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能力终生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德国心理学家Jutta Heckhausen和Richard Schulz的控制能力终生发展论。该理论的基础是:将控制能力看作由初级控制(Primary Control)、次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构成的双进程结构;并且根据3个维度(初级-次级,功能-功能失调,真实-虚幻)把与控制力有关的行为进行分类;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初级、次级控制不断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控制理论:诠释毕生发展的新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控制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指向外部环境的行为和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需求的企图:次级控制的目标是指向个体自身,目的是将初级控制的丧失最小化、维持并提高当前的初级控制水平。次级控制一方面帮助个体应对初级控制的失败,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功能提高初级控制水平。与次级控制相比,初级控制对个体发展的适应性机是居首位的。该详细阐述了两种控制的含义、维度模式及其相互作用,并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讨论了控制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毕生发展理论,探讨老年人使用的控制策略在心理资本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对杭州市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男性更多地使用选择初级控制策略(p0.05);另一方面为,心理资本得分越高或初级与次级控制最优化模型的策略(OPS)得分越高,个体都越容易成功老龄化(p0.001);且老年人的选择初级控制策略在心理资本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p0.001)。所以,老年人的心理资本通过使用选择初级控制策略对成功老龄化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次级控制是人在控制动机受威胁时的一种应对策略,它最初被定义为个体试图适应世界,顺应形势的过程.该概念在发展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产生了所谓控制取向与适应取向的分歧.这两种取向在次级控制与首要控制的关系,次级控制与控制感的关系,以及次级控制的跨文化一致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近年来补偿性控制模型与健康领域的次级控制研究分别在概念上和功能上提供了整合两取向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应致力于进一步整合两取向的定义,扩展其研究的视野,并通过更多地使用实验法,来加强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成功老龄化研究领域中Heckhausen朗等人提出的毕生控制理论以及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最优化模型.该模型综合了Baltes的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以及Rothbaum的控制理论.文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生命史理论框架,通过整合生命史理论以及毕生发展动机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并验证生命史权衡的内在机制:动机控制策略(而非控制感)的中介效应。研究1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Mini-K量表以及首要–次级控制优化量表,结果表明,最优化策略、选择性首要控制以及选择性次级控制均发挥中介作用。研究2采用实验法,针对性地验证暴露在负性环境线索中的个体的最优化策略是否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最优化策略中介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延迟满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姣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4,27(6):1477-1482
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套“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并运用问卷调查了上海地区的885名预初至高二的学生,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港山情绪自控、行为白控和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组成;(2)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成正态分市;(4)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差异非常显着;(5)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不稳定,处于波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心理控制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概述了心理控制这个分支中对失去控制(对失去控制的反应、自我诱导的失去控制)和以心理控制来消除紧张(行为控制、认知控制、决策控制、信息控制、反省控制、次级控制)这两个方面的社会认知研究及其主要结果。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心理控制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运用因素分析、评价与实验的方法,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及幼儿自我控制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柴文袖  王承武 《心理学报》1988,21(2):105-113
在跳台上,用自制“全圆弹性跳台开关”和记时器对国家体操少年优秀选手17人和儿童体操初学者20人的复制跳跃腾时的准确性、左右转体的均称性、复制腾时的迁移与干扰、运动节奏、快转90°和慢转90°的腾时时距和角度误差进行测定,根据公式: 慢转体腾时-快转体腾时(即时距)×(1-角误均数/100)=时空指数,求得每位被试的“时空指数”。以探讨体操运动员自我时机控制能力的某些因素中,哪些是潜在的,哪些是习得的,二者又如何协同发展。明确它,以便帮助运动员养成与发展自我时机控制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13.
