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李兰成 《天风》2008,(8):34-36
有人对受洗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人说受洗后可保证进天国;有人不受洗,认为受洗后就不自由,也不能犯罪了.难道不受洗就可以任意妄为、犯罪吗?不可以!有人认为受洗只是外表的仪式,不必受洗,只要心里受洗就行了.  相似文献   

2.
李兴峰 《天风》2007,(18):8-9
虔诚的基督徒不仅是从外表上去断定,行为上检验,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虔诚的心。经文:雅各书1:26-27有人问:"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虔诚的基督徒不穿华丽的衣服,不戴金银首饰,语言要严肃,对世界不闻不问,这只是从人外表的角度去看。又有人说:"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应该每天读经;每天五次祷告,凡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将乐人在户籍中归之"另册"并划为贱民,始于北魏时期,止于清代雍正年间[1].这中间的一千四百余载,乐户制度对乐人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甚至,近代仍有人称他们为"王八"、"戏子"、"吹鼓手".乐人群体虽多数身份地位比较低贱,但也有少数技艺出众的乐人,因特技等原因受到权贵们的宠爱而恩赐有加,破例提升.  相似文献   

4.
恩惠 《天风》2009,(2):64-64
"忠言逆耳"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指正直的劝告、劝解听起来并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多少年来,这句话被提醒劝解别人的人奉为圭臬,似乎只要认为是于对方有益,就无须考虑说话方式.教会中一些基督徒也是如此认为,只要是"忠言",不管是否"逆耳",而且越"逆耳"越奏效!甚至有人明明是为发泄私愤而大放厥词,却还强词夺理说是逆耳之忠言!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瑜伽是体育健美有氧操,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时尚的小资娱乐健身方式,结合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会发现瑜伽是一门关于美的艺术,这种美体现在他的体位法、冥想、瑜伽音乐方面.瑜伽在带给我们美丽外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6.
一 文学理论的元问题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需要勇气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把它与"文学元问题"套在一起回答,古今中外答案可能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表现"(如"诗言志"),有人认为是"再现"(如"摹仿说"),有人认为是"形式"(如"有意味的形式"),有人认为是"结构"<如"结构主义"),还有人认为是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艾布拉姆斯"三元素说")……不一而足[1].  相似文献   

7.
讲到吝啬,一般人都以负面视之,大多以"一毛不拔"、"铁公鸡"、"视钱如命"形容,但德国对吝啬却另有不同看法,甚至还给予正面肯定。吝啬成了德国的显学,还有知识分子着书讨论,许多高品质生活家都在追求吝啬的内涵,趋之若鹜。一向被誉为最会过生活的德国人,觉得吝啬不是见不得人的事,甚至认为吝啬的人精打细算、聪明时髦,懂得生活的技巧,弹性高,有高度动员能力。认为吝啬族较会享受生活,也是社会较快乐的族群,还有人以"好践!"形容吝啬族。  相似文献   

8.
生死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这对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是有生必有死,理想是长生不死.对现实存在的认识可以影响理想.但是理想与现实却难以时时处处相符合.特别是当理想发自本能的时候,就更缺乏与现实统一的基础.不能统一,又难以放弃理想或改变现实,就难免会走向调合.调合的方法很多.庄子说"生死一也",甚至论证死比生好.有人说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有人去炼内、外丹求长生不老.有人则干脆致力于不思考这一问题,从而取消之.而有人则以灵魂观念自慰.  相似文献   

9.
论税收正义     
税收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存在.在我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关于税收德性的认识,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税收幻觉"之中,即认为税收是善的.与之不同,西方民众和学者对税收德性的界定却是:即便税收不是一种纯粹之恶,最多也只能是一种必要之恶.二者争论的焦点不是"税本恶"还是"税本善"的问题,而是税收正义能否实现的问题.纯粹之恶论者认为,既然税收本身是不公正的,我们显然无法将一种"罪恶之税"修正为"正义之税",因而税收正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必要之恶论者虽然也认为税是一种恶,但坚持税收正义并不是不可能的,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来校正税收之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张策 《天风》1996,(1):35-36
目前,一些教会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形:证道者在台上神采飞扬、妙语如珠、口干舌燥,而台下呢,听众反应冷淡、无精打采,打瞌睡甚至熟睡有之,东张西望有之,低声嘀咕有之,来回走动有之。对此,证道者和听众也各说其理:证道者认为信徒信心不足,文化素质偏低,自觉性又不高;而听众却认为证道过深过长。  相似文献   

