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佛教生态哲学的德性论研究是当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重要趋势,其本身包含多方面内容。心性论是佛教生态德性论的人性论基础,佛教心性染净说对于克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的现代自然主义人性论具有借鉴意义,佛教心性智慧说则能为生态智慧提供人性论基础;佛教"净佛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建立在主体净化身心、度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基础上的;佛教德性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德体系,佛教美德具有丰富的生态环保意蕴。  相似文献   

3.
欧阳镇 《管子学刊》2012,(1):127-12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伦理的研究明显升温.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开始在理论上走向深入,传统哲学与生态思想的结合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学术界关于道家道教和儒家生态思想研究已颇为深入系统,而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前尚未出版有分量的研究专著.陈红兵博士的新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目前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我国著名生态思想研究专家余谋昌先生评价说:"陈红兵的著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缘起说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基础,不二法门是佛教生态思想的体现,佛教的生态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有着相通的地方,佛教生态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奠基于缘起论的立场,佛教将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整体论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佛教的生态实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生命的保护,二是对环境的保护。前者包含不杀生、素食、放生、和平运动等行为,后者集中体现为佛化自然、生活环保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观念。佛家为此提出了“不杀生”的戒律…  相似文献   

6.
斯奈德自然社区观、梅西生态自我观,是欧美学界佛教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代表。斯奈德主张将佛教修行实践应用于社区生活,将自然万物纳入到社区当中,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社区;梅西从现代心理学及系统论阐释佛教自我观,将自我阐释为时刻与环境互动的开放的动态模式,将对本心的觉悟与参与世界的行动联系起来,与华严宗关于宇宙全息整体图景的觉悟联系起来。斯奈德、梅西佛教生态思想不仅在早期生态环保运动中影响显著,而且对之后佛教生态思想的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生态学哲学不是佛教哲学与生态哲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充分深入了解佛教与生态哲学共性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诠释和演绎佛教相关的哲学智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渐显露,经济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汲取佛教生态哲学缘起论和慈悲观等思想,从经济绿色发展理论的资源稀缺性、规模导向以及公平导向三个维度探讨佛教如何帮助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然后,以五台山佛教生活、生产为例,从实践角度探讨佛教如何帮助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为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佛教思想与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2014年开始,国家宗教局倡导以文明敬香、合理放生为"双驱动"推进生态寺观建设。以佛教的"缘起说"而论,推动生态寺观建设,是众缘和合的体现。文明敬香:观照一方清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也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人类也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佛教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众生平等为核心价值,以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为行为规范,以净土为终极理想,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生态伦理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佛教生态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佛教界十多年来关于佛教生态观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基本理念,从传统佛教经典、教义中挖掘、整理佛教生态观的相应内容,从佛教整体观、无我论、生命观、内在价值论、慈悲观、净土观、传统佛教生态伦理实践等方面大体勾勒出了佛教生态观的整体轮廓。不足之处是缺乏理论深度,未能把握佛教生态观区别于西方生态文化观念的理论特质,从佛教理论自身的观念出发建构具有佛教自身特质的生态理论体系。相比较而言,港台佛教界关于佛教生态观和环保实践的讨论更为深入。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杨惠南关于建立人间佛教的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心、境并建”的环保实践观念,以及杨惠南、林朝成等对佛教环保实践社会政治层面的关注等。其研究从大乘佛教理念出发,不仅是对当代佛教生态观和环保实践的批判,而且触及到传统佛教偏重心灵解脱,忽视外在环境建设的偏向,相对而言更深刻、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默雷摘编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  相似文献   

12.
余波 《中国宗教》2018,(7):50-52
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喜事,标志着梵净山在贵州、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是有影响有地位有名气的.7月7日,我们在贵阳出席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论坛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将有助于各方增进共识,深化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开始于2013年,至今已举办多届.论坛将梵净山秀美的生态环境和佛教悠久的生态文化结合在一起,极具特色,富有创意,堪称“弘扬佛教优秀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3.
觉醒 《中国宗教》2014,(3):34-34
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人类,心态和心理的基础性调整。而佛教在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大乘佛教有许多理论可以用于对治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金刚经》这部早期大乘经典来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有:缘起性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诸法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慈悲喜舍,尊重和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心净土净,心灵环保下的自然环境观等。弘扬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6天后的7月8日,"2018年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贵州铜仁开幕!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论坛,梵净山论坛始于2013年。今年参加论坛的嘉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展开热烈讨论,现选取部分讲话和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信念;万物平等的价值观;道技之辩与技术限制;"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古代的生态文明理论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再也不能对生态问题漠然视之了。如何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还地球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生态伦理学就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凸现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佛教,寻找佛教与生态伦理学一致的方面,发掘佛教对生态伦理的启示意义。一、佛教与生态伦理的一致性两者的一致性表现在以下三面:(一)、理论基础的一致性佛教是以“缘起论”作为其根本教义的。“因…  相似文献   

19.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智慧。儒家仁爱为本的生态思想,以成人成己、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为追求的目标,"天地人一体同仁"充分体现出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相融的人文精神。道家道教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提倡"因天地之自然",以实现"人与天合","神与道合"。"天地人一体同道"表达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与儒家从人伦推及人与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与生态文化特色。中国佛教圆融慈悲的生态精神,以缘起论阐发了心与物、理与事、天地与人之间的圆融互具、相即相融的整体关系,提倡对万物众生的慈爱和悲悯,丰富发展了佛教的生态思想和哲学智慧。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儒佛道分别从人的本性、道法自然、缘起净心出发,异辙同归地指向了天地人的同体与和谐共存。三家相异互补的生态思想,既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