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美兴起的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长久以来的精英状态,消除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波普的出现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对艺术进行定义。而在90年代的中国,一些艺术家也搞起了波普艺术。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波普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样式不断颠覆着架上绘画的艺术主流地位,但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蜕变以及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样式的衰退,架上绘画的回归和复兴则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3.
关于对波普艺术的理解,要从杜尚谈起.当杜尚的《泉》出现后,西方艺术的边界便被无限地扩展了.杜尚对《蒙娜丽莎》的改写,使一切艺术史上伟大的绘画作品,都开始具有了图像的意义,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反思的对象.杜尚的艺术观念对于波普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956年,杜尚的学生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究竟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图像的拼贴,网球运动员手握印有"POP"字母的棒棒糖,由此开启了波普艺术.他的拼贴作品用图像消解了绘画,同时也消解了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5.
19世纪50年代,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开启了艺术发展的新纪元。波普艺术终结了抽象表现主义以来把艺术束之高阁、远离普通大众的局面,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拉近。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从英国初露苗头并在美国真正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波普艺术一呼百应,在艺术圈中掀起一场变革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各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国际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国家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众多美国波普艺术大家的作品中可以寻觅到有关东方化元素的影子。同时,也正是受到这场波普艺术运动的影响,我国开始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迎来艺术上的蜕变。  相似文献   

6.
现实题材绘画以"再现现实"为其宗旨,然而无论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同一时期同一画派画家的作品来看,艺术中的现实与视觉中真实的现实并不完全相同,虽如此,这样的艺术却还是被冠以"现实"之名。画家为了"再现现实",纵然已尝试各种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与现实之间仍存在一条"缝隙",结合贡布里希关于图像再现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明确,这条"缝隙"自艺术产生之初便已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8.
草间弥生被称之为波普女王、前卫艺术家、雕塑家、画家、和小说家,是日本"国宝级的"当代女艺术家,并入选为"全球百大重要艺术家"。2003年,获得由法国文化部颁发的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近些年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总是身着一袭自己设计的圆点长袍,出现在各大型展览和各种跨领域合作的商业活动的开幕仪式上。草间弥生不但在欧美地区有"YAYOI KUSAMA"巡回展,在日本国内举办"草间弥生——永远的、永远的、永远"巡回展,而和国际顶级时尚奢侈品LV的跨界合作,更让她的圆点艺术,成为时下最抢眼的时髦图案。  相似文献   

9.
汤箬梅 《法音》2019,(8):60-65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西方艺术的中心。一时之间,无论是象征着精英文化的抽象艺术,还是标榜大众路线的波普主义都充斥在美国艺术的大潮中,偶发艺术、集合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早期概念艺术等多种艺术流派的盛行无不传递出一个核心概念,艺术由偶发性向精神性过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太空人、摇滚乐、嬉皮士、冷战等  相似文献   

10.
石涛的"不似似之"理论超越了历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艺术真实与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阐释了艺术真实性的本质内涵,从而使其成为最高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1.
公共艺术作为政府、民众与艺术创作群体之间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性领域,是空间与场所的公共共享,更是社会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有"、"共同协作"和民主参与,是公共文化精神的凝聚与显现.而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数码艺术的特点与发展,尤其是其本身科技性和普及性,使得它与公共艺术在公共性上演绎着精彩的协奏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影视艺术面向世界舞台建构中华文化形象、确立本土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这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鼓励的事情。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却集中表现出影像修辞方面的两大典型症候:一是浮躁心态下的"修辞过度",二是偏执认识下的"为民族化而民族化",这两者都影响到了中国影视艺术真正发挥对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精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14.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架上绘画,还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涌入冲击艺术的概念。这使得我们总是难以辨别艺术与生活的划分界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景象不会出现,它总会有理论标准去评判。那么非验创造力和感性为第一目的性这两个条件就非常重要。就算批量产品或现成品要成为艺术,也要由这个价值标准去评判它。即使艺术与生活二者像镜面反射那样难以分辨了,但艺术还是艺术,艺术的高度独立性和审美性使其不会在争论中沦为生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艺术引领了西方艺术的主流趋向。这种趋向隐含在杰克逊·波洛克的"我想成为自然"到安迪·沃霍尔的"我想成为机器"的话语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西方艺术的重要转向,即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作为精英文化的衰退和波普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本期"论坛"栏,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为中心的。范曾绘画的杰出成就根源于他明确的艺术美学观念,而其艺术美学观念的根柢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构建了他的精神气质与主观世界。李渔关于真实与虚构、新奇与寻常、简与繁等的阐述,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某些艺术辩证规律的精彩总结。翟墨"大美通一"的"大一美学",其实质也是"大千世界,道通为一"的中国智慧。这几篇论文作一组发表,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互相发明之益。  相似文献   

18.
许昌是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在汉末曾为"许都",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许昌出土的汉砖画像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和审美追求.在艺术上,古朴稚拙,多为优美的阳刻、浅浮雕和线雕,是汉画像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孕育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信息艺术,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多维的向度,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艺术握手的结果.而"分形艺术"-信息艺术宽阔海洋中的一个小点以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同时,"分形艺术"的生命力也非常强大,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20.
当代艺术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空前活跃,无论是经济、文化,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艺术家们全面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图式和语言逻辑。"85"思潮后,中国艺术家们力图冲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绘画观念与形式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自由个体艺术家出现,他们利用具有政治符号的波普风在国外崭露头角,之后的艺术家们立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发生了实质的碰撞,西方艺术逐渐将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艺术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