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人们对于某种有害于社会的不道德行为,不仅应当认识,而且应当在情感上持否定态度,才能使个体对之深恶痛绝。这种情感上的否定态度被认为是人拒绝不良行为的一个心理机制。人们对于不良行为的主观态度进行测量,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Thurstone 创立对偶比较法之后才变成现实。用这种方法,Thurstone(1927)首先在大学生中,随后(1929)在青少年中对不同犯罪行为的主观态度进行了测量。四十年之后,Coombs 重复了Thurs-tone 当年在大学生中所作过的研究。发现,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判定的一些罪种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2.
问句,一般被认为是不表达判断的,但是只有疑问句中的反诘句和选择问句是两个例外的情况,它们可以直接表达判断。(1)反问句直接表达判断反问句也即反诘句。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它实际上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思想,用以进一步强调语气。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是问中有答,答在问中。如果问句形式是肯定的,则表达否定判断;如果问句形式是否定的,则表  相似文献   

3.
在预防少年犯罪工作中,不应过份强调一个好学校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校里,学生行为不适应学校的环境,跟不上学习的要求,长此下去,就可能发生犯罪行为。此外,在犯罪方面的研究专家认为,一个对学校持否定态度,对待社会传统习惯漠不关心,这将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福莱德和赫尔塞(Friday and Halrey 1977)的研究指出:“作父母的对学校抱着不良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又漠关心,这样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他们的孩子将要会犯罪”。科恩(cohen 1955)指出,一个犯罪的团伙,能  相似文献   

4.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目的、方法本调查试图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对同伴的态度和具有的特点。1、大学生之间的相处状况。包括同性同伴之间和异性同伴之间的友好态度的比较。2、大学生在相处中,肯定哪些行为特点:否定哪些行为特点;对哪些行为特点比较重视;男女对同伴的行为的肯定和否定有没有差异.了解这些情况,对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并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可能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本调查采用投射法的一种——句子完成法.给被试者十个来完成的句子,其中包括“大多数女同  相似文献   

6.
否定副词“不”的作用,在比较通行的现代汉语著作中都认为:“不”表示一般的否定,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对人或事物行为、动作、意愿,或者事物的某种性状进行否定。譬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就认为:“‘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作状语,表示对某种行为、动作、意愿或者事物的某种性状的否定。”可否定副词“不”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呢?请看下而几例: (1)舞龙的过来了,台上台下都喧闹起来,人们喊着跳着,真是好不热闹啊。△(2)他娘喊着: “回家(口来)——吃饭(口来),再不家转,妈打不烂你哎。”乔  相似文献   

7.
虽然,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常常被看成两个不可分割或可相互转换的概念,它们仍作为两种不同的管理策略得到最好的应用。工作扩大化要求改变工作的技术方面,而工作丰富化则要求改变组织的行为系统。尽管工作丰富化比工作扩大化对员工具有更大的动机影响,但实现它是极其复杂和耗时的,因为它包括了改变组织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行为的改变常常导致来自组织成员的障碍。工作扩大化涉及技术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比行为改变更易接受,因此,不太可能产生组织障碍。与赫茨伯格(Herzbezg)观点相反的意见认为:工作扩大化对扩展工作的意义是一种无效的应用。一种最佳地扩大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及其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伦理现在还有没有意义 ?对此肯定者言之凿凿 ,否定者嗤之以鼻。如果说这不是一个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有什么样的现代意义 ,那么对待这个关键问题 ,肯定者抽象地肯定 ,否定者具体地否定。对待中国古代伦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醒人们 ,像中国古代伦理这样源远流长的传统 ,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的 ,但也不能抽象地肯定。任何传统都只有经过价值重估和重建 ,才能在现代保持活力。中国古代伦理的现代意义不是与生俱有的 ,也不是自然流传的 ,而是要经过价值论的解释 ,才能建构起来。笔者认为 ,价值重建不是要抽…  相似文献   

