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两个实验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一采用词汇判断法,考察名词的具体性效应.采用2(具体性:具体、抽象)×2(词频:高频、低频)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低频词存在具体性效应.实验二应用眼动技术,以EyelinkⅡ眼动仪为工具,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名词具体性效应.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句子中目标词的具体性.结果表明:在句子语境条件下,低频词也存在具体性效应,而且这种效应表现在低频词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3.
以初一学生、高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为被试,利用眼动记录仪,考察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窝-中央窝效应及其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非注视词特性对注视词加工的影响并不存在年龄差异.(2)中文阅读中,非注视词的笔画数和词频特性对注视词加工有影响.在非注视词多笔画数、低频的情况下,注视词的加工受到影响.表明阅读中可以同时进行两个以上的词汇加工.实验结果支持平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4.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3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和分析24名被试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图片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材料类别差异。(2)大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但材料类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对22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和24名大学生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分类结果和主要眼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小学生分类结果不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2)被试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与其兴趣区数目、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在相应条件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算术应用题表征策略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EyelinkⅡ眼动记录仪,以21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解决三步比较应用题的表征策略。实验设计为2(正确率:高、低)×2(题型:一致、不一致)×2(无关信息:插入、未插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解三步式比较应用题存在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2)解题正确率高者解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时倾向于对应用题情境进行加工,即采用问题模型策略,正确率低者未表现出这一倾向,往往采用直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隋雪  毕鸿燕 《心理科学》2007,30(5):1065-1067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被试阅读不同汉语量词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名量词和动量词,以及名量词内部的差异。结果发现:(1)被试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对名量词和动量词的眼动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名量词获得更多的加工;(2)被试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对不同名量词的眼动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个体量词比集合量词和临时量词获得更少的加工。由此可知,不同量词在阅读理解中的信息加工难度是不同的,对于篇章理解而言,其信息含量和信息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在左右手判断任务条件下人手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到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两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和眼动数据均发现:(1)心理旋转加工受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效应;(2)显著的内旋效应;(3)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注视点取样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些结果表明:在左右手判断任务中,心理旋转加工的对象是被试自身人手的表象,是自我参照的心理旋转,并且内旋效应是由被试对自身人手表象进行旋转时受到人手生理机制约束所致,而不是被试旋转刺激图片的表象由“生理机制约束知识”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以黑白线条人物画为实验材料,采用Eyelinkll型眼动仪,对14名大学生观看攻击者、被攻击者以及中性人物图片的眼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观看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大于观看中性人物时的平均瞳孔大小;(2)被试注视攻击者的时间显著高于注视中性人物和被攻击者的时间;(3)被试对攻击者的凝视次数,显著高于对中性人物和被攻击者的凝视次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对攻击性材料具有自动化的偏好.  相似文献   

10.
以标准的黑白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让41名大学生观看不同倾斜角度(左倾、竖直和右倾)的面孔图片,并对之进行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同时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结果显示:(1)被试观看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小于观看竖直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观看左倾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大于右倾面孔;(2)被试对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对竖直面孔的平均注视时间,同时对左倾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右倾面孔;(3)被试对左倾和右倾面孔的平均注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竖直面孔的平均注视次数。实验结果表明,面孔的倾斜角度很可能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孔吸引力的审美偏好中存在"角度效应",即竖直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倾斜面孔的吸引力,左倾面孔的吸引力高于右倾面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