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宗教研究》2021,(2):197-197
正尹志华,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2009-2010年度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道家哲学、道教思想和道教历史,近期侧重研究全真道,出版了专著《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该书立足于教团内部演变以及教团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大陆,道教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在我们培养的道教研究人才中,涌现出了一批扎实功底、有深厚发展潜力的新人,孔令宏教授就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出版了《朱点哲学与道家、道教》、《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中国道教史话》等专著的基础上,最近又推出了一部力作《宋明道教思想研究》(39万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版)。这是他在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世界宗教研究》2021,(4):195-195
正刘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曾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道教文献、道教历史、新疆文献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出版的专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2021),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道教写经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汪桂平教授的《东北全真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是新近我国区域道教研究取得的又一项学术成就,此书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界对于东北地区全真道研究的空白,具有学术拓荒的意义。该著对东北全真道进行了系统研究,叙事平正,材料翔实,新见叠出,是近年来我国区域道教研究领域中又一佳作。与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其它有关中国区域道教研究的专著不同,汪桂平教授选择东北地区全真教做为研究对象,还具有普通区域道教研究专著所没有的独特意义。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山海经》称之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2012年6月,袁名泽博士的新著《道教农学思想发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盖建民先生主编的"道教科技研究丛书"之一.该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剖析了道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关系,理清了道教农学思想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教授在书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此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此书是道教科技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是国内外第一部以道教农学思想为主题的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道教科技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卿希泰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一卷,1988年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已有180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道教史,这还是第一部。它填补了道教学术研究的一大空白,第一卷具有以下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育成先生编著 ,张继禹、洪百坚策划统筹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一书 ,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 ,对道教法印令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并以大量实物印图 ,揭示了道教法印及令牌的历史画景。是近现代第一部研究和展示道教法印令牌的专著。该书大 1 6开 ,印装精美 ,彩图量大 ,既是一部专著 ,又是一部画册。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和收藏价值。该书定价 2 88元。凡购买五册以上者可享受七折优惠。欲订购请与《中国道教》发行组联系。《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正>汤一介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最早开始研究道教的学者之一,不仅发表了许多相关学术论文、出版道教研究专著,还发起召开国际道家与道教研究的学术会议、参与创办国际道联,更亲自培养出一批道教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为国内道教研究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先生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学术转向及同时代道教通史的出版,使得学界对其道教  相似文献   

10.
道教生命哲学是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在哲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以此关注道教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道教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思想根源何在。李刚教授所著《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出版)通过  相似文献   

11.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道教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趋向,此即关注中国历史上地域道教的研究,注重把握道教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对此,有学者称为道教研究的"本土转向"。关于地域道教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道教研究界都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国外方面已出版的成果有美国学者韩书瑞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2000),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高等研究院高万桑的《1800——1949年间北京的道士:城市道士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正虽然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国人对于道教的学术研究不算早。就历史研究而言,最早有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傅勤家女士的《道教史概论》。1934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上册,但该书仅介绍了先秦至西汉道家与神仙方士的情况,并未正式接触东汉以来的制度道教,只能算是道教前史,相当于道教思想渊源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1937年,傅勤家女士又出版了新的《中国道教史》。这三部书,可谓是我国道教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已经搭起了道教史的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学者对中国道教的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卓著,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汉学界对道教的重视和研究达到高潮,涌现出一批杰出学者,出版了大批学术专著,提出不少创新性见解,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小林正美教授就是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学者。小林教授出生于1943年,1980年开始从事道教研究,1989年提交博士论文《东晋、南朝时期葛氏道和天师道的研究》并通过答辩、获得学位,其后以《六朝道  相似文献   

15.
<正>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1))刘志博士新著《中国道教写本经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的出版不仅延续了道教文献研究的传统,而且拓展了道教文献研究的范围,是道教文献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道教写本经藏》以先秦至明清的道教写本经书和写本道藏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五大部分,研究内容涉及道教写本经藏的历史发展阶段,写经人物,写经制作,  相似文献   

16.
日本洼德忠教授新著《道教诸神》发表于1986年,经萧坤华先生译成中文后,将于今年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付排出版,很快与读者见面。 洼德忠教授从事中国道教研究四十多年,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部专著的问世,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的:“同中国人交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史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道教学术界所瞩目的研究领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两部分别由卿希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这两部著作既是道教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百年来道教研究的重要成果。随着道教研究的深入发展,地方道教史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特征显著。道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传播、发展也深受各地地域特征的影响,而通史性著作在这一方面有所忽略。因此,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说,开展地方道教史研究"才能推动道教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前言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哲学,实际上占据了其时哲学思想的主体地位。四百年间,道、佛两大宗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界,一直忽视了对隋唐哲学的研究。尤其道教方面,极少能见到系统的研究专著,这在日趋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国古典哲学的今天,确实是一大薄弱环节。笔者不揣简陋,企图摸清隋唐五代时期道教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撷采其中有影响的道教学者,分生平、著作考辨、思想概述三项,草成《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志》。  相似文献   

19.
卿希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研究学者、道教史及地方道教研究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不但重视中国道教的研究和发展,而且还更为关注地方道教及地方道教史的研究,对中国道教和地方道教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思想史》《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等著作,不但促进了中国道教的研究和道教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地方道教的研究和地方道教文化挖掘、开发、应用及其经济文化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探求卿先生在中国道教史的研究方法、体系构建和践行指导,对于引领地方道教文化及其地方道教史研究,践行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史论结合的文风文采,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道教的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