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2.
黄宏武 《美与时代》2007,(3):102-103
设计艺术的实践表明,点、线、面的组合是创造性设计活动用之不尽的元素.庙底沟彩陶中的"点"是关键,是要害,是灵魂.人们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庙底沟彩陶中的"点"便是那"一点红",有了它,彩陶的纹饰才有精神,才有灵气.点,几乎要成为能赋万物以生命的出神入化的精灵了.  相似文献   

3.
颜青山 《哲学动态》2002,6(10):29-32
<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曾推出"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的笔谈,其核心词汇是"技术转向".正如李河先生对该词汇所做的有限的质疑一样,"技术转向"缺乏某种历史的底蕴.然而,如同吴国盛先生所强调的,即使如此,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口号来"唤起"人们对一种发展趋势的关注.李河还指出,"技术转向"同样缺乏逻辑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被媒体称为"开国内先河"的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保障制度推行2个多月以来,让神木县居民体会到了"看得起病"的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政策,无疑是新医改中最引人关注的,叫好者很多,质疑者也有之,就神木县免费医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疑问.  相似文献   

5.
张载深刻思考差异与统一之关系而提出的"两一"架构,是其"气论"哲学的核心线索.这一思想架构将旧有宇宙论的"一生两"逻辑转变为"有两则有一",从而在形而上学层面解决了本原之"一"产生差异之"两"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将"一"理解为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同时,在价值论层面通过"两一"之"一"的非现成化明确揭示了其作为差异...  相似文献   

6.
"罗斯悖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道义逻辑作为广义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含有"应该"、"允许"、"禁止"等道义模态词的语句的逻辑特性及它们之间的推理关系.研究道义逻辑,无法回避"道义悖论"问题.作为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新兴学科,道义逻辑正是在与各种各样的"悖论"的交锋中发展的."道义‘悖论'是驳斥某些成问题的道义演算的有力武器,也是驳斥普通的道义语句所做的某种天真解释和分析的有力武器."[1]反过来,对"道义悖论"的分析也有助于认识、了解和促进道义逻辑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师,一位老教授、老学者,在离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以十多年默默无闻的功夫,陆续在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古代某著名诗人的诗文笺注、年谱、评传等系列著作,仅<笺注>就有近百万字,征引宏富,评断恰切,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是毫无愧色的领先水平.鉴于他的精神和成就,有人提议给他开个学术研讨会,他却笑着说:"你的提议,我只能说四个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早期政治思想史的核心概念,"国家理性"与现代早期西方世界的理性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意味着工具理性(国家理性是其重要表现)取代传统的"道德理性"居支配地位.在当代中国学术中,国家理性没有在中文语境下获得恰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莫扎特"天才"形成的缘由中,首先是其父母的遗传基因,他继承了父亲良好的音乐感觉及对音乐痴迷的态度,继承了母亲诚实、勤劳、开朗的性格:第二,是家庭的培养,从三岁就培养他唱多声部旋律,四岁教他弹奏小步舞曲,接着教他音乐理论和弹奏技巧,还教他拉丁文、法文等,为他打好了音乐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唯物史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成为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和争论.有的学者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做比较,有的学者同中国古代的民本观做对照,有的学者结合现代管理学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进行阐释,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尽管也是吸取以往的思想资源和合理因素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崭新表述,所以只能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本.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作为"政治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作为"学术"的以人为本进行区分,前者就是以人民为本,后者则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典籍中的"法治"语词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因"法"、"治"二字的连属,出现了"法"的"治"之状态、作为名词的"法治"和"以法治国"的短语三种形态,表明中国古代已有"法治"这一名词,并有"法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对于《荀子?强国》篇"子发辞赏"的案例,学者们最直观的看法就是认为楚王对子发立功的"奖赏"只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褒奖和激励,子发自然可以推辞;而荀子对子发的批评则立足于作为国家治理的分配原则,两者的着眼点并不相同,因而荀子对子发辞赏的批评被认为是对"辞让"德行的批评.但是,荀子显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反对"辞让"的德行,他所理解的楚王的"奖赏"固然有道德的意义,然而更是治国的原则和法令,关乎"应得"的分配公正问题.审如是,子发接不接受奖赏已经不是单纯个人的道德意愿问题,而是涉及赏贤使能的"应得"原则能否落实,涉及先王所制定的分配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重大问题.作为原则和法令的奖赏,子发没有推辞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作为"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易学研究在马一浮先生的学术研究中无疑具有着"本体论"地位和作用,它所体现的"心之本体",不仅是"六艺"所自出的本原,也是"六艺之学"共同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人造美女"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造美女"是对美的本质的亵渎,是对女性价值全面性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医学人道主义和医学伦理基本原则的全面践踏.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避免经济利益的驱动,全心全意地践行医德誓言,把治疗伤疾、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信条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6.
儒家论"善"始终围绕着天道人性概念展开,认为符合天道人性的事物才可能是"善"的,反之即为恶,因此,天道人性既是"善"的来源,也是"善"的评价标准.先秦孔孟,以仁释"善",突出"爱人";荀子及汉代儒学家则以"礼"释"善",讲求养人之欲又有所克制;宋明理学家视"天道阴阳"为"善",强调阴阳平衡;明清启蒙思想家释"善"为"中",着重于人欲之各得.这些"善"的内容虽在许多方面彼此存有差异,但始终都以人我和谐目标作为主线一以贯之,反对一方绝对地压倒另一方.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的脉络里,作为草原生活者的牧民背负着草原破坏者的标签并处于边缘化的失语地位.本文认为干旱区、半干旱区草原作为气候变异率高、自然资源极不确定的非平衡生态系统,"专家技术知识体系"对其管理并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以与"不确定性"共存为主旨的本土生态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智慧.本文结合档案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经验,重构了游牧本土生态知识作为"知识-实践一信仰"复合体的整体性涵义.游牧本土生态知识不仅是以"风险感知"为中心的"关系性"的知识分类系统和以"流动性"为中心的放牧技术,更是一套以牧民自主决策、互惠合作为基础的富于弹性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以"神圣自然"观念为基础的自觉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8.
杜军虎 《美与时代》2005,(12):22-24
约翰·拉斯金作为现代设计理论的先驱,他的观点指导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孔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了"道德"这个人之为人的准绳即"君子法",其实是国家治乱的根源.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一是指君子之道,亦即忠诚、孝敬、责任、廉耻,二是指蕴含在礼乐精神之中的处世之道: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作为制度的"礼"因出自自然血亲,戴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无论作为"君子法"的忠、孝、责任与廉耻,还是"处世之道"的礼乐精神,在现实中都是善恶相混,充满内在的矛盾与拮抗.  相似文献   

20.
"时"观念是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线索。在一定层面上讲,"时"观念的延展及其实践承载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时"在《管子》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核心概念,贯通全文,它传承"时"的原发观念和本质特性,融入气、阴阳、五行思想,与道、德、法相通融,"时"作为论理基准,在"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中具有统领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