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道教研究拾零北辰中国道教于唐代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古代朝鲜的檀君信仰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朝鲜道教,即攘灾祈福的科仪道教(祭把仪礼)、体内有不死灵药的道教(内丹)和俗信杂术的道教(民间信信仰)。道教对古代朝鲜的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可从流传下...  相似文献   

2.
李西月是清代著名道士,是道教内丹西派的创始人。本文首先对他的思想渊源做了简要分析;接着梳理了他的主要内丹思想——凝神于虚的入手功夫、九层炼心的内炼全程、不同阶段的三件河车;最后着重论述了他内丹思想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之处,以及这些特色在道教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4.
魏尧与赵避尘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内丹家。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魏尧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融合道儒佛三教性命思想来诠释内丹性命论,提出"先后天五行"性命论。而赵避尘除了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外,着重援引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诠释内丹性命论,主张道教内丹学之精气神论是精气神生理学。但魏赵二人的内丹性命论实质上背离内丹学之性命思想。这对今日道教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道教内丹诗词是表现道教内丹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工具。道教内丹诗词反映了道教的宗教理论,表现了道教内丹的宗教过程和修道者的宗教感受,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象,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8.
混元气思想是道教在道论、元气论、精气神论基础上,在道教内丹修炼盛行的宋元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修道理论.在指导生命修炼上,混元气论比元气论和精气神论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从混元气的思想内涵、混元气是内丹修炼的根本和它的理论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在道教生命修炼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冶 《宗教学研究》2003,(3):105-108
本文以上阳子陈致虚为考察对象 ,依据其著述探讨了陈氏的内丹思想 ,试图以此管窥道教内丹学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将<灵剑子>一书定位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时,其历史地位就更为特殊,在道教的文化发展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处于唐代道教之后,南宋各种新道派成立之期,介于符馩与丹道的传承之间.此一时期道教可以说是支派繁衍与驳杂混乱,除了符馩科教道法特别兴盛外,在道教的思想与理论的建构上有不少的突破与建树,尤其在道家的修炼术上,从唐代的外丹术转向于内修的锻炼术,体内炼丹的思想大为流行,在张伯端的<悟真篇>之前,类似"内丹"的修行方法与技术已层出不穷,不少道士符馩与内修是同时并进.<灵剑子>正好是道教内丹学说与理论成型之前的作品,反映了道教在性命修持上的长期努力,为南宋、金、元修炼内丹道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的各种教派在文化上是互相杂揉的,追求的是炼养成仙的目标,至于五花八门的各种功法,可以各取所需与各自发展.在唐宋内丹思潮的影向下,导致道教生态环境的转变,<灵剑子>即是这种转变下的一种形态,吸收了由行气、胎息而来的内丹功法,但就其宗教本质来说,内修只是其成仙的一种手段而已,仍着重于阴骘的功德圆满上.  相似文献   

11.
略论道教金丹思想及其在化学史上的意义盖建民道教金丹思想是道教金丹家从事金丹活动的思想依据、思想方法。本文拟就道教金丹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在化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分析讨论,以求教于同行。一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内丹学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义为题.试图透过对宋代道教的时代特征的分析,以探索道教与时代的关系。文章通过“内丹学的思维特征”、“内丹之心统性命”、“内丹的自我超越”等三个命题的讨论,认为:道教发展至宋代,孕育出了内丹学。宋代内丹学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超越,复归于生命的真正本源,并自觉认识到与传统养生学及炼丹的区别。作者将此称之为“内转”,且指出它与宋代的文化趋势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及其追随者的内丹思想,认为陈撄宁学派所谓“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发展的结果,构成民国道教发展的一种新型。式对内丹内含的科学因素及其理论,通过对陈撄宁学派之介绍作了新的评析  相似文献   

14.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详细论证了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理论层级和丰富意蕴,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前言 道教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尊崇《道德经》为至理经训,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根本。道教内丹炼养家继承先圣清静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运用于修身养性、内炼护命中。数千年来,道教十分重视养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生内炼理论,历代精通内丹修炼的大师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6.
谢正强 《宗教学研究》2003,2(3):100-104
钟吕内丹是五代宋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丹法系统 ,它以道教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而这一思想基础更直接的来源则是汉代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本文将《周易参同契》与钟吕内丹派经典《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相比较 ,并参以其它内丹经典 ,深入分析了《参同契》对钟吕内丹道理论建构的重要影响 ,包括天道观、药物论、火侯说等。  相似文献   

17.
内丹学的核心奥秘在于真阴真阳的交媾。真阴真阳的交媾如何可能?沟通先天世界的关键何在?这都离不开“玄关一窍”的作用。玄关一窍是真阴真阳交媾的发生地,是沟通先天一气的门户,是进入先天元神的机关所在,可谓是内丹学奥秘之中的奥秘。内丹学有关玄关一窍的诸种说法,是否有其内在的理路可寻?如何在内丹学整体修炼思想中给予玄关一窍以准确的定位?探索玄关一窍的真实意义,不仅是道教内丹学“阴阳交媾论”的重要论题,也是整个道教内丹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重要途径,对于今天继承内丹学的养生方法与生命智慧,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道教的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王沐(1908-1992),河北乐亭人,著名道教内丹研究学者,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王沐先生研究内丹学60余年,对道教内丹诸派功法作了全面的考察,并结合自己的内修作了平实的叙述,堪称以学术态度对待道教内丹术的开拓者之一。对内丹学的整体认识王沐先生继承了陈撄宁先生对于内丹学的认识,肯定了内丹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