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金圣叹思想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表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上,刘大杰、章培恒同志的《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一文,对于明清时代评论家金圣叹的政治思想作了若干分析。作者认为,金圣叹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为根底,而又深受着道家的影响”(不加注的引文见《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一文,下同),这里存在着“金圣叹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与其企图巩固封建秩序的保守落后思想之间的根本矛盾”(重点号是引者加的)。在最近两三年来报刊上对金圣叹的评论文章中,有些同志也认为金圣叹思想是进步的,或者认为有进步因素。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这里试就刘大杰、章培恒同志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时,对文学的典型理论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了完整而又深刻的论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圣叹的典型论是中国典型理论的成熟。特别是他注重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进行探讨,我们认为这是他的典型理论建树的核心。本文试图从金圣叹的性格记来探讨他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并力图运用现代心理学思想加以剖析。这不仅有助予进一步认识金圣叹的典型观,而且对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心理学以及小说美学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是明清之际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创作也颇有成就,著有《沉吟楼诗选》。关于他的研究评价,总是处在迷离恍惚的状态之中。本文就从他的三首绝命诗,试分析一下这个独特人物临难前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是我国明朝的评点大家。本文从《华贯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华贯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两本书入手,探讨了金圣叹的创作灵感论、心理体验论和创作心境论,并力图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加以剖析。从而认为金圣叹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虽然缺乏理性的思辩性,但是,是从深层心理结构上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为我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古代小说美学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这对我国文艺心理学史的研究是有其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一代奇才金圣叹,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江苏吴县人.他本姓张名采号若采,少时即倜傥不群,出言无忌,为文怪诞,由此于岁试时被黜.次年,他灵机一动顶上“金人瑞”的名字再去应考童子试,居然得了头名.仍复儒冠.滑稽的社会可笑的事情不禁让人喟然长叹,于是他毅然改名换姓金圣叹.金圣叹工诗善文,尤喜欢批书.他曾对《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西厢记》、《水浒传》等历史名著一一作评,并将其合称为世间“六才子书”,而对“四书”、“五经”漠然置之.这在当时轰动一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金圣叹参与了名震全国的苏州文庙抗粮哭庙案,以反对吴县知县任维初贪贿浮征、滥用非刑,为民请愿.结果他被捕遭杀,时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6.
下笔有悔     
司马迁曾经指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话还依然管用,说明司马迁的那支笔十分了得。难怪金圣叹把《史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七种之一。然而“天下才子”在得意于笔,并把司马氏等大笔人物奉为圭臬时,却总是忘记“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也是一种相当于“圭臬”的事实。尽管“锦绣文章”一直以来多是男人的活计,但笔与针相去不远。这种事实发展为现实中一个曾经受人关注的关于“记者”与“妓者”争讼的坊间段子,虽说大不雅大不敬,却充分印证了司马氏见解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7.
雅俗     
正性善性恶的讨论,古今中外都有过,难有结论。其实比较妥当的说法是人皆有善恶两面,就像人都有雅俗两面一样。人性是比较稳定的,雅俗的划分也是比较稳定的,比如说金圣叹归纳的五大恶俗,后经人补益为十条的人之十大恶俗,今人对比一下便有答案。这十大恶俗分别是:一,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二,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三,遇美人急索登床;四,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  相似文献   

8.
舒展心灵     
人生在世,窝窝囊囊不好,逆来顺受,枉来世上一遭;猥猥琐琐不好,灵魂扭曲,活得无品无味;整日戴着面具也不好,灵肉分离,刻意粉饰,活得太苦太累。舒展最好,“从心所欲,不逾矩”,潇洒地把握自己,自由地舒展筋骨,尽情地发挥展示自己的人生,是最惬意的事。心地轻灵,如芽抽嫩绿,荷露尖角,水灵舒展;心地平和,如梅菊恬淡,芝兰幽雅,静谧舒展;心地高洁,如青松挺拔,白杨修秀,旷达舒展。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为我国著名的灵山圣境。以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故在唐代诸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他们特别“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礼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遂使五台山寺庙林立,宏伟壮观,殿堂楼阁,雕梁榱栋,佛菩萨像,金光灿烂,香烟缭绕,法会不断,  相似文献   

10.
中庸     
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乐曲。抑扬有致,高低相谐。才悦耳动听;丹青,浓淡适宜,疏密相阗,才意境深远,文章,繁简得当,曲直相伴,才引人入胜,身体,阴阳持衡,气血中和,才百病不生;工作,张弛适度,劳逸结合,才事半功倍;战术,  相似文献   

