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今 ,处于“道德革命”阶段的芸芸众生中 ,无疑有许多酒制品 (酒精 )嗜好者和酒精 (Alcohol)依赖者 ,酒精似乎已成为这些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很难说是全部。由于酒精是一种合法毒品(Narcotics) ,因此大多数人确实对酒精是一种危险的毒品这一事实失去警觉 ,但现今酒业与饮酒者已“血肉相联”而“不可分割” ,嗜酒或酒精引起的疾病、凶杀、各种暴力犯罪 (如性犯罪 )等社会问题大增。“酒现象”在产生酒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上述诸多“酒问题” ,就象知识在有时 (指知识在没有道德的指引时 )是“最危险”的一样 ,某种文…  相似文献   

2.
精神医学家认为,网络成瘾者与酒精、毒品、赌博依赖症一样,同样足一种精神病态。严重者都需要进行心理矫正和药物治疗。网瘾患者大多为学生,尤其是初一、大一学习相对初期阶段,学习比较松懈、思想无压力、有的远离家人无拘无束,自控能力差,放任上网,又加之网络的刺激,更加吸引上网,进一步发展、深陷网络、上网成瘾。  相似文献   

3.
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感恩问卷、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毒品使用问卷对585名工读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工读生毒品使用情况,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感恩、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关系。结果显示:(1)工读生的毒品使用行为严重,41.7%的工读生曾使用过毒品;(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毒品使用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感恩调节了压力性生活事件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毒品使用的中介过程;(4)感恩与工读生的毒品使用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对青少年毒品使用的预防干预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冲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相似文献   

