间工艺美术一样,朱仙镇木版年画如今正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危机,必须利用新型传播媒介、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其的保护和抢救,以更好地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  相似文献   

3.
姚敬旭 《美与时代》2007,(10):59-61
木版年画就是我们俗称的"门神".其中,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艺术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版画艺术之一.本文首先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目前状况和前景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民间木版年画与平面设计进行类比来论述它们的共性,以探索如何让木版年画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与中原地域浑厚淳朴的民风相一致.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体现出艺术创作最宝贵的原发式情感.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朴素、真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在申遗热的时代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后申遗时代"这一说法,强调非遗工作应从"重申报"转换为"重保护",要文化保护,则急需探索更科学、可持续的保护方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的传统工艺品,在申遗成功后,面临如何更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以自身特色为出发点,紧跟时代步伐,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独具匠人精神的专注与坚持,运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材料、新媒体、新营销的方式,探索适宜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与传承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诸多年画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广告招贴的结合,既丰富了当代广告招贴设计语言,又弘扬了中原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它以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古朴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堪称"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门神众多,有将军型门神、武财神型门神、招财型门神、钟馗型门神等。过去的老百姓在过年时常常会在门上张贴年画以祈求家人平安幸福,而不同题材内容的年画有着不同的张贴方式。  相似文献   

8.
孙蕊 《美与时代》2006,(9):76-78
千余年来,由于少有剧烈社会变革的扰动,传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得以持续、显得恒定而完整,但今天其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文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实地考察,对其濒危现状、原因及生存空间进行论述及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雷 《美与时代》2005,(7):39-40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版画从唐到明,有过体面的历史".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其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处在历史的转型期年画到了濒临消亡的状态.而年画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将是我们民族之幸!  相似文献   

10.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经800多年的兴衰,到今天已失去它原有的实用价值和大众市场。同大多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它正遭遇发展、传承与创新的艰难抉择。时代变革下,朱仙镇木版年画势必顺应形势,在传承的基础上探寻创新和发展的模式,拓宽年画的内容和应用途径,才能使这一民间工艺美术奇葩的生命得到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其造型粗犷、饱满,色彩浓艳、爽朗,气氛热烈、生动,工艺自然、灵透,艺术特色鲜明。经历了近千年的兴衰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快餐文化、生活方式之间产生了激烈碰撞,年画这个因年俗而生、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受到巨大冲击,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随着保护、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不断加强,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创新,应紧随时代步伐,运用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努力寻找融入现代设计语汇的民族风格,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3.
更正     
《美与时代》2013,(5):89
本刊2013年4月(上),总第504期第50-51页《浅议杨家埠年画题材的发展与探索》一文(包括摘要部分)中共6处"木板年画"均应为"木版年画"。因我们的疏忽造成以上失误,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4.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园空间布局和谐,因景域丰富、建筑巧丽、院落曲折被称为"吴下名园之冠"。在造园技法中,借景被称为"造园技法之首",留园通过借景的造园技法经营空间,使留园获得"象外之象"的意境美。文中分别从留园远借虎丘塔、邻借漏窗与诗文牌匾、仰借冠云峰、俯借波光水影和镜借"鹰犬相争"石这五个方面展开对留园借景之意境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民间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清代为民间木版年画的鼎盛期,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等几个大的年画产地。这些民间木版年画均构图饱满、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线条粗犷流畅、乡士气息浓郁、生动拙朴,特色十分鲜明。民间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受中国传统绘画以及文人绘画的影响;二是由于民间艺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造型设色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矗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木板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文章将从凤翔木板年画的题材内容、构图思考、设色观念三方面探求其生命观的体现。同时关注到木板年画的生存现状,提出如何继承发扬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的年画齐名。本文欲从绵竹年画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制作与表现手法、传承与创新方面对绵竹年画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庄子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庄子美学从属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因此,这里的"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又称为"大美"。庄子把"大"与"美"进行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因为"大"体现了"道"的顺应自然规律,无限的力量,体现了纯粹的自由,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的自由。庄子所说的"大美"即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象征符号,年画是中国农耕社会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早先本无新旧年画之称。新年画是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下成长起来的,党运用其为战斗、为政治、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国性的"新年画运动",则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国初期新年画运动中,党和新政权对新年画图像符号进行规训与指导,通过图像符号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渗透到新年画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图像符号表征系统,在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场域中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检索和探求新年画运动的推进过程,既要尊重特定时代政治需要的历史国情,也无法忽视图像符号背后所彰显出来的政治规训与群众需求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