王榕  陈小异  杜雪  蒋军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0):2269-2277
近年众多研究表明,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式的神经调控技术对个体的抑制控制功能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 tVNS对抑制控制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系统(LC-NE)的活动和神经递质GABA的浓度来实现的。然而, 目前对tVNS调控抑制控制的神经机制仍存在诸多尚未明确的问题。未来研究在进一步优化tVNS的刺激参数后, 可以从tVNS对抑制控制能力受损群体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如何实现和增强tVNS长期积极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方小平  何华 《心理科学》2012,35(1):129-134
本研究采用数字STROOP、局部-整体图形转换和色点位置刷新三种研究范式检测了40名攻击性初中生的抑制控制、任务转换和信息刷新三种执行功能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初中生的抑制控制能力、任务转换能力和信息刷新能力均差于非攻击性初中生。外部攻击型初中生的抑制控制能力、任务转换能力和信息刷新能力均差于非攻击性初中生。而关系攻击型初中生与非攻击性初中生和外部攻击型初中生在执行功能的三种成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执行功能水平可能介于非攻击性初中生和外部攻击初中生之间。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与前额叶发育异常所致的执行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基于此,从神经-认知-行为的发展途径提出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认知层面上导致ADHD核心症状的发病机理,其中与背侧前额叶相关的“冷”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注意缺陷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而与腹内侧前额叶相关的“热”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多动、冲动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冷”执行功能缺陷主要引起工作记忆表征维持失败、抑制控制能力不足、认知转换困难等方面,这些缺陷进一步导致了个体在注意持续、注意选择和注意转移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热”执行功能缺陷则带来厌恶延迟、奖赏加工异常、动机失调等问题,使得个体行为抑制失败,更容易做出冲动性选择,从而表现出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冷”、“热”执行功能缺陷影响ADHD核心症状的理论模型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上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同时还需从生态层面考察“冷”和“热”执行功能缺陷对ADHD核心症状的交互影响,并基于执行功能开发对ADHD核心症状具有个性化、精准化、长效化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6.
贵刊在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关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的调查报告》一文。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者通过对上海市南市区某小学的调查,发现脑功能轻微失调(即MBD)的儿童占13.43%,严重者为3.43%;研究者认为“MBD儿童主要的心理功能障碍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缺陷”,具体表现为“思想难以集中,容易随境转移”,“显得活动过多或者小动作不断”,“情绪不稳,易于激动”,“冲动任性,心血来潮”等等;对于MBD儿童来说,“服用药物可以  相似文献   

17.
嗓音模仿是言语交流中关键的认知过程,即对话一方(说话人)将感知到的另一方(目标说话人)的嗓音信号映射为自己的发声器官运动表征,达到发声器官运动表征复制和目标说话人嗓音再现的目的。成像结果表明,嗓音模仿的认知加工涉及颞上回到左侧额下回,再到发声相关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网络,并且基底神经节在该网络中发挥协调作用。嗓音辨别能力、嗓音信号至发声运动表征的映射能力以及发声器官肌肉的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嗓音模仿的认知加工。未来研究应该考虑将嗓音模仿与发声障碍以及侵入电极技术结合起来,旨在共同揭示脑与行为的因果机制,并进一步应用于言语的终身发展、认知可塑性以及言语预期领域。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探讨了弱智儿童视觉-动作控制能力。弱智儿童被试30人,平均年龄13.5岁,平均智商53.9。实验结果与正常人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弱智儿童的视觉-动作控制能力只相当五六岁正常儿童的水平,远落后于正常中青年及老年的水平。这表明,智力缺陷与发展水平对人的视觉-动作控制能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数点数广度任务(C-span)、Stroop任务、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查儿童的执行功能,用《小学儿童数学能力测查量表》(一年级)、《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量》分别测查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智力,对64名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执行功能(抑制、转换、刷新)和数学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数学能力与执行功能任务测量都有显著相关,抑制、转换和刷新都分别对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回归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执行功能及其对儿童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转换和刷新都能对数学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但抑制控制还通过转换和刷新对数学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说明儿童数学能力的认知差异,主要在于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而抑制控制的差异又导致转换和刷新能力表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皮层功能的正常发展依赖于充分的外部感觉信息的输入。先天性听力障碍群体由于经历早期听觉剥夺, 皮层功能往往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初级听皮层功能退化, 初级、次级听皮层的功能连接变弱, 次级听皮层出现跨通道功能重组; 在后天听力重建后听皮层功能重组仍然存在, 言语加工需要更多高级认知资源的补偿。已有研究在探讨听力重建后皮层的长期可塑性机制、复杂声学环境下言语加工机制、汉语言加工独特性等方面尚不深入,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