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景转换与移民信仰表达形式的变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制度空间直接影响信仰场景的都市化(或称复制)程度,进而影响信仰行为的结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缺失导致了两个后果:部分公共性仪式向迁出地转移;都市流动僧人的大量存在及都市公共仪式的私密化.而宗教行为是信仰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场景变化对都市藏族移民日常宗教仪式和特殊仪式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认为,都市藏族移民的宗教行为正在经历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8)
<正>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浓缩地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也积淀着藏族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藏族信众时常到寺院顶礼朝拜、转经念咒等,已成为藏族信众传承千年的宗教行为。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分析,藏传佛教寺院既是藏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藏族精英和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同时是藏族群众顶礼的地方,与藏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每个信仰宗教的人,都是通过祈祷来实现自己信仰的。祈祷既可以表达对佛、菩萨和护法等神的虔诚颂祝,也可以申诉自己的诉求而恳请神佛赐予佑护和救援。藏传佛教的祈祷礼仪恐怕是各类宗教中最为奇特和最为多彩的,其祈祷礼仪主要有:一、念诵六字真言。“嗅嘛呢叭咪晔”是藏传佛教最著名、最神圣而又最普通的祈祷咒语,来自印度梵文的音译,涵盖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伦理观念和追求目标。其怫教含意为:懊,代表佛部心;嘛呢,代表宝部心;叭咪,代表莲花部心2眸,代表金刚部心。合佛教四部心而成为如莲花般清净不染的佛祖事业。如果按梵文含意…  相似文献   

4.
11月12日上午,甘肃省佛教协会、拉卜楞寺和贡唐仓囊欠按照国务院和甘肃省政府关于活佛转世的有关规定,遵循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规、历史定制和拉卜楞寺的传统习惯,在拉卜楞寺贡唐仓囊欠隆重举行第六世贡唐仓·旦贝旺旭活佛转世灵童坐床庆典仪式。来自青海、四川等地的藏族信众10万多人出席了庆典仪式。  相似文献   

5.
赎替是一种“能消除自身疾病与改变逆境”的藏族宗教活动.早期赎替仪认为外在神灵会赐予吉凶祸福,通过举行杀牲祭祀仪式向山神、地神、年、间、赞等世间神灵祈求消灾得福.佛教哲学思想系统地传入藏地后,藏传佛教赎替仪式无论从表征意义乃至实质内涵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早期到现今赎替仪式的发展轨迹,说明了仪式佛教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吐蕃后,因内容涉及到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藏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占主体地位。藏传佛教戒律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的主旨是止恶扬善、修习善行、完善人格、觉悟人生。因此藏文化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受到了藏传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而藏族古代法律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延伸与世俗化的扩展。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比较的方法来探讨藏传佛教戒律与藏族古代法律之间的关系、佛教戒律的渊源与价值作用、藏传佛教戒律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源流与体系、藏族古代法独有的特征等,并进一步推敲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6)
正宗教一头牵扯着深层的精神追求,一头掌握着大批信众。宗教靠民族发展,民族靠宗教张扬个性。康区藏族笃信藏传佛教,佛教安顿在藏族的精神家园,关乎民族情感与精神满足。宗教能在信徒和非信徒之间设置一道基本界线,从而赋予人们认同感~([1])。藏传佛教僧人,备受康民信奉。康区治理中,能否妥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关系到藏民族能否认同、支持治理政策。清末赵尔丰川边新政,忽视康藏人民间之宗教性与宗教力量,违反了藏人崇尚佛教之心愿,引  相似文献   

10.
群加乡是地处甘青河湟地区的一个藏族乡,由于这里藏汉杂居、文化多元、宗教多样,因而使其宗教信仰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苯教、文昌信仰等为辅的结构,它管控和支配着此地人们对现实和来世的两种生活取向。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这一宗教结构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但这种变异的过程是纠结、博弈、沉重以及缓慢的,它实际上反映了藏族社会和藏人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佛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嘛呢康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而寺院是以多个村落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每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都会在每天或特定的时间穿梭于这三类宗教活动空间之间,以特有的仪式、仪轨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圆,祈祷来世的幸福、生命的永恒.文章通过考察藏区的这三类宗教活动空间,试图用同心圆理论来阐释藏区宗教活动空间之间的运行与联系.每个家庭的佛堂构成了这个同心圆的最大圆,每个村落的嘛呢康构成了这个同心圆的较小圆,各地的寺院则组成这个同心圆的最小圆.一切的宗教活动使得这个同心圆结构具有向心、离心、,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以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交流,加深了藏区群众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从文化、思想和心理上为西藏归入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13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以萨班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为争取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实践、立场和思想为西藏佛教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得西藏佛教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元明清三朝统治者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把藏传佛教作为其治理藏族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施政方针.寓政于教,利用藏传佛教顺利且有效地统治藏族地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宗教的背景因素在西藏归入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同胞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根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逐步推进和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它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宗教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5.
春拉  李鹏 《法音》2010,(3):45-45
<正>本刊讯2月14日是藏历铁虎新年的初一,拉萨成千上万的藏族信徒涌向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朝佛、祈祷,迎接藏历新年第一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5)
新华社拉萨三月十二日电 (记者罗布次仁)藏历新年刚进尾声,今天高原古城拉萨各大寺院开始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祈祷法会,当地官员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各寺僧尼发放了布施。祈祷法会是拉萨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每年藏历元月八日至十五日举行。今天记者来到我国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哲蚌寺,见到身着暗红色袈裟的喇嘛们,沐浴高原新春和煦的阳光,赤膊辩经。寺庙大殿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来自区内外的信教群众纷涌寺庙进行朝佛、发放布施。来自八角街的商人索白姐妹俩表示,她们向哲蚌寺的喇嘛们发放了一千二百九十  相似文献   

17.
主动适应社会 服务三大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出发点。在我国,“相适应”是各宗教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三大文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为此,不仅要宗教主动适应社会,党和政府也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宗教提供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空间。藏传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以青藏高原特定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为基础,创造、承继、弘扬了医药、建筑、艺术、天文地理等藏族实用科技文化。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党政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规章,为藏传佛教适应现…  相似文献   

18.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众多的民族中,藏族居住区占全州总面积70%以上,藏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46.2%,相当于全国藏族总人口9%左右。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解放前,这里寺庙僧侣众多。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喇嘛寺庙,其统治权掌握在少数上层喇嘛手中,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展演羌姆或金刚法舞的历史传统,但由于各教派的基本教义和所供奉的本尊的不同以及各地域的宗教文化的差异而生成了藏传佛教羌姆表演的多元性、多层性特点。本文主要解读我们在这两年内调查和跟踪的格瓦彭措桑木丹林的羌姆表演的仪式程序和象征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密咒师和普通民众对羌姆仪式持有的不同认知。  相似文献   

20.
东正教会的丧葬仪式和纪念死者,其本质不在于准备后事和追思等外部形式,而是祈祷,就是向上帝、圣母、圣徒祈祷死者灵魂的平安和未来得救。祈祷是东正教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集中体现。东正教会对死者的祈祷包括送终祈祷、守夜祈祷、安魂祈祷、安葬祈祷和日后悼念五个阶段。与中国儒家传统丧葬礼仪突出其社会功能的特点相比,东正教丧葬仪式具有更多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取向。这种对死者的灵性关怀同时对生者具有缓解悲痛、生命安慰和道德教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