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等师范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云鹏 《心理科学》2005,28(3):697-698
本文以12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等师范生的成就动机取向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高师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明显高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2、高师生成就动机取向的性别差异不明显;3、不同文化背景(城市与农村)学生的成就动机取向无明显差异;4、不同年级学生的成就动机取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现场实验,探讨目标协调或目标差异的成绩反馈对不同成就动机学生后继成绩的影响,被试共170人。结果表明:(1)成绩反馈不能独立地影响学生后继成绩的提高或降低。(2)成绩反馈对不同成就动机取向的学生后继成绩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只表现在依从应该-他人目标时。(3)成就动机取向与目标类型在学生的后继成绩上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只表现在目标差异的反馈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亲社会倾向与大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大学生3249名和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亲社会倾向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增加,不同年级段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年级段男女生之间在亲社会倾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公开和匿名倾向类型所占比例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紧急倾向类型相反,紧急倾向在各个年级段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云南学生亲社会倾向总得分高于其它地方的学生,但在利他倾向上却显著低于其他地方的学生;(4)亲社会倾向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对大学生的预测力较小。应加强云南大中小学生利他倾向的培养,发挥亲社会倾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文化取向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424名大学生外显文化取向与内隐文化取向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外显文化取向以水平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为主;在IAT测验中,集体主义信息和积极性词汇联结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联结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内隐文化取向的IAT测验与外显文化取向的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不同性别、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的内隐文化取向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外显文化取向上发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选取755名初中生(其中流动儿童562名)作为被试,对未来取向及其与学业卷入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领域未来目标显著较少,未来职业目标较多;未来计划得分显著较低;未来评价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具有较少的内部归因,乐观性也较弱;(2)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未来取向主要表现出了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受教育目标显著高于初二年级,而未来职业内部归因显著低于初二年级;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则表现出了性别差异,男生在各领域上的外部归因和乐观性均显著高于女生;(3)教育计划和乐观性对流动儿童的行为卷入得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教育的外部归因和未来的职业计划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流动儿童的未来受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和乐观性以及职业的内部归因对其心理卷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梅松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4):46-48,62
本研究以514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自费生与公费生的学业成就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年级中自费生与公费生的学业成就动机的外部行为表现有显著性差异,而内部心理因素未见显著性差异;②各年级间的成就动机的外部行为表现,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有显著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有显著差异,而二、三年级无显著差异。内部心理因素一年级与二年级有显著差异,自费生的一、三年级有显著差异。而公费生的一、三年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自信心水平评价问卷》,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差异不显著;(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无显著差异;(3)不同地区大学生自信心水平无差异。结论:(1)进行大学生自信心水平调查是很有必要的,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2)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该正是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为促进大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车丽萍 《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本研究选取9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大学生自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自信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信总水平差异显著,除社交自信外,整体自信、学业自信和身体自信均存在极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在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一、四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其中三年级自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学业、社交、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存在显著学校类型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学生;年级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及其某些层面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性别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某分维度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应用自尊量表(SES)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106名大学生(男生46名,女生60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框架性职业决策情景,探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结果发现:(1)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变量与框架效应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倾向性有显著性影响;(2)自尊水平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倾向性存在显著性作用;(3)框架效应在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发生作用,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倾向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 1 3所大学共 2 0 0 7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大都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2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感均高于一、四年级 ;(3 )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高于男生 ,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高于女生 ;(4)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5)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1.
免费师范生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的1349名大学生为样本,将成就动机的三个因素和职业兴趣六个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以揭示免费师范生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免费师范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低于大学生平均水平。非免费师范生的避免动机水平依次高于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2)免费师范生的成就动机存在专业差异,职业兴趣存在性别和专业显著。(3)免费师范生的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兴趣的六个类型呈正相关,避免失败的动机与探索型、社会型和管理型星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追求成功和合成动机能够正向的预测社会型的职业兴趣。  相似文献   

12.
前人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成就动机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成就动机与心理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成就动机的两个维度(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且避免失败的维度相对贡献更大。结果提示,成就动机可以较好的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且避免失败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从自我决定的视角,探讨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分别以成就动机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作为成就动机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方式,同时采用自我决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03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没有显著相关;(2)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自我决定在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texts (e.g., economic growth, engagement in wars) and motives within populations. In particular, high achievement motive is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economic growth,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power motive. Increased national achievement and power motives have been argued to precede social changes that lead to decreased affiliation motives, and engagement in war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power, and affiliation motives between 266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 nation with sustained 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255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SA (a nation with previously strong but now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gaged in war). Analysis of personal striving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achievement motive than the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but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affiliation motive tha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males exhibited highe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an female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found for gender by location for any of the three motives.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reviou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刘海燕  邓淑红 《心理科学》2007,30(2):454-457
以217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计算机监控的活动操作法,探讨课堂成就目标定向、任务难度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元认知监控策略运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课堂掌握目标定向下均比在课堂成绩目标定向下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监控策略;(2)高学业学生在较难任务上比较易任务上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监控策略;低学业学生,在课堂掌握目标定向下.在较难任务上比较易任务上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监控策略;在课堂成绩目标定向下,与课堂掌握目标定向情形相反;(3)临场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目标方向、努力程度在课堂成就目标定向、任务难度对元认知监控策略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陈俊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3,26(1):107-110
运用成就动机问卷与投射测验研究了454名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的成就动机显著强于普通中学学生。男生和女生均存在着成功恐惧,其恐惧主要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和事业有关。被试在女主人公身上投射出更多的成功恐惧。中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与成功恐惧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与成功恐惧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1999~2014年间88项采用成就动机量表测量中国大学生(共涉及40801名被试)成就动机水平的研究报告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以考察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追求成功因子与年代的相关不显著,避免失败因子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而成就动机总分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大学生成就动机总体水平在这16年间显著降低。(2)男生和女生的成就动机总分与年代均呈显著负相关,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因子均与年代没有显著相关,并且在成就动机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We assessed implicit needs for power, achievement, and affiliation in 323 U.S. college students using a Picture Story Exercise (PSE; McClelland, Koestner, & Weinberger, 1989) consisting of 6 picture cues and Winter's (1994) content coding system. Picture cues differed markedly in the amount of motive imagery they elicited and picture motive profiles closely resembled those reported by Schultheiss and Brunstein (2001) for a German student sample. Picture position influenced the expression of power and affiliation motivation, with affiliation motivation being most strongly expressed at the beginning and power motivation being most strongly expressed in the middle of the PSE. Women had higher affiliation motive scores than men. Asian Americans had higher affiliation motive scores than Whites, and African Americans had higher level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an Asian Americans or Whites. PSE motive measures showed little or no overlap with questionnaire measures of impulsivity and anxiety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 scales; Carver & White, 1994) or specif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Personality Research Form; Jackson, 1984). Comparisons with Schultheiss and Brunstein's (2001) German sample indicate that U.S. students have highe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ower power motivation and activity inhibition scores than German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