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美学的出场,既与审美对于环境的关注之应用相关,又同当代艺术拓展自身而走向环境有关。正如我们的艺术概念已经被拓展一样,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因而也得到了拓展,从“被拓展的环境感”到“环境经验”都由此凸显了出来。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鉴赏环境”的观念也拓展了环境的意义,关于自然的关学亦必须被考虑在其中。此外,环境美学与自然关学、环境关学与应用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艺术与环境这四大关系,已构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环境美学更广阔的未来正在逐步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环境价值”在人类生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生发语境和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角度观照自然和环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是从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和环境思想当中却缺失了这一维度.当代的"自然关学"与"环境美学"的出现,就是要超出以艺术为研究中心的"分析美学"传统,而去寻求审美观念曾经退场的新的生长空间.如从这两种关学对哲学的贡献来看,则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对"康德美学原则"的当代辩驳;2.对"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推动;3.对于"自然-文化"之辩的哲学反思;4.对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阐发.  相似文献   

3.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的伦理学"是一种反思—描述的伦理学。胡塞尔、哈特曼、耿宁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现象学伦理学的三种可能性,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现象学反思中进行的对道德意识的有意无意的本质直观。这样一种现象学的伦理学与其说是一种价值伦理学,不如说是一种道德心理学或道德意识现象学。现象学的反思—描述伦理学与近代以来的规范伦理学的区别,非常类似于数学—逻辑学中的直觉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差异。与后面两种数学理论一样,前面两种伦理学说也不能被理解为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只是对它们之间的奠基关系的不同理解,会导向在伦理学思考中的两种不同立场:反思—描述伦理学的和规范伦理学的。这两种伦理学需要彼此互补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人类道德系统。  相似文献   

5.
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近来西方哲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这种讨论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中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本文拟通过对<论语·八佾>中的"礼后乎"及其解释的集中解读,来阐释儒家思想中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根据本文的解读,在儒家思想中,诗教先于礼教,因此可以说美学处于伦理学的根源部位上.传统儒家的这种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的审美化"的构想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美与时代》下半月刊发行一年多来,在学术界和艺术教育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各界朋友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我们特向关注她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刊物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使她无愧于中国当前唯一的综合性审美文化期刊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杂志社和各位作者朋友共同努力:提高论文的学术品位。选题要新颖,内容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角度、新材料。对于着重研究美学、美育理论性的论文将优先发表;提倡从审美角度探讨美术、音乐和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问题;创作体会、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曾经指出:“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美学》第1卷,第78页)高尔基更加明确地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都表明,美学或具体地说美感教育负有崇高的道德责任,它与伦理学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9.
职业会塑造人的品格,反思会改变人的行为,尤其是人的道德行为。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研究伦理学、道德哲学是否让人在道德上变得更加善好。这一问题既关乎知行合一问题、也关乎职业伦理问题。近十年来的心理学、实验哲学的经验调查研究表明反思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按照韦伯的立场,学者应该以学术为内在天职,不应该以道德规范要求学者,从而降低学术研究的真理性。价值中立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但问题在于,伦理知识不同于一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特征,要求反思/知识和行动的内在关联。理解反思与道德行为之间关系的两个面向(经验与规范),有助于理解伦理学本身的性质,从而对反思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给出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美既不是客观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的主观快感,它必然涉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它是人作为人在与现实打交道过程中自由精神的显现。我们不能离开人去谈论美,也不能离开自然去谈论美,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审美实践来辩证地理解美。因此从美的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美和美感是共同产生的,是确定无疑的。美和美感的先后问题应该从审美当下和非审美当下的区分来理解美和美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论述了当代分析美学或英美美学如何忽略了审美经验这个问题,简要地审视了这种局面的历史背景。文中还论证了分析美学对于艺术主题的先入之见是造成这种忽略的主要原因。作者最后的结论认为,如果对审美经验本身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解,美学的大多数的根本问题,包括当代分析美学所关注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说明、理解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说明、理解、反思,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涉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哲学基本特征的判定,对科学一体化的多层面研究,以及实现哲学对现代科学大跨度综合的可能性与现实途径的探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在考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作者有关说明、理解、反思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以期对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一、关于自然科学及其说明的“发生学”与“遗传学”考察要了解自然科学的“说明”,它的初始内涵与演变,必须从“发生学”和“遗传学”的角度,对自然科学的生成发展进行考察。古…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设计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引发了关于设计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层面的探讨,但设计的审美维度未曾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传统美学中,在观察者模式基础上的艺术体验代表了美学体验的范式,即美学是与艺术相关的,而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是缺失的;另一方面,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似乎在于设计更多具有功能性,这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显现。对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挖掘凸显了日常审美的意义: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和熟悉之物的价值;二是扩展了美学的类型与理解,即审美要在对象与行动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三是对与人的生活相疏离的传统美学范式进行了批判。日常审美开启了审美体验的新方向,以身体为视角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揭示审美认知、身体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促进对设计、美学等相关问题的原初性理解。  相似文献   

15.
审美范畴研究是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内容,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如何理解审美范畴、如何把中国的审美范畴引入美学原理等值得探讨的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00,(4):18-22,25
本文针对现行伦理学把伦理学理解为关于道德的学问的片面性和忽视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缺陷 ,正面阐述作者对伦理学的性质以及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 ,也是价值哲学 ,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的意义在于 ,它能促进个人反思和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 ,从理论上为社会确立终极价值目标和构建价值体系 ,为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理论观念、一般原则和活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反思、批判、构建有机统一的思辨方法。作者主张把运用理论伦理学的观念和原则解决当代人类生活和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划分为领域伦理学研究、职业伦理学研究、人群伦理学研究 ,认为它们构成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各种矛盾景观。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一般性理解,对后现代美学问题的批判性建构的考察,首先需区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其次通过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与科学主义理论危机的分析,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现代性的审美救赎意向、差异性方法论原则等大量后现代美学相关问题的理论审视,来关注艺术现实和审美实践;最后再通过否定性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拓展美学问题的形上之思的可能性,完成审美的批判与批判的审美的双重建构,也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的建构提供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学术领域内 ,现代性问题已成为人文学科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梳理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并进而探讨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前景。一、美学与现代性研究关注的基本内容与问题是什么国内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两大特点。一是探讨和阐释美学现代性所呈现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二是梳理与反思中国美学现代性的发展及问题。1 美学现代性的内涵及特征的探讨  ( 1 )一种观点认为 ,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 ,美学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对这一思潮与现代美学的知识形态的关系作出清理 ,乃是审美现代性反思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路德伦理学中被遗漏的自然法与信的关系。首先分析路德如何看待自然法和信仰。其中包括学界路德研究者的讨论,并从浩瀚材料中选出代表性事例。本文结论是路德并没有像他经常被诠释的那样以二元的方式来看问题,这导致对路德神学的许多方面要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