5.
以523名工读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工读生毒品使用特点,并在控制相关人口学变量后,探讨感觉寻求、压力性生活事件、结交不良同伴与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关系。结果显示:(1)工读生的毒品使用行为严重,34.2%的工读生曾使用过毒品,毒品使用呈现低龄化、以吸食新型毒品为主的趋势。(2)工读生的感觉寻求是毒品使用的风险因素。(3)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感觉寻求与毒品使用之间的关系具有风险增强的调节效应。(4)这种调节效应以结交不良同伴为中介变量。因此,感觉寻求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对青少年毒品使用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林  吴晓燕 《心理学探新》2011,31(2):128-132
通过注意偏向实验、BPAQ攻击问卷与Barratt冲动量表的施测,探讨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冲动控制性别差异不显著;低攻击性与高攻击性中学生表现出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征,在冲动控制上差异也极其显著;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注意偏向、冲动控制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攻击词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从药品到毒品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与药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毒品来源于药品但又不同于药品。具有依赖性的药品一旦流入非管制渠道,用于非医疗目的,在社会上泛滥便成为毒品。因此,对有依赖性的药品需要严格管理并合理地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毒品犯罪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威胁社会秩序与稳定的突出问题。禁毒情报作为打击毒品犯罪的利器,越来越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研究禁毒情报及其证据资格,有利于更好地为公安机关侦查破荻毒品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9.
根据双重认知控制理论,抑制控制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为了探索冲动特质青少年究竟在哪个抑制控制成分存在不足,本研究用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选取了高冲动特质和低冲动特质青少年,并记录了他们在完成AX-CPT任务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与低冲动个体相比,高冲动个体在BX试次(主动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线索辨别力指数上的表现均差于低冲动个体,而在AY试次(反应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探测敏感性指标上的表现与低冲动个体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与低冲动特质青少年相比,高冲动特质青少年的反应性控制保存较好,但主动性控制能力表现出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戏剧治疗产生于欧美,它的发展过程有两条独立的线索。其理论基础包括戏剧、剧场、角色理论和发展性转化。递进性的过程、多样化的媒材,以及投射与角色是戏剧治疗的显著特点。通过角色扮演、即兴创作与剧场呈现等方法技术帮助来访者宣泄情绪、审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整合。戏剧治疗对智力与发展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显著,戏剧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痴呆症患者、毒品或酒精等物质上瘾群体,以及暴力或性虐待受害者心理问题的干预。梳理戏剧治疗在欧美国家的发展与应用给我国推广戏剧治疗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玲  马丽  赵鑫  张更生 《心理科学》2015,(2):482-489
负性情绪是导致个体毒品成瘾及复吸的主要心理因素。毒品成瘾者在情绪加工过程中会夸大负性刺激,产生负性化偏向,提高负性情绪的唤醒度,最终导致其产生更多负性情绪体验。而当毒品成瘾者体验到诸如焦虑、抑郁、压力等负性情绪时,他们却更倾向于使用毒品来缓解或逃避负性情绪带来的不愉快体验。研究表明,毒品成瘾者这种负性情绪加工异常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毒品滥用所导致的个体大脑情绪回路相关脑区的受损,如杏仁核、海马、额叶等。未来研究应更进一步探讨成瘾者负性情绪加工与毒品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对戒断者在负性情绪加工能力的恢复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开展更多的关于如何改善成瘾者及戒断者对负性情绪应对方式的研究,从而更为有效抑制个体对毒品形成的心理依赖及强迫的药物渴求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押毒品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 3 78名在押毒品犯为被试 ,以CPI为测量工具 ,探讨了在押毒品犯的基本特征和类型特征 ,并采用方差分析技术研究了影响毒品犯人格的若干因素。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在押毒品犯除了在“自我控制”分量表上未发现显著差异外 ,其余的 1 9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差异 ;在押毒品犯在四种人格类型上的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Delta类型 ;年龄、关押时间对毒品犯的人格特征的变异有一定影响 ,而减刑次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毒品与药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毒品来源于药品但又不同于药品.具有依赖性的药品一旦流入非管制渠道,用于非医疗目的,在社会上泛滥便成为毒品.因此,对有依赖性的药品需要严格管理并合理地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学习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关系,以及结交不良同伴的中介效应和感觉寻求的调节效应。514名工读生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不良同伴问卷、感觉寻求量表和毒品使用问卷。结果显示:(1)父母心理控制能正向预测工读生的毒品使用,父母行为控制能负向预测工读生的毒品使用。(2)结交不良同伴在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结交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受到感觉寻求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李安 《心理科学》2004,27(4):881-883
工读学生是介于普通学生与少年犯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已有研究表明,工读学生在冲突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冲动攻击行为。责任判断是对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的认知过程,文章比较了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在不同注意条件下(注意分配与注意集中)的责任的判断情况,发现不同的注意状况对不同的被试的责任判断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划分冲动的三种类型:本能冲动(I)、持续自我保存和发展的实践冲动(II),以及个体良知冲动(III),黑格尔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冲动体系性的规定。冲动I没有法律地位,冲动II与抽象法有关,而冲动III则关系到伦理共同体中的相互承认问题。为了达成相互承认,不仅需要考虑个体主观意愿的合理性,还需考虑其行动的边际效应、他人对此的评价和个体对这些评价的接受问题。而仅从"普遍人性"假设出发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够的,良知冲动必须在目的-手段性的历史行动网络中,依据逐层规范被规定下来。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个研究探讨分析思维对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1以14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分析思维任务和冲动购买意向问卷,考察分析思维与冲动购买意向的关系;研究2招募了65名大学生被试,研究3招募了62名大学生被试,分别通过视觉启动和组词任务启动两个范式探讨启动分析思维对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与冲动购买意向显著负相关,无论是视觉还是组词启动分析思维都能减少冲动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18.
杨强  叶宝娟 《心理科学》2014,37(1):111-116
考察家庭功能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毒品使用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对此调节效应是否具有中介效应。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毒品使用问卷对514名工读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毒品使用之间关系具有调节效应;(2)这种调节效应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阿片类毒品成瘾者社会认知能力的障碍,因为社会认知障碍会导致成瘾者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和社会适应不良,从而产生负性情绪与压力引起复吸。因此,了解成瘾者的社会认知障碍有助于改进毒品预防教育工程,防范吸毒和复吸。研究阿片类毒品成瘾者的社会认知障碍的重要性根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其中滥用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人员80.7万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在影响中国人幸福的诸多因素中,毒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中国,毒品的形势总体稳定,并没有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进而深刻危及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情况仍然复杂,难以应付。毒品依赖者的复吸行为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它是指个体在经历毒品戒断后,再次出现对毒品的使用行为。在我国的戒毒工作中,强制戒毒的有效性高达100%,但复吸率高达90%。这使得我国的毒品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