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颧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颧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岂页)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岂页)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8,(6):139-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战乱时期,其士大夫阶层的德福观念也较其他时期不同。《颜氏家训》作为士大夫教子治家的家训著述,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参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言论行止,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是矛盾和复杂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修德致福的德本论,但亦有道德退化的彷徨;重视家族教化和敦睦,但也出现亲情淡漠、析产别居的趋势;认同诚信正直、求福不回的主观能动性,亦不乏天命和福报的宿命论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的产生是深受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佛道等宗教伦理观、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创立之初就特别关注人的生命如何形成、人为何生而有异、人的生命能否永存、个体生命如何超越现实的痛苦和生死的局限而契合于生生不息的大道等人生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出发,道教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点, 以认识自我和顺应自然为基本特征, 吸取佛教的佛性论和中观学, 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哲学意蕴的心性论。本文试图从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入手, 来寻绎道教心性论在与佛儒心性论交涉过程中的理论演化, 并以此说明道教心性论是促进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动因之一。一心性论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是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道教产生于古代,它是近两千年前汉代的产物。之后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发展,至唐宋时期得以全盛,直至延续到今天。道教是我中华民族土地上自生的宗教,是我民族的宗教,它成为了以儒佛道三教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样一个传统的宗教,时至今日现代社会,它还能发挥怎样的现实作用呢?还具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呢?这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8.
参考各类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系统、全面地探讨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创作,以期为今后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艺术风格变化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从北人南迁,江南与中原的来往,五族内迁,北方民族与中原的碰撞,以及北魏统一,元魏与中原的融合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进而得出基本结论:因为此三方面的影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对今后中国壁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战乱繁多极其动荡的年代,却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相碰撞相吸收,各类人才汇聚、相互交流的时代。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无论在思想史、绘画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顾恺之提出的形神论即"以形写神"的绘画观念在人物画中起到了深刻的作用。本文从魏晋南北朝"人的觉醒"历史渊源谈起,引出形神论中"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分析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对形的刻画达到传神,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的新作品,为我们学好人物画奠定一定的基础,给予我们一定的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就思想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佛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佛教与道教虽然都是以出世主义为导向的宗教信仰体系,然而由于双方在了证的终极境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中,思想之间的交锋极为激烈。本文主要从终极了证境界、思维方式、菩提与道等三方面着手,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哲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书法家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对该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魏道儒在融合儒释关系的佛教学说史上有两个集中探讨的方面,其一是伦理观,其二是心性沦。北宋禅僧契嵩(1007-1070)兼顾两者,开辟了儒释融合学说的全新阶段,并确立了后世正统佛徒认识两教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伦理方面...  相似文献   

13.
魏尧与赵避尘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内丹家。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魏尧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融合道儒佛三教性命思想来诠释内丹性命论,提出"先后天五行"性命论。而赵避尘除了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外,着重援引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诠释内丹性命论,主张道教内丹学之精气神论是精气神生理学。但魏赵二人的内丹性命论实质上背离内丹学之性命思想。这对今日道教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与名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探讨争辩的对象,重玄学在其中萌芽发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成玄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见湛 《宗教学研究》2005,(2):146-148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土之后,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中土的佛性思想,最早者当推慧远的"法性论";在诸论说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思想者,则首推梁武帝萧衍之"真神说";但在中国佛教史上,真正上承性空般若之学,下启涅槃佛性思想的关键人物,则当推晋宋之际的竺道生.本文对魏晋南北朝之慧远、梁武帝萧衍、竺道生之佛性思想加以探讨,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性思想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与佛、道二教以"佛"或以"道"为基点的"三教融合"主张相呼应,柳宗元提出了以"儒"为基点的"三教融合"观。他不但明确提出了"三教融合"的原则与方向,而且建构起了三教关系张力下的宇宙本体论与"三教融合"视域中的心性论。柳宗元是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他与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为三,分别代表了各自立场之上"三教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懦学自汉代被确定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使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儒学的处境究竟如何?如果说它呈现出相对的衰落,究竟衰落到什么程度?汉魏之际,或说建安年间至曹魏前期,是由汉代进人魏晋南北朝的转折点,也是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所以。要研究整个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就有必要首先来考察一下这时期儒学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一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地位未丧失东汉后期,儒学自身的发展已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呈现出两种负面走向:一是儒学所倡导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以佛教教义解说易理,或以易理解说佛教教义,可以称之为佛教易学,或佛学易。自三国时康僧会引易明佛始,佛教易学从最初的格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儒学的义理哲学化发展,对易学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隋唐时期,佛教界大多借助易学象数、义理权说佛理,在佛教各宗创教立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两宋时期,儒学复兴,宋儒借佛理论易解易,而佛教徒论易反不如儒家为盛。此时,杨简、王宗传等以心学言易而流于禅,开易学新风。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儒家以狂禅解易,流于异学,而佛学界以佛释易、以易论佛也十分盛行,其中,紫柏真可、释智旭更有专门易著,最为知名。民国以来,以佛论易,其风不替。  相似文献   

19.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混乱,玄学风行,文人志士对山水的审美观照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活动.山水诗、山水题材的画作以及山水画论大量涌现,代表着这一时期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并对以后山水审美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