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爱华 《学海》2012,(5):97-102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在中国农村迅速普及,客观上为国家介入乡村治理并对乡村社会进行整合提供了一个“经济”而有效的策略.通过电视下乡,农民的自主意识、组织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逐步懂得运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能力与乡村的各种赢利型经纪人进行合法抗争.电视下乡是一种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建立了政策“直达”机制,瓦解了基层政府及村庄精英对乡村的垄断.电视传播建立了农民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提升了国家在广大乡村民众中的权威地位.“电视下乡”改变了乡村政治生态,形成了农民、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之间的“三角”关系,从而在乡村社会形成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三种力量相互制衡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2.
宋婕 《现代哲学》2006,2(3):14-24
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染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可以实现“举家迁移”的条件,因此,许多的农村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就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现如今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涉及到乡风文明,因此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婚姻家庭的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外出务工对农我国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流动农民工或称都市边缘群体,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庞大的流动群体,是社会流动的主体,每年春节前后“民工潮”是其最突出的表现,中国流动农民工总数在8000万~12000万之间,并以每年约1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虽然在城市务工,但总体上对于城市社区没有认同感,没有融入工作、生活于其中的城市,也不被城市居民所认同,没有被城市所接纳。他们已经形成了介于农民和市  相似文献   

5.
论交往在社会实践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以人们共同的生命活动为其永恒的自然前提的,但社会赖以存在的这一自然前提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见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6.
披羊皮的狼     
帝国主义传教士过去在教徒中间经常散布这样一种谎言,说他们到中国来是“传教救灵”的,他们办的“慈善事业”是“救中国人”的,还说“传教经费”都是从外国来的,说他们自己是“弃绝世俗”、“神贫克苦”的,等等。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传教士自从来到中国以后,对中国人民包括天主教徒在内,进行了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思  相似文献   

7.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以征地维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玉兵 《学海》2011,(5):63-67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根植于农民分散利益维护的现实需要之中,预示着农民维权结构从无序朝向有序、从有序程度低朝向有序程度高的演化进程。借助于对农民征地维权组织资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现有组织尚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组织化维权的迫切需要。新型农民组织的创设、农村现有组织维权机能的完善、农村不同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3):100-106
探究"中国式"邻避运动的发生逻辑与治理困境意义重大。借鉴政治过程理论构建邻避运动的分析模型,为洞悉邻避运动的"内部黑箱"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通过比较农民和中产阶层两个群体的抗争行动,可以发现,政治机会结构是公众邻避运动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从行动者社会网络互动视角观之,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体现出差异化;互联网有助于邻避抗争的动员和议题发酵。三者共同作用,构成我国邻避运动发生的逻辑链条。这一认识为其治理提供了思路:重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加强风险沟通;扩大政体的开放性,建立健全邻避设施的补偿机制和重大工程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第一次提出“劳动”概念作为自我意识由非独立存在进展到纯粹自为存在的桥梁。马克思充分肯定黑格尔“劳动”概念提出的意义.但却批判黑格尔将“劳动”局限在自我意识内部,局限在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只是作为抽象思维内部的运动.马克思还批判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在现实感性的世界中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揭示出劳动外化对象化所产生的对工人无情的奴役和压迫。  相似文献   

1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未完成的社会制度层面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使中华民族真正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的独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要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地主阶级,废除了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