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仕政、周雪光、蔡禾相继发表的四篇文章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中国国家运动(或曰运动型治理)的起源、机制、弊端,分别构建了三个理论解释框架。但是这四篇文章都忽略了毛泽东时代的运动与后毛泽东时代的运动存在一个根本差别:后毛泽东时代的运动不外乎采用激励、惩戒、竞赛等方法实施社会动员,属于"普通型运动";毛泽东时代的运动除了这些常规化方法外还采用"发动一些人斗争另一些人"的方式,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斗争式运动"。"斗争式运动"的社会动员效力远非"普通型运动"可比,它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深刻塑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自身。"斗争式运动"的动员效力来自于它的三个基本特征:党的领导、明确的运动目标、高强度内斗争,其中第三个特征最具决定性。"斗争式运动"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存量社会资源以完成某一革命目标,缺点是会不可避免地破坏社会资源的积累和培育,最终降低社会动员效力。它的优点使它在毛泽东时代被一再发动,它的缺点使其难以为继,在后毛泽东时代被放弃。  相似文献   

2.
曹龙虎 《学海》2014,(3):81-87
作为革命时代的政治运作方式在后革命时代的延续,运动式治理的盛行体现为对传统革命动员逻辑的路径依赖,其运作逻辑体现为权威体制下的权力实践。由于运动式治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所以在政治实用主义的考量之下,运动式治理很难在政策工具中被摒除,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性也成为国家治理范式转型的艰难所在。但是,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治理实践,运动式治理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相悖,具有突出的局限性,从而使"范式转换"具有突出的必要性。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制度化治理。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英国爆发了要求废除大西洋奴隶贸易和英属西印度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废奴运动.这场运动的参与者、组织体系和目标选择,以及斗争和动员方式等都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运动的所有典型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社会运动和第一次获得成功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本文将着眼于英国废奴运动初期阶段的1787至1792年,结合对社会运动这一概念的分析比照,探讨一些杰出的废奴主义者在废奴委员会组织体系内,发动民众请愿和抵制运动,并通过集会和演讲、文学和视觉艺术等手段传播反奴主义的信息,从而唤起民众的巨大的反奴热情.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5,(5):161-167
运动式治理"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可以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动用行政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弥补官僚系统常态治理的不足,但同时也容易带来破坏法治、助长投机、治乱循环的后果。由于网络谣言动机非常复杂、法律边界难以划清、网络意见领袖行为的摇摆不定性,对于网络谣言以及网络意见领袖,仅仅依靠运动式治理或法治将难以奏效。相比较而言,"行政吸纳"可以超越传统"运动式治理—法治"的二元分析框架,它更适合以中产者为主的、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性的网络意见领袖。行政吸纳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以获得网络意见领袖的理解、沟通和合作,最终使得网络管制真正向治理转变,实现"依网管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界对毛泽东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研究多偏重于其发动群众运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毛泽东反官僚主义斗争的制度向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着眼于防范和克服官僚主义,推动创立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探索以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代替一长制,对干部等级工资制也有独特的批判性思考。要客观评价毛泽东反官僚主义斗争的制度向度,必须正确理解"制度"概念的层次性,正确看待运动治理与制度治理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3):100-106
探究"中国式"邻避运动的发生逻辑与治理困境意义重大。借鉴政治过程理论构建邻避运动的分析模型,为洞悉邻避运动的"内部黑箱"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通过比较农民和中产阶层两个群体的抗争行动,可以发现,政治机会结构是公众邻避运动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从行动者社会网络互动视角观之,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体现出差异化;互联网有助于邻避抗争的动员和议题发酵。三者共同作用,构成我国邻避运动发生的逻辑链条。这一认识为其治理提供了思路:重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加强风险沟通;扩大政体的开放性,建立健全邻避设施的补偿机制和重大工程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总是敢立潮头,积极投身社会革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青年毛泽东一直认为运动和抗争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把运动、斗争看做人生的一大快乐,曾言“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以为壮。观生死之大波何独不知引以为壮乎!”中学时代,他就十分关心社会,关注时局,经常与同学争辩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长短,还曾经在中学里发动剪辫子的活动。武昌起义后,他毅然从中学退学投笔从戎,参加了长沙革命军。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毛泽东主持  相似文献   

8.
