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3,35(6):796-801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4):785-790
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3.
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用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自尊,并通过操纵被试在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察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在IAT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5,28(2):332-336
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2)总体上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初三阶段,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的差异显著;(3)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两类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组合状况不同,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显著;(4)问题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心理健康其他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明证  水仁德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6,29(1):68-72,67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尊的两种不同元素,自尊结构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结合形式。本研究探讨了自尊结构对个体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个体的高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结构表现出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外显/内隐自尊个体没有表现出压力的调节效应。研究最后探讨了自尊结构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自我防卫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4名被试的内隐自尊、外显自荨与自我防卫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外显自尊与显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负相关.内隐自尊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两种自尊对自我防卫预测作用不同.(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指标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差距越大,自我防卫水平越高.(3)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分离指标与显性自恋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时金献  谭亚梅 《心理科学》2008,31(3):736-738
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关系.201名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分别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测量学习倦怠和外显自尊,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成就感降低对于内隐自尊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但对外显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p<0.01);耗竭和人格解体对外显自尊的预测作用也达到了边缘显著性水平(p=0.089,p=0.077).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尊结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法和测验法,让18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联想测验、SES量表和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量表,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有强烈的内隐自尊;2)内隐、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3)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内隐、外显自尊及ZIAT-ZSES性别差异不显著;4)男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外显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女大学生相关不显著;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内隐自尊及ZIAT-ZSES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周帆  王登峰 《心理学报》2005,37(1):100-105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传统“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完美主义和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自尊稳定性,外显自尊与自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追求高标准的中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和在乎缺点、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在低外显自尊者中,内隐自尊低者倾向于在乎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不稳定性;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影响自尊稳定性的间接效应在低内隐自尊者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内隐自尊稳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李晓东  袁冬华 《心理科学》2004,27(6):1337-1340
采用实验和问卷法研究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有不同的影响。内隐自尊对行动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均有影响,外显自尊与性别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有显着的交互作用,高外显自尊的男生更倾向于做自陈式自我妨碍。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对北京市男性未成年犯与一般青少年的自尊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外显自尊方面,除身体自尊外,未成年犯在整体自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以及品德自尊均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在元自尊各个因子,即自尊调节、目标意识、自我检查、监控策略、现状意识上均非常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的外显自尊和元自尊有显著相关,和正常少年相比,少年犯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元自尊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即外显自尊和元自尊低于正常少年,而内隐自尊和正常少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慧  吴明证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12,35(4):962-967
采用2(外显自尊:高、低)×2(内隐自尊:高、低)×2(编码深度:浅、深)×3(词汇效价:积极、中性、消极)混合设计,考察了89名不同自尊类型的大学生在不同编码深度下对不同效价形容词的再认记忆。结果发现:(1)在浅水平编码组中,低内隐自尊被试比高内隐自尊被试有更强的积极记忆偏向,而高低不同水平的外显自尊者对于词语记忆偏向没有显著差异;(2)在深程度编码组中不同自尊水平影响被试对积极词的无意识提取;(3)所有被试均有积极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14.
245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量表、内隐IAT测验和记忆测验。实验结果发现,1)外显自尊有效地预测消极信息的回忆量,低外显自尊个体对消极信息的回忆量显著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而两类被试对积极信息的回忆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证实了相关模型的假设。2)无论是积极信息的回忆率还是消极信息的回忆率,不同内隐自尊水平的个体的回忆量差异不显著,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与其关系也不紧密,试图通过外显手段区分内隐层面上有差异的两类个体,似乎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研究从自尊结构出发,探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性SWB显著高于女性;(2)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The 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 (Vallerand, 2010) regards passion as a strong inclination toward a self-defining activity that one loves, values, and in which one invest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time and energy. The model proposes two distinct types of passion, harmonious and obsessive, that predict adaptive and less adaptive outcomes, respectively. We hypothesized that individuals relatively high on explicit self-esteem would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harmonious passion, given their implementation of relatively adaptive self-regulatory strategies. Individuals relatively low on implicit self-esteem, on the other hand, would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obsessive passion, given their ego fragility and defensivenes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Passion Scale,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and the self-esteem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 Path analyses revealed that, consistently with hypotheses, explicit self-esteem positively predicted harmonious passion, whereas implicit self-esteem negatively predicted obsessive pa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