11.
墨,溶于水,化于无形,犹如时间流过指缝,琢磨不透,变化多端。人,留存于时间,揉合于天地的宽广,展现天赋,散播文明。中国人巧妙地将两者结合,有感而发,肆意挥洒。  相似文献   

12.
华阳普照,万物生辉,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当大地回春之时,花木可以算得上得天独厚,一旦报春花及时发出了信息,于是,万山红遍,天涯绿透,上林似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桃花的天真烂漫,梨花的质朴素淡,玉兰的严谨慎独,牡丹的温柔敦厚,芍药的热情奔放,杜鹃的洒脱不羁,樱花的顾影自怜……所有这一切,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发人深省。人们把此情此景,称为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3.
时惟佛历二五四六年,岁在壬午二月十七日,春风既沐,万象欣荣。大陆佛教界佛指舍利迎归团众弟子等,是日沐手焚香,顶礼三宝座前,恭迎佛指舍利回驾扶风法门寺堵宝窟。即今佛事庄严,法乐和鸣,两岸腾欢,诸天华雨,佛身起驾之际,敬献巴人之词:恭维释迦世尊,垂迹天竺,明星见而成道,法轮转而利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传心印于灵山会上,示涅?于双树林中。金棺掩质,三昧焚身;舍利四斛八斗,堵八万四千。因缘时至,佛法东流,月氏使口授浮屠,汉明帝夜梦金人。由是驼铃旋于沙海,僧履往还于葱岭。震旦之地,法化弥隆,此法…  相似文献   

14.
门槛儿     
文学和医学有着天壤之别,文学注重感觉,注重灵性,注重刹那间的鲜活觉悟,而医学则确保精确,注重科学与理性,由此来说,文人和医生在气质上也应该相去甚远。然而,文人的出身,文人的气质,也同样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不少的文人,不仅有过做医生的经历,更主要的是行文之时,他们的精神气质里,依然保留着一颗医生心,医生的职业习惯、思维方式将伴之终生。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09,(4):6-8
云居山戒期上堂 1997年,应香港宝莲禅寺请。 今日良辰海会云集。今有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上座圣一法师共法苑清凉,两序大众设上堂斋供,请山僧说法,普结良缘。咄,善男子,佛法高深不易明了,若不直下承担,只可因名会义。大凡佛说、祖说、僧说,无非权巧方便,故应如是知。境外无心,心外无境,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如是,此无上道。善男子,如华严之善财童子入得否?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02,(11):10-10
大觉圆满,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南无大乘常住三宝,具大慈悲,祈垂朗鉴:今有中国佛教代表团全体同仁,在韩国汉城同韩、日两国佛弟子共同祈祷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奉献香花,至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南无佛法僧三宝金莲座下:伏念无始以来,娑婆世界众生,由贪痴,背觉合尘,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遂致战乱蜂起,灾难频仍,三途八难,受苦无间,难得出离;由是三国佛子,发无上心,年年集会,虔诚奉祝,礼佛诵经,以此殊胜功德,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惟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化干戈…  相似文献   

17.
器小     
器小的人,眼光浅近,肚量猥小,境界促挟。 从心灵的格调来看,大气的人像一棵巨树,长在旷野里,苍劲,宏阔,气势雄浑磅礴,而器小的人,像一株植物,一头扎进了瓶子里,无论怎么长,也别别扭扭的,屈曲,萎缩,难见气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例青春期社交恐惧症的咨询案例,包括个人一般资料介绍,主述,个人陈述,咨询观察,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过程以及咨询效果评估九个部分,来访者为男性,高中二年级学生,社交恐惧,害怕与人交往,语言较少,怕与异性目光对视,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咨询诟,焦虚,社交不适应状基本消失,通过随访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有一段时间我很无聊,觉得日子那么灰色,每天上班下班,拿一份固定的薪水,看领导脸色,朋友越来越少,大家各忙各的,如果这样下去,我怕自己会提前进入老龄化。但与我同龄的娟子却活得那么生机盎然,甚至我怀疑我们之间是否有了代沟。当看到她在电视上光彩夺目时,我约了她,在一个酒吧里,我们谈了一个下午。那个下午,我和娟子喝着一种叫作莲花香的茶,慢慢谈着人生,娟子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和生活隔阂的那一段,接着,她讲了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9,(6):1-1
道无亲疏,化及一切。人自亲道,感而致果。 道慈众生,如母爱子。 学士修道,贵在会理。 道士务于道,勤于德,托良朋,追明师,讲化律,诵经籍,习仙气,修斋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