9.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 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 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 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 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 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 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 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 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认知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比较了教师认为学习优秀和学习最差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认知,发现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课堂行为是有区别的。这样的区别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学生会对所获得的教师区别对待的信息进行归因,从而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期望高低,进而影响自己对教师的情感和态度,改变自我意识,调节努力程度,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R.T.Lapiere(1934)的经典研究揭示了态度与行为可能不一致的现象,引起了对这方面研究的广泛兴趣,同时又给人们意图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乐观设想蒙上了一层阴影。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领导看在作出管理决策时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顾虑——担心组织内外、上下各方面对决策的否定态度会引起抵制或反抗行为。笔者与许多领导者接触时发现,他们对组织乃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观点认为,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对技术是持否定态度的,实则不然,庄子多次肯定了技术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只不过,庄子对技术的局限性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因而容易给我们造成其忽视技术的印象。一方面,庄子认为技术对于人类是不可或缺的,强调技术之"用",人类的生存要依靠技术带来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庄子对技术又保持着高度警觉,认为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里对于人民的理解和态度在政治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有两种主要看法。精英主义者认为马基雅维里对于人民的态度完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他把人民看成一种被动、愚昧、落后和自私自利的政治存在;而共和主义者与平等主义者则认为他对于人民的态度是肯定的,即把人民看成是共和国自由的捍卫者。通过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论李维》和《曼陀罗》等作品的深入解读,本文认为,马基雅维里既不是站在单纯的精英主义立场上,也不是站在单纯的共和主义立场上,而是选择了君主和人民的双重视角,强调君主和人民不仅相互冲突和斗争,而且相互依赖和制衡。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中,正是人民和君主的这种复杂关系构成了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工语法对抗逻辑范式不能排除相似性和辨别力,导致自动反应不纯粹甚至虚假或无法检测到。本研究创立反向对抗逻辑范式,采用单因素(相容/对抗条件)被试间设计:内隐学习阶段将肯定标签与语法A绑定,否定标签与语法B绑定;测量阶段相容条件组对语法A和B做与学习阶段一致的判断,对抗条件组对语法B做与学习阶段对抗的肯定判断。实验证明:(1)外显否定标签可与语法B绑定学习而获得自动化特征,产生内隐联结自动化。(2)内隐否定知识比肯定知识更自动,知识从肯定转为否定易,从否定转为肯定难。(3)反向对抗逻辑范式能有效检测到自动反应,不受语法间形式相似性和辨别力影响。(4)首次析出高概率判断偏向效应,得到纯粹受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童年中期不同水平的同伴交往变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行为通过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的多重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不存在直接效应;社会喜好只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联系,也不存在直接效应,而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既存在中介的联系,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同伴交往四个水平的变量中,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具有最大的预测力,其次分别为友谊质量、社会行为和社会喜好.  相似文献   

16.
苏联心理学界对活动理论的近期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6,19(2):105-113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苏联心理学界对A.H.列昂节夫代表的活动理论的讨论情况。其中包括三种意见,一种是支持态度,一种是持较大异议、企图用系统论取而代之的态度,一种是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否定的态度。从讨论中可以看出,活动理论在苏联仍有很大影响,人们公认列昂节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奠基者之一,公认他提出的活动理论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重要贡献。目前开展的讨论,不是要否定和批判活动理论,而是在爱护、珍惜它的前提下,对它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使它更加完善。作者认为,这一讨论对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一、苏联心理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这一点上,没有根本分歧;二、我国心理学界需要展开一些理论上的争鸣和讨论,需要培养我们自己的理论家;三、必须首先明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究竟走哪条路”的问题,为此应该重视基本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选择、自我表达与选择扩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  陈红  高笑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09,41(8):753-762
自我表达会影响西方人的态度, 产生选择扩散效应。国外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东方人不存在该效应。通过4个实验研究中国文化下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 发现选择方式(主动、被动)和自我表达形式(直接、间接)对选择态度产生影响。无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强加的被动选择, 直接的自我表达会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 表现为对获得性的肯定。研究者认为, 两种选择方式下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导致了这种获得性:直接表达使个人态度暴露在外, 进行主动选择时要对他人的给予做出肯定回应; 而进行被动选择时, 人们要减缓因利益受损可能导致的失调, 同时中国文化下的面子策略也使人们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不过, 间接的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者认为, 多个影响因素的相互消长使选择态度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8.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19.
选言推理的大前提是选言判断。这种推理有时用肯定否定式,有时用否定肯定式。学生由于初学,往往会感到头绪纷繁,不易堂握。教学中可以考虑一开始就把如何运用这种推理形式,提纲挈领地表述出来,然后依次作具体解释。可以把这种推理形式的运用,概括成这样四句话: 大前提相容而穷尽,只能用否定肯定式;大前提相容而不穷尽,两种方式都不能用,大前提不相容而穷尽,两种方式都能用;大前提不相容而不穷尽,只能用肯定否定式。  相似文献   

20.
组织发展实验室是一种新的组织发展手段和人事训练方法,尤其是它的实验室训练与实际组织行为改变相结合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自己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地讨论了组织发展实验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建立实验室的具体方法。人们只要观察管理者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会随时间而改变。然而,有计划的行为改变则是更为困难的。许多组织和管理发展计划正是要促成这种有计划的行为改变,从而全面改进组织效益。组织发展实验室(简称 ODL)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发展手段和人事训练方法已证明比传统方法更为优越。ODL 不仅试图改变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力图改变组织的气氛。它的建立是以 George A.Kolley 的人格构思心理学和 Julian B.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这些理论的假设包括:①人们采取他们自认为是最有利的行为方式;②任何情景下行为的发生与以下三个方面相关:A、个人对行为被奖励的期望;B、奖励对个人的价值;C、行为模式的可得性。这两个理论都表明,人们对“当前”情景越了解就越可能产生有效的行为。本文将讨论 ODL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并希望有助于人们把行为改变原理应用到实际管理情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