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琳 《法音》2024,(1):28-33
<正>禅宗发展到宋代仍处于兴盛期,与唐代相比,宋代禅宗的盛况主要表现为语录、灯录的涌现。禅宗语录在唐代已经出现,至宋代数量更多,同时出现了大批灯录。语录、灯录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禅宗由“不立文字”转变为“大立文字”。文字禅、看话禅在宋代大为兴盛。“文字禅”即以举古、拈古、颂古的方式,阐发禅门义理。所谓“古”即古德公案,宋代禅录常常将早出禅宗语录、灯录中所记载的能够判定是非、衡量迷悟、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2.
禅师利用俗语接引学人,目的不在于造成语言的碰撞冲突,而在于借助通俗淳朴的俗语沟通思想、交流感悟。俗语大多来自民间口头,鄙俚质朴。俗语的通俗化特点,恰好与禅宗语言风格相适应,因此成为禅籍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许多禅师在上堂说法、应机接人时喜用俗语,使之成为禅师接引后学的一种方便施设,发挥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它贴近生活,具有通俗性、口语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谚语的流行及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谚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口头;除此之外,它还常常见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中。唐宋禅宗语录是同时代最口语化的文献之一。禅宗著作的口语化特点为谚语的使用提供了必要的前(?)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铃木大拙(1870~1966),我想基于“人”的概念研究一下铃木对《临济录》①和《赵州录》②的评价及译解,他认为“人”的概念是这两部著作共同具有的。《临济录》和《赵州录》是两部分别记载临济义玄(?~866)和赵州从谂(778~897)语录的禅宗经典。传统上称它们为“禅宗语录之王”③,铃木曾说过《临济录》是“被许多人看作我们现有的最优秀的禅宗论著”④。不过,他评价最高的禅宗言行集则是《赵州录》,铃木认为它不仅具有与《临济录》同样生动的禅的知见,而且鲜明表现了禅宗慈悲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唐代社会,女子参与佛教活动极为活跃.从禅宗语录,不仅可以窥见唐代女子在宗教活动中的生动人文面相,而且也能从历史的语境中获取唐代女子具有的时代精神."婆子说禅"这一宗教文化现象不仅说明女性能够超越性别差异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宗教实践,而且也表明女子亦能"成佛作祖"具有阐扬禅宗妙理的宗教身份,更深一层则反映出唐代女性佛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有跃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春来草自青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中有一段问答: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春来草自清。禅宗对于“佛法大意”的解释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春来草自青”,也许是因为它富于诗意,也许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些许玄机。说它富于诗意,我们可以用唐代韦应物《幽居》里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祖语录的研究,来探讨禅语录的创作过程。本文首先概要介绍有关《马祖语录》的情况,包括这一作品的起源、文学结构、风格和内容,以及在其后的禅宗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通过以马祖语录作为语录类型的例子,进一步涉及属于此一类型的作品的创作,以及用这类作品作为唐代禅宗兴盛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8.
《禅宗全书》简介台湾著名佛教学者蓝吉富教授主编的《禅宗全书》是中文禅宗文献的汇集。分为史传、宗义、语录、清规、杂集等五部,共收集六世纪迄二十世纪禅宗典籍五百七十余部。凡一百册,外加总目索引一册。其中,以语录部最多,史传部居次,是迄今为止,中外各国收录禅宗典籍最多的禅宗类丛书。《禅宗全书》所收内容分藏内禅籍和藏外禅籍两类,所谓“藏内”,即系指收在各版大藏经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写成的佛教典籍中去琢磨“禅”,是件极难的事。首先就难在古今之隔膜,对古汉语的理解是一大难关。但具体说到禅宗,又不完全是古今语言习惯不同的困难。例如禅宗中有名的公案之一是则对话: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细读起来,当今的中国人几乎对其中无一字不识,但又几乎没几个人能说自己读懂了。这才是真难,比文字语言关更难的一关。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佛教学者蓝吉富教授主编的《禅宗全书》是中文禅宗文献的汇集。分为史传、宗义、语录、清规、杂集等五部,共收集六世纪迄二十世纪禅宗典籍五百七十余部。凡一百册,外加总目索引一册。其中,以语录部最多,史传部居次,是迄今为止,中外各国收录汉文禅宗典籍最多的禅宗类丛书。《禅宗全书》所收内容分藏内禅籍和藏外禅籍两类,所谓“藏内”,即系指收在各版大藏经中的禅宗文献;至于“藏外”则是指以外的坊间本。此处的“藏内”本主要取自《 续藏》、《嘉兴藏》与《大正藏》,少数取自《普慧藏》、《频伽藏》、《金藏》以及《龙藏》。 中国大陆出…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禅学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就禅宗知识进行通俗性介绍的读物。既然是常识介绍,所以此类读物大多谈不上什么深度和创见,不过是把禅宗的历史资料进行新译、改编、节选、综合,并在此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加以复述而已。这类读物大多内容重复、理解肤浅、漏洞百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无甚特别的价值,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论述;但是它们又数量庞大、影响广泛,又有必要指出此类情况的存在。这里,我们仅以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在这类读物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张中行所著…  相似文献   