11.
享受安静     
朋友忠告我,不被人注意是一种安静的享受。这真是肺腑之言,但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不被人注意也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主体的个人心静如水,不慕功名利禄,永远保持泰然处之的人格和风范,甘于寂寞和忍耐地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想起来,不被人注意的好处是在躲开了嫉妒和偏狭的眼睛以后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耕耘真善美的芳润心田,不致让它杂草丛生,逐渐荒废。当然,现实世界,也有人苦恼于不被人注意。这些人好胜心很强,虚荣心也很强,把被人注意看作升官的阶梯,得时的良机,他们有时也会被人注意,被人重用,但如果不是…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镇居民种植花草的意来愈多,走廊上、凉亭里,甚至卧室里都摆着鲜艳夺目的花草,使环境变得分外美丽。但是由于许多人只注意花草的外表,没有注意花草的毒性,所以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其实许多花草都是隐形的“杀手”,栽种花草必须充分认识它们,以便超利避害。有人把夜来香摆在房间里,夜晚幽香扑鼻,沁人脾腑。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一到夜晚,它就停止光合作用,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如果长期把它摆在室内,会引起头昏、咳《、甚至气喘、失眠。因此,白天把夜来香摆在室内,傍晚就应搬到凉台上。郁金香长…  相似文献   

13.
刘行 《天风》2014,(3):I0001-I0001
<正>《小康》杂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中开展了关于"2013年个人年度心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身轻,心却不堪重负,有人"身累"心不"累","累"并快乐着;有人"累"有回报,也有人"累"而烦乱,不得法、不快乐,更谈不上回报了。"身累",大多是压力,为"吃、穿、住、行"奔波之累。但世上大多数人还是"心累"。"心累",有的是源自情感,家庭、婚姻、不良情绪;有的是太过计较,小肚鸡肠;有的是贪恋钱财,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参提前6:10)。"人生无处不挣扎",看来,不累的人还真的难找。  相似文献   

14.
晏林斌 《天风》2016,(2):32-33
正孤身一人在各自虚拟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神圣空间,终究有一天将会孤立无援而‘寿终正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占领宗教"群众神学》(李格尔(Joerg Ri eger)、郭佩兰著,王忻译,第136-137页)一书中,作者竭力倡导教会应打破以往的"四墙"教会模式而建立"线上教会"模式。有人认为教会有的,网上也有,甚至说教会牧者的宣讲还不如网上视频讲得精彩,甚至以此为借口而不到教会参加聚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科学素质是近现代文明的基础,理所当然,也应该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更非所有的人都能这么去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人往往把德育和智育、人文教养和科学素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有人甚至认为所谓道德理想教育可以省略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孤立地强调德育的首位,而挤占科学教育的基础地位.例如,所谓"五讲"、"四美"的排序和内容,就很少体现出科学素质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教育的成份在这种全民德育教育的要求中,似微乎其微,所谓"三热爱",虽有"爱科学"一项,也仅仅徒有其名.科普会馆、场所,少得可怜,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6.
校长向学生下跪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网友表示:"当校长不容易,精神可嘉."但也有网友认为:"校长这样做未必有效果,这样的做法有欠考虑." 其实,"校长下跪劝学"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此前有新闻报道,在海口一位中学校长曾经6次向学生下跪劝学.面对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面对无心向学的调皮学生,面对师生关系越来越不好相处的情况,面对校风日下的状况,家长没辙,教师没法.校长希望通过"下跪"来感化学生,唤回学生的向学意识,希望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7.
夏新穗 《天风》2008,(3):28-29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中华民族传统的新春佳节到了,家家张灯结彩,户户门盈喜气.按照我国的传统,春节期间,人们要走亲访友,互相之间还要馈送礼物.有人认为这是"世俗",基督徒不可介入其间;更有人把正常的"世事"和正当的"世务",也当作"世俗"来看待,致使许多信徒思想混乱,生活中也有了一定的难处.  相似文献   

18.
韩愈说过孟子之后道统中断,但他有另一版本的道统说,以荀子、扬雄为道统的传人,甚至还有容纳墨子的道统版本。北宋初出现"五贤"或"五子"说,王通、韩愈被纳进道统中;后演变为"四贤"或"四子"说,王通被挤出道统,但荀扬韩仍为道统之传人。北宋中期始,不断有人把荀扬韩三人挤出道统,但南宋末甚至更后,仍然有人把他们置于道统中。《四书集注》在元代成为科举考试教材后,程朱道统之巨大影响使人们忽视了其他道统。  相似文献   

19.
胡煦与朱熹对"太极""道器"理解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 《中国哲学史》2005,3(3):109-116
胡煦是清初一位重要的易学家、理学家,他的思想有很多独到之处,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朱熹认为太极即是理,把理看作是万物的本体.胡煦则认为太极是本体,理只是其用,太极不仅立于形器之先,也在理之先.朱熹以理为形上之道,而以阴阳为形下之器.胡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则阴阳应为形上之道,道与阴阳实为一也.胡煦与朱熹对"太极""道器"等概念理解的差异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思想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金微 《天风》2004,(11):38-38
《天风》编辑部同工: 你们好! 我们那里有个传道人在讲道中说:"受洗得救,不受洗不得救",在弟兄姊妹之中引起争论,有的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有的认为是正确的,双方都用圣经的话解释。本人认为这句话忽略了神的救恩,以及信徒和主的关系,过分强调了有形的礼仪。 这些争论使不少弟兄姊妹不知所措,甚至有人说不知听谁的好,因此,请《天风》编辑部的同工来解答弟兄姊妹的疑问,谢谢。 甘肃 信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