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学海》2019,(4)
在"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对于行动、结构以及行动和结构之间关系所做的新解释都是建立在"实践意识"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实践意识"是结构化理论中至关紧要的一个概念。吉登斯以"实践意识"作为关键概念建立起来的"结构化理论"在消解行动与结构之间二元对立方面确有一些独特之处,为我们理解个人—社会或行动—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新见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令人生疑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0,(12):37-37
<正>·智利矿工受困69天因信获救困在矿井长达两个月的33名智利矿工,终于获救了。他们一个一个重见天日,脸上洋溢着重生与自由的喜悦。矿工们见证自己被困69天里对神的信靠,凭着神的保守得着平安与健康。第一位面对媒体的矿工说:  相似文献   

3.
交互主体性的承认进路是当代解释黑格尔法哲学的流行路径,本文从对此进路的反思出发,讨论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学概念基础。本文主张,黑格尔法哲学中最关键的逻辑概念是个体性;个体不只是个人,只要具备个体性特征的实体都可以被视为个体。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的"伦理实体"构想。  相似文献   

4.
潘海洁 《天风》2008,(14):4-6
5&#183;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全国上下都在不断地关注灾后的救援、安置等事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与以往救援行动有一点不同之处,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帮助受灾者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受灾者心灵家园的重建。全国各地招募心理专家组织并培训了许多志愿者,深入灾区进行危机辅导。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心理援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60年代,亨利希重提自身意识问题,他通过批判传统反思理论而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亨利希的工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反映出了"自身意识"理论本身所包含的困难。本文试图以亨利希和另一位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关于自身意识问题的争论为线索,来展示自身意识理论在当代哲学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它本身所包含的困难,而我们之所以以亨利希和图根德哈特以及相关哲学家的争论为线索,是因为,我们认为,这场争论集中体现了在自身意识和主体性问题上存在着的方法论的对立立场,因而,详细地剖析这场争论,有利于自身意识理论乃至现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性概念的丰富蕴含 我们认为,把主体性说成“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不妥的。我们也不同意把主体性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实践的特性”。主体概念具有更多的规定性,蕴含十分丰富。 主体性就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区别于客体的那种本质特性。所谓主体地位,就是对象性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的地位,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把对象性活动施加于客体,使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发生改变的主导作用。可以给主体性概念作一简要定义:主体性是主体凭借和发挥其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按照为我目的,为我倾向去把握客体这样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行动责任既不能归咎于人类设计者或使用者,也不能归咎于人工智能自身.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设计者或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行动不具有引导性控制;二是人工智能系统自身不具有设定目的 的能力.责任鸿沟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性问题,因此目前基于主体性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都面临着困境.责任鸿沟问题实际上产生于因果归因的过程中.这一归因困难不仅存在于责任鸿沟问题中,而且存在于关于人类主体行动的操纵问题中.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问题也是一类特殊的操纵问题,导致责任鸿沟问题与操纵问题的原因是,具有平等主导性的操纵者与被操纵者的行动机制所造成的平行叙事.通过对行动机制的抽象层次的分析,可以尝试对责任鸿沟问题及操纵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任建东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其超越性。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实践。这一理性实践既可以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履行,又可以是在原有道德规范之外的新的道德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其"为我性"的超越。道德主体是道德实践的发出者,主体之利害荣辱是主体行动的静态意念趋向,它决定着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何种目的,这就是主体行动的"为我性"。道德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克服其为了自身而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实现人类对其"为我性"的超越,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道德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旧道德规范为主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道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这一受压抑、被限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实现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确立新道德规范。道德主体性原则内在的隐含着的这两个方面,是道德主体性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效应。首先,从道德主体性的个体效应看,它具有完善自我的功能。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实践体验,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实现了这一转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相似文献   

9.
《天风》2005,(2):56-56
全球各地基督教会机构全力投入南亚救援工作综合外电报道:南亚海啸发生后,各国教会及基督教机构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印度多间教会实时筹集220万美元,以救助受海啸影响的灾民。浸信会世界救援部(Baptist World Aid)、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的资源分享与教会见证委员会也透过斯里兰卡、印尼、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的教会联合组织,分别拨出专款赈济受影响的灾民。目前多国的基督教救援机构亦已到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展开救援工作。普世教会协会总干事科比亚博士表示,这次灾难提醒我们要留意温室效应引致气候剧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叶飞 《道德与文明》2011,(1):95-102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强调了受教育者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服从和顺从,但同时也包含着主体性的道德意蕴。尤其是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是比较突出的。先秦儒家倡导道德的自主修养,强调道德行为选择的自为自主,主张使自我成为道德意志的主宰者,赋予道德主体在道德低线与道德高线之间选择的权利。这些都可以视作是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中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蕴。虽然它与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精神存在差异,但是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依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挖掘。  相似文献   