12.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13.
古谚与道德     
谚语是广泛流传的通俗语,所谓“谚,俗语也”(《礼记·大学》释文),“谚,传言也”(《说文解字》),“谚,直语也”(《文心雕龙·书记》)。因其简练通俗,又富有哲理意味,所以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语中,而且在文人学者的著述中也多有称引。一些经他们锤炼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警句,在广泛留传中,也逐渐演变成谚语。所谓“诗句成谚”,“警句成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道德谚语是古谚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讽劝”谚,还是“训诫”谚以及其他反映道德现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指出了在宗教对话中使用的语言存在“对话语言层次化”问题(“第一水准语言”应与“第二水准语言”相区别),展示了一种关于宗教对话语言研究的全新途径。在迄今的研究中,宗教对话语言方面的相关分析尚显薄弱,本文的结论对此是一种补充。此外,本文针对当前宗教对话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具有方向性的策略,即:在宗教对话中,作为宗教信仰者要努力建构一种能够内在于自身信仰框架之中并进而超越其外的对话观。  相似文献   

15.
谢磊 《佛教文化》1997,(2):31-32
新近购得几本有关禅宗的书。一本是《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潘桂明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版;一本名《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另一本名叫《参心礼佛──中国禅宗纪实》,作者洪丕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4月版;还有一本《历代禅语小品》,许苏民编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1995年7月二次印。以上四本书,有的是对禅宗思想研究颇有深度的专著,有的是很有趣味的普及读物,也有的是方便制览参考,带工具书性质的语录资料,都是能在读者群中造成一定影响的书。可是,这四…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禅宗方面。本文依据《晦庵先生文集》和《朱子语类》等朱熹著作中所涉及的灯录、语录等禅宗典籍,分别从灯录、语录两大类加以考察,其中语录部分,又分为引及、考见两类,初步确定了朱熹所读禅宗典籍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田青 《佛教文化》2016,(2):107-111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发展上,能看到禅宗的大量影响。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以单声音乐为主的中国音乐讲究“韵”、讲究“韵味”、讲究“羚羊挂角”,空灵淡雅的风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都是从西域传来的燕乐,在唐代就像今天的流行歌一样曾风靡了社会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欧洲的近代化历程首先开始于语言的世俗化运动,"言说自由"构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殊事件。"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曾被"排除"在语言之外的个体在新语言赋予的交谈功能的帮助下正式走入道德世界。"新口语"在引导人们直接交谈的同时还将身体从封闭性中带出,身体重获自由权。除语言使用外,新的语言生产在艺术与外部世界中的广泛实施充分诠释着人高于万物的特殊尊严,自由和尊严的主体权利由此获得了有效认证。  相似文献   

19.
禅慧 《法音》2000,(1):34-35
佛教传入福建约在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福州绍因寺创建于公元282年,是福建最早的寺院。唐宋时期福建佛教很盛,闽南则有“泉南佛国”之称。福建不仅寺院遍布各地,僧人众多,而且高僧辈出。禅宗在福建的佛教史中尤占重要的地位,可谓一枝独秀。其它各宗虽都曾在福建传播,但势力远不及禅宗。而净土宗与其它宗派相融合,其信仰在福建民众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净土宗是唐代最流行的宗派之一,在福建也很流行。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垂拱二年(686),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唐代…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禅宗僧侣所使用的语言,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在当时各个社会阶层所用语言中最具特色.本文在总结近年来禅宗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禅宗语言重新作了分类和界定,希望有助于澄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对于禅宗语言的模糊认识和错乱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