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三、分展场作品1.社会实验室——清水混凝土艺术体"社会实验室——清水混凝土艺术体",于清水水混凝土当代建筑的空间中介入各种艺术发生项目,便是对此次展场主题概念的呼应。以不作任何外装饰的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这样,材料本身所体现的最本质美感呼应着西埔新居朴实的文化特色。在该场地具体艺术项目发生中,以"客家文化"概念进行创作的时装展秀,利用身体最紧贴的媒介对当下社会作出反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发展迅速的设计领域里,展示空间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建筑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了解和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部分特殊人群因设计疏忽被阻隔在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盲人。本文从盲人的视角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他们的感知需求。通过不同展品展示方式及交流模式来增加盲人及普通人对于自身、他人、世界的认识,达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从而延伸到展示空间中特殊人群交互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敏 《美与时代》2015,(3):97-99
流动展示空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它犹如展示空间的革新派。融合装置艺术等各种艺术跨界的元素,不再拘泥于既定的空间造型语言和手法,在展陈空间中重新诠释和演绎展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今展示设计正沿着"展示空间+装置艺术"相融合的创作方向发展,装置艺术语言在移动展示空间中的重构表达使其形式和内涵都成为趣味性有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分别是中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因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对"似""空间""物我"的艺术诉求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文章采用比较法结合具体作品对中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发现和认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旧工业厂区空间具备其他城市空间不具备的独特的场所营造能力,对旧工业厂区空间的独特工业元素进行提取,通过艺术介入的处理方式展示独有的场所精神,能够让场所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以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马尾造船厂更新改造为例,从主题与精神的整体、文化与景观的融合和场所与叙事的连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址空间更新模式展开相关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如今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美术场馆担负着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储存、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提升民众的审美意识的职责,并起到推动国家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项目模式的深入探究,展现其在启迪人心、提升个人素养以及教化民众方面的发展空间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后被逐渐延伸到电影及视觉艺术中,逐渐代表了一种有意图的组合手法。将蒙太奇手法运用于展示空间设计中,无疑能够大大扩展有限空间的艺术性呈现和意义表达。立足于空间层面的内容研究,将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手法嫁接到展示空间设计中,通过对其在展示空间运用案例的探索和分析,总结出蒙太奇手法运用对展示空间塑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与文化产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城市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很好地展示城市形象,还能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文章基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对优秀传统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独立性突出的综合性艺术,现代展示设计绝非只是在空间与时间的范围里进行简单的摆放。在此类设计中,设计师将自身的创意和新环保材料融合在一起,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展示形式,而是将别出心裁的、时尚多变的、风格独特的空间艺术呈现给公众。随着时间及场合的变换,多元化的展示主题也频频处于交替更换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也使得装饰材料的消耗量持续加大,形成大量的陈列垃圾,致使资源白白浪费。近年来,全球各国都提高了对资源及环境的重视度,展示设计既是传播环境空间及视觉的艺术,又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途径,在展示环节中融入现代环保思想,通过展示空间将设计师的环保理念展现出来,可以使公众更加注重环保。文章基于对传统展示材料的使用状况的阐述,对现代展示设计中新环保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艺术博物馆具有将普通的物品转化为展示品的功能,从而使这些物品成为了具有视觉兴趣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无表情"的展示场所,这种"博物馆效应"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策展人在布展时就为观众预设每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根据事先编排的展品顺序进行观看。展厅的空间样式、布展方式、展品形式与文化背景、艺术表达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密切相关;作品的呈现形式、摆放的位置、灯光强度以及其他衬托作用的物品都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方式。艺术博物馆作为观看艺术品的专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观看机制,无形中为人们塑造了一种观看方式。文章运用了哲学和艺术学理论对传统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所营造的观看方式、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展示城市区域形象,传递城市精神的特殊空间场所。