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设计与艺术分离之初,设计的实用性便成为设计产品必不可少的特性。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审美特性是其一大特质;对于设计产品而言,审美的特质开始退居设计产品实用功能这一特性之后。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过程当中,设计中实用性和审美性地结合将更加紧密,并且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大卫·斯瓦格尔梳理了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自柏拉图以来意识形态与艺术观念之间的对抗关系,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困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之间的协调作用,最后面对西方当代资本主义"产消合一"意识形态的缺憾,大卫·斯瓦格尔强调审美教育要为艺术的观念而辩,以批判、弥补西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缺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卫·斯瓦格尔在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所做的研究及其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代"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中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载体和教化天下的贯道之器的传统有差异,更与中国当代艺术对意识形态的自觉弘扬有着巨大不同。但是,大卫·斯瓦格尔的研究对如何有效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习总书记关于深化审美教育的重要通信指示有着一定的反思借鉴意义,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和艺术观念的调和中介,艺术应该提供时代新声。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在高校中实施艺术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的审美水平和精神素质。本文通过剖析社会现象和一些艺术作品,目的是让健康的艺术进入校园,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审美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神经美学关于审美判断活动和美感的脑区定位、时间进程及特性的研究结果。其次分析了审美判断活动和美感在概念、脑机制及特性上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提出,未来应关注审美判断活动的共性和特异性、美感奖赏性与生理需要或社会需要的关系、无意识美感的发生机制及对现有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想象是“艺术审美的翅膀”,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出戏、一部电影……我们被想象的翅膀带人作品的意境中去,那是一个个深邃的艺术空间,扑朔迷离,绚丽多姿。想象在其间邀游,领略无限风光,唤起种种审美的愉悦情感。不仅如此,想象还能引发我们的思索。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使我们感悟到作品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7.
认真研究当今的艺术教育状况,不难发现,当代艺术教育已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令艺术教育变得更加现实,因而很难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人才.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8.
现代艺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形态的审美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艺术的功能已经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需要更新对它的界定和分析.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当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时,艺术却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种宗教的功能,这就是现代艺术的救赎功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艺术的救赎功能上.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艺术担负了一种非神圣化与世俗的救赎的使命,承载了一个沉重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在情感表达、灵魂净化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价值。艺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隐秘的东西挖掘出来,通过审美实现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解放。与其他学科不同,艺术教育是通过各种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完善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加强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有利于其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释放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如今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美术场馆担负着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储存、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提升民众的审美意识的职责,并起到推动国家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项目模式的深入探究,展现其在启迪人心、提升个人素养以及教化民众方面的发展空间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油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一幅油画作品来说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油画艺术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在描绘油画作品的过程中色彩的运用方式能够对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油画色彩的运用是油画作品的灵魂,通过色彩的运用能够传达出作者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和作品所要传达的具体内容。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对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掌握一定要熟练,这样才能绘制出好的油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3.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西方叙事学理论偏重文本内在构成研究和国内叙事批评过份强调文本社会政治、伦理和文化意义解读的倾向提出问题 ,分析讨论了叙事文本意义存在与审美存在的关系、审美对意义的超越等 ,强调了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6.
孙宝惠 《美与时代》2014,(11):118-118
雕塑符号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叠加所产生的不明确性、暧昧性、多义性等多种特性,容易造成人们对雕塑的不理解。笔者试图探索雕塑创作的符号化过程,希望能够客观一点的理解上述的“劣势”,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符号化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以传达正面的社会观念,使这种符号意义过程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雕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所用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无好坏之分,如何避免暧昧性产生的缺点,达到作者与受众两者更深一层交流的积极作用,将它转换成更有利于表达作者本身观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关键决定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这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显得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美育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文章探讨了美育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澄清了美育教育不仅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而且还包括在理工科教学中实施科学美、现实美的审美教育;提出审美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装饰性是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它使美术作品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装饰性语言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主要为线条组织的装饰性、图案运用的装饰性、意象造型的装饰性、色彩构成的装饰性。它不仅在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作用突出,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林平 《美与时代》2005,(10):11-12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视觉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怎样去欣赏艺术作品才不失为正确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人们还普遍习惯于从艺术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角度去谈鉴赏问题,这同我国历来强调作品内容的传统不无关系,而从艺术鉴赏的制约因素这一角度谈论鉴赏能力的提高,则较少涉及.由于艺术鉴赏的制约因素较多,因此鉴赏者只有克服了这些制约因素以后,鉴赏能力才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