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眉山天下秀。凡是到过那里的人,山中的梵字琳宫,金顶的日出、云海和佛光,甘美清凉的山泉和回环张列的绝壁,阴天的雨丝和静夜的明月……都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然而,每当人们游罢归来,在脑海里再现峨眉雄浑而秀丽的山影时,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那浓绿凝翠的林海。峨眉山纵横百里之内的丛林古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原始森林,它是千余年来住在那里的历代僧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峨眉山僧人从唐代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意蕴的宗教胜境和圣地,对广大佛教信徒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景观与宗教意蕴的融会贯通,是这些胜境圣地逐渐产生并最终定型的根本原因。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天下秀”美誉的峨眉山,千百年来拥有神秘的“金顶三相”景观。在漫长的时光河流中,“金顶三相”被逐渐赋予了神圣的宗教色彩,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了朝拜者与观光者一心探寻的所在。一、自然奇观之“金顶三相” “金顶三相”是峨眉山拥有的三种自然奇观,即佛光、圣灯、兜罗绵云。 佛光是其中最负盛…  相似文献   

3.
宗教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不能套用一般的文学标准判释。虚云一生诗偈颇多,其直接关乎峨眉山者分别是《峨眉访真应老人》、《峨眉山怪石栖云》、《赠峨眉山妙道师》、《峨眉山顶白龙池》、《题峨眉金顶舍身崖睹光》五题九首。以宗教立场臆释,它们均是虚云阐教、弘教之作,含有很深的佛理禅意。由此推开,在释读虚云诗偈时不能仅就文学层面着眼,而更应在宗教意蕴上多做功夫。  相似文献   

4.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5.
恭送舍利赴泰邦,佛光普照利人间。再显庄严慈悲像,众生膜拜福慧长。春暖人间百花开,迎归舍利我奉陪。但愿僧王增福寿,中泰两国庆和谐。佛牙舍利赴泰供奉有感@一诚  相似文献   

6.
将释此经,先简单谈谈此经的宗旨大义。此经既名为“般若经”,当然是说明般若教义的。般若的教义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也就是世间、人生的真理实相。怎样才能体证这种真理实相?此经文简,只提原理,未广宣说。今依大经、广论略加说明。佛教认为,世间、人生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有。这因缘和合的道理就是缘起法则。换句话  相似文献   

7.
法界春秋     
《法音》1990,(12)
峨眉山金顶重光本刊讯 9月11日上午,来自省内外及香港等地的佛教界知名人士和各界来宾一千多人云集佛山峨眉之巅,隆重举行金顶华藏寺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11时许,四川省佛协副会长遍能法师宣布落成典礼暨开光法会开始.中国佛协副会长隆莲法师代表赵朴初会长讲了话,省佛协会长宽霖法师代表省佛协,蛾眉山佛协讲话.应邀的来宾有四川中顾委委员天宝、四川省副省长罗通达、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李培根、乐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家全、市长余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清蒋超《峨眉山志》引《华严经》卷四十五《萨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日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以此证明峨眉为普贤道场。近代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驳其说。他认为“峨眉山有佛光圣灯,虽可称为光明山,但峨眉不在佛说法处(菩提场)的西南,普贤也不名贤胜。”他又  相似文献   

9.
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就是近现代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佛教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探索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发挥人间佛教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由香港佛光道场赞助,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2)
正经过唐五代的酝酿,以宋太宗敕建普贤铜像为标志,峨眉山正式成为普贤菩萨道场。改革开放后,随着金顶十方普贤圣像落成和华藏寺改造、十方丛林大佛禅院重建圆满,峨眉山普贤道场形成了以金顶华藏寺(朝圣中心)、万年寺(修学中心)、大佛禅院(文化中心)为核心的"三个中心"。在道场建设初步完成之后,峨眉山佛协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到文化建设上来,以文化立山,以文化传教,因为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教育,更是文化。  相似文献   

11.
僧睿所撰<大品经序>介绍了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些情况,指出鸠摩罗什译出此经后在翻译<大智度论>的过程中继续修改此经,并以9对词语为例谈及鸠摩罗什翻译及修订此经时所作的语言创新.但是,僧睿<大品经序>的记载同今存相关汉文佛典的实际用语并不完全一致,它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相关记载也有出入.调查表明,同为鸠摩罗什主译而成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部分用语彼此有别,今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可能并非鸠摩罗什心目中的最后定稿;诸多材料显示,今存汉译佛典和中土佛教撰述都有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真.  相似文献   

12.
在赵县柏林禅寺观音殿落成典礼上的致词(一九九五年五月七日)香港旭日集团总经理李勋各位法师、各位居土、各位朋友:今天是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又是柏林禅寺观音殿圆满落成之日。躬逢胜会,与大家共聚于此,同沐佛光,实乃三生之幸事。在此,我谨代表香港旭日集团全体同...  相似文献   

13.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14.
初明 《佛教文化》2009,(5):72-76
天地皆造化,自然有神奇。曰出、佛光、圣灯、银色世界(云海),是峨眉山著名的四大奇观。 一、日出 峨眉山日出是四大奇观的首景。说起观日出,万里山河到处可见,不足为奇。但在峨眉山金顶观日出,感觉却大不一样。泰山、庐山、黄山观日出,都在海拔2000米以下,而峨眉山高立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海拔3000米以上,  相似文献   

15.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台湾高雄市佛光文化,2014年12月出版)分为四卷。卷一题"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包含三篇长文,分别讨论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近百年发展历史以及元明六百年来汉传佛教革新、转型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前者题为"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现代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创立——二十世纪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展开历程的一种解释模式",从人间佛教理论构建及实践运作两方面考量,探论了太虚、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开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太虚大师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方向性理念以及人间佛教建设的  相似文献   

16.
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省,除了神奇 的九寨沟,恐怕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就是峨眉山了。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160公里处的峨眉县境内,主峰海拔3099米,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峨眉山有大峨山、二峨山之分,从远处眺望峨眉,细而长,美而艳。 其实,我们所说的峨眉山,指的是大峨山,此山是邛崃山脉的余脉,介于大凉山与邛崃山之间,地质学上称为“峨眉断块带”,是座悬崖峭壁众多的断块山。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冰浸、…  相似文献   

17.
禅道三题     
1、流浪汉与老法师一个年轻的流浪汉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他一直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常常遭受欺凌污辱,饱尝了人间的酸楚。有一天,他无意中来到了明月寺,只见寺院里香客不断,人来人往;檀香馥郁,香火缭绕,佛光普照。  相似文献   

18.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 无锡马山有祥符古寺的遗迹,祥符禅寺原名灵山庵,几经兴废至宋祥符年间改名为祥符禅寺。如今此地还留有千年银杏、八角井、白莲池、梅椿、石墩、香积厨等遗迹。遗存的古物反映了人间兴衰无常的历史,印证着今天香火的鼎盛,在佛脚下感受佛光普照的兴旺。  相似文献   

20.
僧肇之学 ,远承印度高僧龙树中观之论 ,吸纳老、庄、玄学 ,精阐大乘中观般若学之旨 ,被鸠摩罗什誉为“解空第一者” ,僧肇因而成为印度佛学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今据《肇论》(下引只注篇名 ) ,对其般若学再做探讨 ,欢迎方家匡正。一、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不真空论”非有非无 ,非真非俗 ,不落两边 ,想入“非非” ,诸如此类否定性思维方法 ,是僧肇般若学阐发大乘空义的根本特色。《不真空论》开宗明义云 :“夫至虚无生者 ,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 ,有物之宗极也。自非圣明特达 ,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 ,穷所不能滞 ;极耳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