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思维规律的,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逻辑和语法毕竟是两门科学。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的结构规律的,它主要讲各级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汉语是非形态的语言,它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词或词组组合成句,单句和单句组合成复句,几个句子又组合成句群)不是依靠  相似文献   

2.
一、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如果不因方言发生障碍,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正常交际。这是因为交际双方习惯地遵守共同的思维规律。一种语言的语法,可以说是对这种规律的概括表述;成为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合乎逻辑的。平常我们说出来的话,如果表达无误,从语法、逻辑、习惯的角度检验,都站得住。但这是就大多数情况说的。所以说“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语法,逻辑、习惯三者确实有不一致的时候,比方“学生读书”(A)和“窗户吃石头”(B)这类句子,都符合“主—谓—宾”的语法格式,但B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人们从不认为它是语言中的合法格式。而“这间房子住客人”—“客人住这间房子”,“养花”—“养病”,“吃完饭了”、“饭吃完了”这类逻辑上对立的格式,却是语言中的合法存在,并且不是个别的,尽管人们对它们的译法表述(分析)不一定一样。至于许多事物的名称,更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就拿概指一切物品的“东西”来说,我们虽然可  相似文献   

3.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是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別。然而,语法与逻辑又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语法单位的词、词组、句子和句群(有人认为句群是介于句子和篇章间的语言单位),同逻辑上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存在着对应关系。词和词组一般是表达概念的,句子一般是表达判断的,句群一般是表达推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则是语言的思想内容。正因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法与逻辑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语法的专家有时考虑逻辑太少,有的语法著作存在不少逻辑缺陷。编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汉语知识》就有这样的情况。下面着重就划分方面的问题试作商榷。一、“中心浯”能跟主语、谓语、宾语并列吗? 课本从开始讲实词就提到“中心语”,同定语并列(第二册第257页)。讲句子成分时,又说“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第三册第301页)。且不谈“中心语”属于不属于基本成分,单说“中心语”能同什么并列,不能同什么并列。一个属概念包含若干种概念,各个种概念的总和等于属概念;属种关系不同的概念不能相加,也  相似文献   

5.
陈汉章何许人也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但我说的就是胡适之前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那位先生 ,你一定会恍然。笔者对此先生的最初印象得之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 :“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位教授 ,从三皇五帝讲起 ,讲了半年 ,才讲到周公。我们问他 :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 ,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说 :‘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 ,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 ,那就永远讲不完。’到了一九一七年 ,胡适到北大来了。”这里的“那位教授”就是陈汉章 ,在有些材料里是言明的。就回忆中的形象而言 ,确实近乎冬炽先生 ,年青一代留洋学者登…  相似文献   

6.
读了马宁同志《“没有六十”和“没有六十了”》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3期25页),觉得该文夸大了“了”在区分“没有”一词词性时作用。“没有”一词确有动词、副词两个词性。语法上管它叫兼类词。但靠“了”这个虚词,是不能分开特定语言环境下“没有”的词性的。再说例中“A:有六十了吧?B:没有六十了,我都六十四了。”其中的“没有六十了”本来是是句不通顺、不规范的语句,怎能拿出作例证来区分“没有”的词性呢? 请看下面例句: A:今天下午植树,领导要求你班出六十个人。B:今天星期天,同志们都回家  相似文献   

7.
排中律是关于思维明确性的规律。它的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某个对象,二者必居其一。在是与非、真与假之间要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造成第三种可能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排中律的上述要求来讨论俄译汉中组织译文的两种逻辑方法。一、用语明确避免含糊无论写作还是翻译,语言鲜明准确,都是组织篇章最重要的逻辑、语法和修辞准则。  相似文献   

8.
人的思维的内容和其中的逻辑,是由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逻辑不能离开语法,这不会有什么疑问。在逻辑与语法的关系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是:除了大量存在的逻辑与语法相一致的情形而外,是否存在着运用的语言虽合于语法规则,但其中所表达或体现的逻辑却不正确的现象? 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是否把语词的搭配列入语法管辖的范围。如果不列入,语言运用便存在合于语法却可以不合  相似文献   

9.
一、语言逻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逻辑从它创立的时候起,就是同语言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以后的发展中,传统逻辑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传统逻辑是古典的语言逻辑。数理逻辑产生以后,一些哲学家用来分析自然语言,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内在联系。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借助于类似逻辑的手段,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引起语言学的一场革命。从乔姆斯基学派分化出来的生成语义学派,则更多地使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10.
一、从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谈起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有句名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第20页)这句话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来说就是:可说的,说;  相似文献   