11.
王金柱 《哲学研究》2022,(3):105-114+126
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不断结构化现实生活。随着技术生活的全面展开,风险社会却逐日临近,隐私风险渐成其重要论题。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建构,日益形成对隐私的持续而全面的透视与控制,可能招致“透明社会”的产生,继而引发主体性危机。然而,随着隐私危机的不断蔓延及技术批判向度的缺失,一种无助文化正在滋生,进而引发生存危机。面向困境,反思无助文化,审视生存危机,需要在思想和行动层面积极准备,正视危机以化解风险。为此,不仅需要恢复批判向度,唤醒主体性,更要有保护隐私的社会主张和行动,努力开拓技术发展的民主化方案,通过制度力量对抗异化,进而使人在技术与隐私之间的张力及其微妙的平衡中实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他心问题及其衍生的读心模型是当前心智哲学家、心理学家与认知科学家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认识论上,对他心问题的考察一直沿袭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路径,并在认知科学时代实现了与脑科学知识的系统整合。然而,这种进路相对忽视了欧陆哲学对于交互主体性的反思。欧陆现象学家对交互主体性的反思为解决他心问题中的困难提供了丰富的现象学遗产。扎哈维和加拉格尔概括地重构了他心问题的“现象学主张”,认为对他心的“体验式理解”是一种前反思的直接社会知觉,它无须借助反思性的理论推理与心智模拟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现代性后果的反思,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不可忽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契合,即对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资本的双向追问。笔者以为,现代性后果不仅指向主体性哲学,更涉及到主体性资本。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性思辨逻辑的核心程式,而主体性资本则是现代性社会生存本体论的重要根基。透视资本社会的历史流转过程,我们只有从货币化生活世界的资本逻辑中才能找到理解现代性后果的深刻答案。一、主体性资本的概念诠释资本在原本意义上无主体、主体性可言。从技术层面上说,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亦称“可变的物质实体”。在新古典资本与生产理论中,克拉克较早…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探讨了我国矿工群体不安全心理的状况和表现,编订与矿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不安全心理测量工具.方法:从矿工不安全心理主题入手,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并对2033名矿工进行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矿工不安全心理包括安全无奈感、逆反心理、麻痹心理、临时心理四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矿工不安全心理问卷可以作为研究我国矿工不安全心理的一个有效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5.
刘薇  沈晓玲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8):1759-1769
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依赖于团队创新以建立独特竞争优势。通过对已有团队反思与创新关系研究的梳理, 发现了二者间关系的黑箱, 理论认为回顾过去能够带来新思想和新变化, 然而针对其如何实现的过程机制的实证研究却十分匮乏。基于此, 在传统的行动后反思的思想基础上, 本研究提出团队行动中反思在概念内涵和实证测量上的区别, 检验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在不同创新阶段的差异性作用, 动态性分析创意形成和创意实施的行为结果, 通过整合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和情绪的社会功能视角, 提出认知层面的信息处理和情感层面的团队情绪这两种机制的耦合方式, 构建团队反思影响创新的整体模型, 并深入探讨影响作用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 以及对各阶段关系上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 为反思与创新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汉代意识形态化而成为一种官方指导思想 ,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汉儒以文化守成自任的意识 形态阶层职能的自觉意识,儒学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功能是在反思与辩护两个层面进行运作的 ,以及它阐明现状的意义和提示行动方向的社会历史功能等。对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功能的分 析与批判,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儒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周计武 《学海》2004,(6):19-24
黑格尔的现代性、时间意识与精神辩证法是密切相连的。具体包含以下几点(1)现代性只有在线性的、不可逆的历史性时间意识中,才是可能的;(2)人的精神具有历史性,是在历史中自我中介、自我扬弃、自我提升的过程;(3)现代性属于精神的“自知”或“反思”阶段,表现出过渡、危机和意识分裂的特征。它具有三个原则,即理性主义、内在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反思性。自由精神的实现是现代性的终极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与现实的“和解”是精神辩证法的必然。在后黑格尔时代,黑格尔思想是否定和批判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虽然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说来,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展开,无疑是我们哲学上的一大收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考虑哲学原理教材体系改革的时候,我们自然不应忽视这一方面的现实,而应以科学的、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充分的总结和反映。因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和逻辑进程中准确、完整、深刻地把握住主体性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真正重点。由于确曾出现过盲目夸大或片面渲染“主体性”概念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简单地怀疑、否定或贬低“主体性原则”的倾向,我们这样提出问题也就更有必要了。片面夸大或简单怀疑,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仅举下列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福建省外国哲学史研究会1988年年会于3月5日至10在厦门召开,会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主体性问题: 一回顾和论述了哲学反思主体性的认识史。多数人认为,哲学对主体的反思开始于近代哲学。夏基松以科学发现为着眼点,论述了近现代哲学对主体能动性的认识。他认为,近现代主体能动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20.
源于理论和现实对于现代主体性原则确证的强烈诉求,黑格尔不但对此作出了引领性地回应,而且精准地把脉了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主体性原则的实证理性本质。一方面,他将无限反思的绝对精神确证为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从而通过反思理性而实现了艺术、宗教及哲学的范式同一。另一方面,他又基于这一原则的交互主体性内涵而将其置根于公共生活共同体(伦理实体),进而借助和解理性而勘定了家庭、市民社会及国家的实践视界。尽管在这一确证过程中,囿于理性意志的本体论预设及其理念论构造,而造成形而上学主体性的意识理性范式本身的实证化倒退,并一再陷入"实体与实证"、"主体与本体"、"哲学与现实"等重重悖论,但是,这些悖论又无不成为滋生其后各派的思想资源,以及新的哲学把握新的时代的动力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