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郜林涛 《五台山研究》2000,(4):25-26,46
八思巴是萨迦派的教主,萨迦派特别尊奉文殊菩萨,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八思巴对五台山情有独钟。出于这种宗教上的倾慕,也为了给忽必烈祈福消灾,于公元1257年,八思巴亲往五台山朝礼文殊圣容,并用“千金铸为佛像,奉祀于五台山”。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文化史上存在普遍而强烈的崇古意识,这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现象。所谓崇古意识,就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以远古圣人为礼仪、法度、技术和器具的创始人、发明者。崇古意识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领域。无论在哲学、历史、伦理、宗教,还是在医学、历法等学科,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这一观念如此之盛,以至历史的回复意识成了中国文化的强大潜流。崇古意识的文化涵义是什么?滋生这种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的根源是什么?这是本文所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5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班禅向汪洋敬献了哈达,并汇报了近年来学习生活情况。汪洋对班禅在佛学造诣、文化素养、宗教影响等各方面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汪洋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爱国宗教代表人士的成长进步,班禅是藏传佛教的大活佛,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藏传佛教领袖,肩负着引领藏传佛教朝正确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法舞呈现出兼具佛教文化内涵与藏蒙民族特色的审美表达:借助音乐、服饰、动作艺术化再现宗教奥义;具有明确的宗教情感指向,是内在意识与外在动作的极致融合;传承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美学思想,追求平衡与稳定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5.
回族穆斯林生活禁忌刘书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禁忌。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惯大多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族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繁衍中,其生活禁忌随之成为全民族重要而显著的民族心理素质特征之一。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尊重少...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1,(6)
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中国佛教协会于4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了部分常务理事座谈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学习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报告座谈中国佛教协会1990年工作和1991年工作安排。赵朴初会长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参加座谈会的汉、藏、蒙、傣各民族三大语系的本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中国佛协和有关地方佛协负责人共计53人。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拉萨一月二十日电(记者群桑)“我们都是宗喀巴的弟子,我们一定要遵守佛教教规,凡是有利于国家、人民和寺庙的事,大家要努力地去做,相反的事一律不要做。”这番话是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今天上午接见拉萨各寺庙僧尼时说的。上午十时,当身穿黄缎藏袍的班禅大师,驱车来到自治区政协俱乐部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大昭寺、仓孔寺和上下密宗院的僧尼,向大师敬献了哈达。班禅大师也向前来朝拜他的僧尼摸顶、还赠哈达,并向每个僧尼发了护身红绸条。接见后,班禅大师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央非常关心西藏的事业,也同样关心西藏的僧俗群众。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西藏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贯彻执  相似文献   

8.
法会又作法事、佛事等,是佛教为诵经、说法、供佛、施僧等宗教活动而举行的集会、仪式。自古以来即十分盛行,信徒参加法会,无不希望得蒙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加被,消灾增福慧。  相似文献   

9.
《知津》在解题方面的特色一、经藏和律藏各部之首均有“述曰”,概述收录经典的主旨及范围。经藏中方等部的“述曰”内容较为充实:“述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居)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盖一代时教,统以二藏收之:一声闻藏,二菩萨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昙,属声闻藏;大乘、方等,属菩萨藏。是则始自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  相似文献   

10.
温金玉 《法音》2003,(2):22-27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在佛经中被称为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体系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此缘由,也就备受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名公宰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兴起,始于元代。13世纪中叶,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次第形成,在广大的蒙藏地区已成为普遍的信仰,并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人心向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1244年,为了安抚藏区民众,当时驻军凉州的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汗致书召请藏区最具威望的萨迦班智达北上凉州会谈。…  相似文献   