试析广东国民政府的农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冬娅 《学海》2005,(1):57-61
广东国民政府在农会问题上无法打破乡村宗族、旧式组织以及土豪劣绅等对于乡村的支配 ,同时广东国民政府下的农会在组织体系上也存在自上而下建立而产生的空架子问题。这种组织体系在运作中不能有效地汲取乡村资源 ,它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十分有限 ,不能和共产党在革命区域通过贫农团 /农会发动土改 ,从而把政权深入乡村的力量相提并论。这是最终导致两者在革命中胜败的肇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6,(5):118-125
在转型社会中,志愿组织建立合作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的典型机制,所以理解志愿组织为何寻求合作、如何促成合作、如何进行合作十分必要。本文围绕此构建了"意向——机会——制度"的分析框架,并以大学生支教志愿组织为例,通过统计分析进行检验。本文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志愿组织往往根据自身的任务目标与内部结构特征,采用实用主义的策略——比如"迎合"合作方的目标或规划、通过"外联逻辑"来动员资源、拓展团队的弱连带等,其同时也面临制度环境带来的合法性困境——对"合法身份"的渴求和该身份所带来束缚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5):95-102
本文将乡村建设运动置于民初政治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这一运动的性质在于,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以抽象政治为出发点的制度改革向以民情经验为基础的社会治理转型。如何塑造能够支撑共和政治的社会与公民基础,成为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任务;而这一目标也构成清河试验围绕"区域"理论而展开的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前提。早期燕京学派学者界定了以"市镇"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的边界,并以"乡约"为底本构建了适应于中国历史民情特点的社会组织原则;同时,他们进一步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清河试验区的组织建设中去,通过推动运销合作社、地方新闻业等社会事业,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地方自治的可行形态。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4)
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叙事中,有三种受到广泛认同的正典话语,分别是精英斗争、行动者网络以及场域互动,它们围绕着各自的理论内核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群、制度框架和行动伦理,进而构筑了三种迥异的环世界。通过审视这三种环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三种话语清晰地指向国家内部的不同阶层:精英斗争话语塑造了一个顶层环世界,场域互动话语构筑了一个中层环世界,而行动者网络话语则建构了一个底层环世界。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信息与智能技术将会越来越深刻地改造人类社会。技术当然不会对它所正在全面改造的世界无话可说,而是非常有可能生成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治理话语,即所谓"第四种叙事"。第四种叙事的层累同样会形成新的话语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新的环世界。这种由数字触角感知所形成的"信息环世界",将促使所有存在者的环世界都快速向外扩张而非内卷。在此过程中,多个环世界难免会发生碰撞,同质的环世界可能在碰撞中重叠,最终实现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文明对"共在到共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2016,(1):128-128
正日前,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授徐俊忠主编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丛书第一批研究成果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力图坚守严肃的学术立场,立足重大社会现实,在把握好"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张力和弹性的前提下,以认知性研究视角和理念,通过深入挖掘文本、爬疏义理,重新清理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重大概念和重要思想,全面总结毛泽东为中国现代化留下的丰厚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3.
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的光点为刺激物,光点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三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结果表明:5—19岁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存在5一8岁、11—14岁两个加速期;客体运动速度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有显著影响,5、8、11岁组快速较中速下.5.8岁组中速较慢速下操作准确性均有显著降低;客体运动行距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也有显著的影响.5、8、11岁组右目标位置下较中目标位置下操作准确性显著降低;性别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L.兰格曼论1968年运动的数万字长文的导言和结论两部分。作者在概括西方新社会运动40年的发展,全面考察1968年运动的起源、后果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观点:1.1968年运动是政治上进步的变革运动,继承了启蒙的民主化事业,是未来世界政治变化的先兆;2.1968年运动是关于包容和承认的文化变化的里程碑,标志着社会运动目标从利益到文化、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转折;3.1968年运动不是对社会的根本改造,其主要成就是形成了构成运动本质的身份认同、共同体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5):17-22
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包括领导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和自治机制,旨在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化解社会矛盾和激发社会活力的联动体系。据此,各治理主体运行机制和作用逻辑应在治理互动中有的放矢,提高协作的有效性。同时,从明晰治理主体偏好、克服运动式治理的路径依赖、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强化制度供给等方面优化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罗拉德派是14-16世纪英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基督教派别。它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与沉浮充分体现出了英国政府对待宗教治理的一种基本态度。在罗拉德运动的初期,出于和天主教会斗争的需要,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英国王室对罗拉德派采取了保护和利用的态度。伴随着罗拉德运动的发展,当其激进的思想教义威胁到国家稳定的时候,英国政府便使出严厉的打压手段,对其加以迫害。及至在西欧宗教改革的大势之下,再次需要用罗拉德派的学说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政府统治权威时,他们的教义思想则又被重新接受,并积极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三理"教育视野下的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理"教育的视野下,我们的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标是"三理和谐、人格健全",这个教育目标涵盖了一个人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的健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及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概念分析及回溯表明,在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改革中,作为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形成.在这一理论中,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建立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基础上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以信任-合作机制的生成为基本特征,具有"服务-信任-合作"三位一体的关系图式.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和空想主义:八篇文章》①一书中,迈斯纳将空想主义描述为卡尔·马克思和毛泽东的思想的重要部分.乌托邦是现代革命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考察毛泽东的空想主义对于理解毛泽东和毛主义十分关键.虽然乌托邦主题最早出现在毛泽东思想中是在1919年,但他的空想主义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表现得最突出.之后对毛派分子来说中国似乎接近于乌托邦的边缘,他们承诺即将打破当前和过去的状态,即将进入未来的理想社会,就像马克思在他的《哥达纲领批判》②中所描述的那样,在那里将不再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人们可以得到全面发展.早在30年代,毛泽东的同龄人——梁漱溟——也认为中国处于乌托邦的关键时刻,即有可能打破历史和创造一个理想社会,它建立在人类基本的、良好的能力基础上.从广义上来看,梁漱溟与毛泽东的许多乌托邦观念是一致的.毫无疑问,毛泽东并不是唯一具有"乌托邦倾向"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