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充满了和谐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阴阳和谐、尚中正、交感比应等表现出来;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培养诚信、谦虚、宽容的性格、讲求家庭和谐,当政者和民众的交往沟通表现出来。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交往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交往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应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转向,着力构建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生态圈、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析交往活动的多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在他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哲学界注意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并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只想就交往活动的多重意义关系作一些分析,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交往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古代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话语霸权问题,提出构建“交往话语权”范畴的必要性,认为交往话语权既指教育者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也指受教育者的民主话语权,是两种话语权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基础之上的话语权力与话语权利的辩证统一.同时,实现交往话语权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好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各自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颂 《心理学报》2017,(1):116-127
本文提出了组织内员工社会资本的构建过程,探究了员工工具性交往的风格,并检验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对员工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1通过对20位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分析,阐述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风格,初步构建了社会资本构建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2基于对12个部门整体网络数据的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种工具性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回归分析显示,横向交往对员工的网络中心性具有正向的作用;横向交往调节了纵向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倒U型影响。即,当员工表现出横向交往以及适度的纵向交往时,员工的网络中心性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中的员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并对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员工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交往性医患关系强调言语沟通基础上医患交际行为的平等性、协商性、理解性和认同性,而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医患之间以言语沟通为核心的交际行为因缺乏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交往条件,而导致双方有效交往的普遍缺失。因此,要建构医患之间的交往性关系,必须重构医患的生活世界,打破工具理性的主宰地位,用交往理性引导人们的医疗行为,创造医患合理性交往的有效条件,用平等的、对话的、理解的交往机制保障和谐医患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凡清 《哲学动态》2005,1(9):13-17
个性作为单个主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殊方式、表现特征和主体倾向性,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相互关系,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交互性关系.语言在交往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即主体在交往活动中需普遍遵循的规范,构成理解的前提.语言能力就其作为主体进行交往活动的基本能力而言,是交往行为的可能性条件,因此,语言能力就其是个体存在者进入交往活动所应当具备的资质而言,同时是构成其个性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论人格、交往行为与人际关系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内在精神要素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并被主体吸纳为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的交往行为对人格的修养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标志,使整个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交往行为模式,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作为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基础性概念,表达了人自身存在的方式与价值的确证。从原初视角审视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之发生与发展的一种生态意义上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由血缘家庭开始的人伦谱系在自我认同过程中诠释着传统人际关系指向的最终追求——人际和谐。而从血缘到地缘等交往的多元化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持续扩大,使传统人际关系的和谐基础必然要求一种内在的置换,即由"原发性内在要求"转为"相互性要求"。面对当前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通过深入省思,树立一种"共在化交往原则",从而实现现代人际关系及其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