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地铁空间从功能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部分地铁公共艺术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空间表现、形态结构和表现内涵等多方面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美学应用特点,提出完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复合式城市更新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抓手,从城市公共空间着手,探索"小尺度介入、渐进式发展、大范围影响"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活化模式,寻求城市小型公共空间的艺术"针灸"活化、历史聚落公共空间的艺术保护活化、消极公共空间的艺术再生活化的策略和路径,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装置艺术是"特定时空环境+作品元素+要阐述的情感态度"的综合艺术展示形式,其无拘无束的创作形式使得创作者更好地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情感态度融入到所创作的作品中。这或许是装置艺术独有的展示特点,给欣赏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多方位的特殊视角来欣赏作品。而空间营造中的光线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空间中的光线可以改变空间的格局使得空间更加具有层次性。其光线对主体物的映射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引导性,光线所营造出来的特殊空间与主体物之间形成更好的呼应。文章主要阐述了装置艺术的艺术特点、空间营造中光线的运用及装置艺术与空间光线的结合,再到本人对于二者不同艺术形式的思考及融入到本人的毕业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具体操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空间的表达是雕塑艺术的独特语言,而展示中雕塑与空间完美的视觉冲击使Ron Mueck的"超现实"具象雕塑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Ron Mueck让人称赞的写实功底让他的作品在观者面前"以假乱真",而又因作品的尺寸变化让这些具象雕塑在空间展示中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沟南村的保护与发展融合了多方主体参与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开发和村民自组织建设两种保护发展模式,并各自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应。伴随着村落到社区的现代转型,"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模式整合并重构了沟南村原有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文章建构了由展示定位、展示模式、展示内容、展示结构和展示形式组成的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最大程度地展现沟南村的村落文化和当代风貌。  相似文献   

16.
"门"和"窗"集中体现了人以自己为中心打量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卡夫卡营造的艺术世界,处处充满了"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具有存在论的功能,在探索者与他熟识的世俗世界之间起到一种间离的作用,向主人公昭示着通往存在之路。它们帮助人们摆脱事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摆脱了人自身"此地"和"现在"的局限,让人深入到事物的深层空间,那里流露着事物本源的自由。在一切呈现的同时,人又能反观到纯净的、全部的自身。同时,卡夫卡艺术的想象与身体的自虐意识息息相关,身体的痛苦往往成为他艺术之思的起源。对艺术的执著与忠诚越迫切,对身体的痛感和不适感体会就越深。卡夫卡率先从身体性探索艺术的本质,揭示艺术对于身体性的关联,使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社会在艺术中寻觅到了接合点。而通过对卡夫卡小说进行文本转译空间图解更,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其小说中的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广林 《美与时代》2003,(10):13-14
面对21世纪新的文化对抗和国际化趋势,中国画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模式,扩大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并走向国际文化艺术的平台,从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博大。  相似文献   

18.
木偶是木偶艺人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认识功能和独特的戏剧文化形式。木偶走过悠久的历史,历久弥香,今日却渐入难以为继的险境,是走完全原生传统艺术道路,还是走进市场发展的规则,是一次重要的抉择。基于对南充市川北大木偶的发展现状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木偶能否以"静"带"动",从而推动木偶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波 《美与时代》2005,(11):62-64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设计艺术.其发展是由最初简单的板墙结构造型装饰直至今天的集各种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为一体的新学科.在展示设计中要通过对展示主题、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展品进行全面了解.在展示形式上要根据主题内容对空间结构、分部装饰、展板图片、形象标识以及文字说明进行艺术处理,使其达到展示对象与观赏者的有机融合.其中色彩设计在展示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茶馆兴盛,民众公共生活也开始发育,因而茶馆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茶馆展示着当时公共伦理生活的现实面貌,同时也成为政府和知识精英改良风俗、进行道德引领的重要空间。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中起道德引领作用的主要是政府,所推行的内容是由政府和知识精英提供的,推行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可见,茶馆作为中国近代典型的公共空间,其作用与西方近代的公共空间有明显不同。茶馆对中国近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作用,并没能体现在"公共"上而只是体现在"空间"上,即茶馆提供给了民众展示伦理状况和被进行道德引领的空间,参与其中的民众并没能通过自我启蒙、参与讨论等形成公共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识。公共性的提升与公德意识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