11.
顿号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着。它的语法作用主要是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或显示语言的层次结构。这些已广为人知,但它的逻辑意义和作用问题则讨论得较少。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所谓顿号的逻辑意义和作用,就是指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顿号后所表示出的顿号前后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对表达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13.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限制,这通常被认为是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的区别所在。实际上,客观地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名词短语,它虽然也以名词为主体,但其首却有一副词对作为主体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它在组合运用过程中较之于一般的名词短语有条件限制。这类名词短语在语言实践中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且能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一般语法著作对此很少谈到,《中学教学语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温宾利命名的"什么……什么句",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该句式与驴子句和关系结构的不同之处,然后从逻辑语法的角度综合分析了该句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提出其中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不连续的全称量词,该句式是汉语表达充要条件的一种句法手段,充分条件意义和必要条件意义都是其默认含义,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可在特定语境中被撤销。最后运用以不连续兰贝克演算为核心的逻辑范畴语法,推导两类"什么……什么句"。  相似文献   

15.
逻辑和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逻辑和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限于篇幅,这里让我们把逻辑仅理解为形式逻辑这门科学,譬如指亚里士多德逻辑、中世纪逻辑、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并且仅从语言学和表述语言的角度理解语言:前者指围绕语言研究形成的一套关于语音、语法、语义的理论(本文重点指语法学),后者指人们日常交际使用的自然语言和专门科学使用的人工语言,譬如现代  相似文献   

16.
的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人们说话总是一句句地说,写作也是一句句地写.说话要求明白,写作要求通顺,符合语言规范.中小学生掌握词语后,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以表达思想?这在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中,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揭示了它,不仅有助于揭示有关中小学生从言语向语言过渡的机制,而且还可以为揭示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机制提供某些资鉴信息.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以罗素,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年)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对日常语言的逻辑分析直接导致了“语言逻辑”这一术语的诞生,那么萨默斯(Sammers)、卡尔纳普(Carnap 1891~1970)、斯特劳森的工作则分別从传统逻辑、人工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角度开始了语言逻辑研究的尝试;如果说现代指号学奠基人莫里斯(Moris)的“指号三分法”(语形、语义、语用)为语言逻辑描述了一个大致轮廓,那么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N.Chomsky),及其弟子生成语义学创始人莱柯夫(George Lakoll)和蒙太格语法的创始人R、蒙太格(R、Montague)的工作则分别从语法学、语义学和内函语义语境的理论方面大大充实了现代语言逻辑的内容。而在其  相似文献   

18.
1.拆掉“大雅之堂”我们谈话、辩论、思考;都需要逻辑(广义的.包括“谬误学”)。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今天“逻辑”这套工具已经发展成为思考的犀利武器,是做人、处事的随身法宝。这并非说,有了它,便万事大吉;而是说,没有了它,使事倍功半。解决问题,包括理论的和现实的.一般要具备:()实际经验和体验;(2)有关的讲料和知识;(3)逻辑和独立思考能力。世上许多名成利就的人物,都具备了(!)和(2),也先天地或多或心具备了(3)。如果他们加过后天的训练,便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可望获更大本文介绍“…  相似文献   

19.
学习逻辑和语言,不但要从正面把有关的道理弄懂弄通,而且要善于从逻辑和语言的错误中学习。吕叔湘、朱德熙同志的《语法修辞讲话》,收集了大量病句,分门别类,加以剖析,因其密切联系实际,切合实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周礼全同志也曾经指出:“我们的形式逻辑应该多讲逻辑错误。”“从学习与应用的角度来说,了解并熟悉人们常犯的各种逻辑错误,可以养成对逻辑错误的敏感,对于进行正确的思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59年第6期《哲学研究》)可惜,这个建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刊有鉴于此,特设“逻辑与语言病院”一栏,采取一例一议的方法,剖析这方面常见的错误,而以逻辑错误为主。热烈欢迎有兴趣的同志踊跃来稿,并请注意下列要求:一、取材范围,古今中外不拘,但以公开发表的为限,务必注明出处,以便查核。二、所选材料,以明白易懂,且较典型者为宜,一般不用别人已经讲过的。三、所作说明,务必对症,不可牵强附会,并力求简明扼要。一语道破。  相似文献   

20.
在可理解的前提下,人们总是趋向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来提供尽可能多的语义信息。这就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它常表现为省略。不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从而不能恰当把握这种经济的语言表达式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那么就不可能对语言表达式的语义作出正确的逻辑分析。比如有人认为,“他的北京话比我好”不合逻辑。因为话怎么能跟人比较呢!应该说“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才合乎逻辑,可是很少人愿意加上这个“的”字。(吕叔湘、朱德熙著《语法修辞讲话》第179页)按这样的理解,“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也还可以挑剔,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