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周易>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周易>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周易>;2.楚竹书<周易>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楚竹书<周易>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周易>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重构象数"是<太玄>赞<易>的主要方法,扬雄由此开创了"以三为本"的玄数系统、"象应于数"的取象法则,其学说渊源主要为"老子生成说"、"天文历法说"、"自然音律说"、"阴阳五行说".这一"综合性创新"的象数构建,注重<太玄>象数研究的宋明思想家以"是否合<易>"为标准,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赞同者认为<玄><易>"道同法异",互为补充;批判者则立足<玄><易>义例差异,责<玄>缺陷.  相似文献   

3.
船山认为,《大学》所言的正心与诚意即是《中庸》所言的存养与省察,两种功夫皆围绕着道来进行。正心之心,即是程子所言的志,正心即是持志,其所志者即是道;正心之功,敬以居持此道也。诚意之诚,如朱子所注,乃是一个实字;诚意之功,充实正心所持之道也。无正心所持之道,则诚无从以充实;无诚意之充实,则所持之道为空、为虚。充实者,即物、即物理以实之;道于正心诚意,一本万殊者也。由其一本,故非增益于所性之外;由其万殊,故充实有体熟用便之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周易》为底本,参考《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研究》、《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互校,撰写20条札记。从校勘、文字、声韵、训诂多角度探讨各本文字,试图沟通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6.
谈《圣济总录》“符禁门”产生的深层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济总录》“符禁门”的出现有其深层根源,唐代巫风及医学教育制度中“书禁科”的遗存,宋代巫医巫技存在的客观现状,巫术特殊的效用及巫术中裹挟医疗内容,即合理的药物、针灸及外治疗法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根源,长期锢结于人们心中的巫术思维观念,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谢宗信道长于今年二月二十日在广州宗教学术研究会的发言。本刊选载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8.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不言之言"的现实性原则。"因"的哲学化与显题化象征着"无为"、"不言"原则同政行(一种为)、政令(一种言)相衔接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实质地关乎某种政治哲学,当然也在治国与治身的相关性中容纳了心性的成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其所以能压倒百家即在于作为黄老之精华的稷下道家,其所以为精华又在于"因循为用"的精义。在思想的逻辑上,它延展性地诠释《老子》,齐学之于老学既一脉相承又叠置了新的意涵,思想的生命力耀动于其间;在现实的逻辑上,它应运而生,适为一种大国的愿景储备潜能。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10.
付义 《宗教学研究》2005,(1):144-146
本文在<坛经>"敦博本"与"敦斯本"对校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敦博本"和"敦斯本"是同源的不同"听诵记写本"各自转抄的写本,并对<坛经>主要版本及其流交情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的石窟建筑,最初是随着印度佛教石窟建筑的传入而出现的,而道教石窟建筑也是其影响下的产物.例如,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道教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元年(535)的陕西宜君县福地水库石窟,其中有关道教的内容仅占三分之一,其余的都是佛教的内容;开凿于宋代的重庆大足石窟,也是融合了儒释道的内容. 而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明阐述了清微派的法脉,以原典为本对清微雷法与内丹相结合的内炼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论;并对其雷法“内炼为本,外用为末”的思想做了梳理,指出此为宋元间新出之符篆道派共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Dao De Jing道德經 is one of the mos frequently translated texts in history,most of these translations share certain unexamined and problematic assumptions which often make it seem as though the text is irrational,incoherent,and full of non sequiturs.Frequently,these assumptions involve the imposition of historically anachronous,linguistically unsound,and philosophically problematic categories and attitudes onto the text.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 is the persistent tendency on the part of most translators to read the first line of the text as referring to or implying the existence of some kind of "eternal Dao." These are what I term "ontological "readings,as opposed to the "process" reading I will be articulating here.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岭南的新会紫云观、广州纯阳宫、黄大仙三个宫庙的社会调查的资料研究,分析了当代道教的生存处境,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道教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方仙道和黄老道在燕齐地区流行;而在西北地区,有王母道流行。西王母信仰早在殷周时期便存在,逐渐成熟。以西王母信仰为核心的王母道在战国时期产生,盛行于两汉之际,并在官方和民间流传甚广,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杨仁山为晚清最重要的佛学推动者,少有人对他笔释道书作过探讨。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杨仁山欲触通佛志,以佛能道的努力及其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7.
道教法术与民间术数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法渊源于民间术数,是民间术数的精致化、系统化。而在民间法术走向精致化、系统化的过程中,戒律传授与经篆传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法术的实践中,民间的法师往往无篆可授,行法而不受篆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民众的实际宗教需要中,“法”比“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袁征 《中国宗教》2021,(2):16-1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百年光辉历程中,许多道教界人士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与党同心同行,为祖国各项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黎遇航道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峥嵘岁月到和平年代,他用一生的奋斗书写了一位道教界人士爱党爱国爱教的人生传奇. 与党同心同行的革命追随者 黎遇航(1916-2002),江苏金坛人,其父黎...  相似文献   

19.
<正>12月3日至6日,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王哲一应邀率团赴新,出席新加坡道教总会二十周年庆典暨新加坡多元宗教及多元种族联欢晚会及相关活动。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于1990年,由新加坡道教界知名人士及道教信徒共同发起组织,是新  相似文献   

20.
道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道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道教团体管理与建设务必深入并与社会相适应。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提倡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