11.
范朴 《天风》2001,(7):43
民间艺术和宗教始终相互影响和发展。民间艺术最初作为宗教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而出现。在远古时期,“艺术”的各种形式分别具有或者兼具事神、礼神等的功能,而成为宗教礼仪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艺术逐步分化为具有独立性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2.
每个信仰宗教的人,都是通过祈祷来实现自己信仰的。祈祷既可以表达对佛、菩萨和护法等神的虔诚颂祝,也可以申诉自己的诉求而恳请神佛赐予佑护和救援。藏传佛教的祈祷礼仪恐怕是各类宗教中最为奇特和最为多彩的,其祈祷礼仪主要有:一、念诵六字真言。“嗅嘛呢叭咪晔”是藏传佛教最著名、最神圣而又最普通的祈祷咒语,来自印度梵文的音译,涵盖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伦理观念和追求目标。其怫教含意为:懊,代表佛部心;嘛呢,代表宝部心;叭咪,代表莲花部心2眸,代表金刚部心。合佛教四部心而成为如莲花般清净不染的佛祖事业。如果按梵文含意…  相似文献   

13.
拉巴次仁 《法音》2001,(8):50-51
本刊讯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西藏宗教界广大僧尼以其独特的方式欢度这一盛大的节日,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7月18日下午,高原古城拉萨晴空万里,大昭寺100多名僧众打着幡幛,吹起法号,以藏传佛教最隆重的礼仪,迎接以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大昭寺负责人格列向中央领导们敬献了洁白的哈达。  在喜庆的气氛中,胡锦涛副主席一行与大昭寺僧众代表一一握手,并向大昭寺赠送《大藏经》,还向僧众发放了布施。  随后,代表团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大昭…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节日既是宗教祭祀的节日,又是农耕祭祀的节日,融合了传统宗教祭祀礼仪、民间世俗节日、饮食文化等丰富内涵。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都必须举行祖先崇拜祭祀礼仪和自然崇拜的农耕祭祀礼仪,而宗教祭祀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粮、畜的健康、增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来了传统宗教信仰观的改变。文章运用实地全程参与式和关键人物访谈法,探讨文化变迁背景下,哈尼族为了达到传统宗教祭祀目的而进行文化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馆藏各民族各类文物近2万件。其中与宗教有关的文物有数千件,专门设有宗教文化展厅,陈列汉、蒙古、鄂温克、回、藏、彝、白、  相似文献   

16.
生产礼仪是形成和发展于早期华夏先民的渔猎、农耕、养殖活动而遗存于三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礼节仪式性活动。在《礼记》中,狩猎之礼、渔礼、籍礼、桑蚕之礼、养兽之礼等生产礼仪的程序安排,包含着祈祷献祭的宗教信仰的内容,体现了先民对农业及对天地、神鬼、自然、人事之道的认识的象征含义,蕴含着早期文明社会组织利用生产推行教化的伦理意蕴。生产礼仪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礼家重视,与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生产方式、取食方法、分配形式,蕴含着先秦礼仪文化注重礼节仪式、实践操作、敬神奉献、意义象征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将操藏语的穆斯林统称为“藏回”,其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这里的一部分藏族,由于长期与回族往来,归信了伊斯兰教,从而被周围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称为“藏回”①;另一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的部分回族,在清中后期回民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民族屠杀而迁移到藏族地区居住,出于生存的需要,这部分回族较快地学习和掌握了藏族的文化并适应了藏族的生活,但始终认同自身身份为回族,被其他民族称为“藏回”。两支“藏回”的共性是对回族的心理认同,尤其是在宗教上都信仰伊斯兰教,从而被划分为一个特…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按词典定义泛指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而又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有关尊敬、祝领、祈愿、哀悼等礼节的仪式。中国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在礼仪上颇有共同的一面,更受地域、历史、传承、民族的影响而有特殊的一面,且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小自念诵朝拜,大至三坛大戒都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和仪制很难用一两篇文章加以论述。本文仅就笔者长期接触中的一些感受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作简单介绍。一、朝佛转经。手持经桶或念珠口诵六字真言,顺着佛寺、佛塔周围的经道行走朝祝,通称转经。这是年老信众几乎每日必有的一种功课,就连…  相似文献   

19.
数字“七”本是个普通的数字,但是,许多国家、许多民族把它视为一个神秘、神圣的数字,对它十分崇仰敬畏。之所以对数字“七”具有神圣感,甚至敬畏感,盖因“七”与宗教的关系。伊斯兰教中的许多规定和礼仪,往往也和数字“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合称为“三菩萨传”,想就此三传是否罗什翻译的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