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诠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深入,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也逐渐为学界关注。全面而客观地认识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于理解批判理论的源头所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基于马克思的思想对其作一次重新思考和评价,即立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从霍克海默自身的哲学语境出发,辩证地分析和评价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彰显其批判性,充分肯定其积极的理论意义。同时,文章对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也给予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3.
谢永康 《学海》2002,(3):115-119
寻求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合理的理论方式必须立足于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 :实践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范畴 ;理论思维只是实践的一种方式 ,并不能获得一个外在于实践的“阿基米德点”。因而 ,实践哲学的理论活动便只能是对生活世界内某些成为“问题”的有限方面进行批判。实践哲学的理论方式蕴涵着一种新的真理观 ,即批判的真理。这种真理源于生活世界存在的事实性 ,并作为理论哲学真理符合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5.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  相似文献   

6.
分析哲学是有其人文和社会的兴趣与关怀的。本文试图从批判理论的视角.运用哲学与生活世界相关联的解释学方法,分别解读了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的逻辑分析哲学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社会批判兴趣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语言分析哲学和后期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与维特根斯坦所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指出分析哲学由于没有建立在对现代性的科学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足够反思基础上,所以它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兴趣最终仍然导致了一种非批判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康德之后,德国唯心论致力于将理性自身论证为世界的实体和本原,并将世界的展开论证为理性自身运动的后果,也即致力于构造出一种理性的内在性总体科学。但是这一方案却内在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和理性终归是存在而非不存在,这一事实的动力何在?"为什么毕竟有某物存在,为什么无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指向一种后唯心论视野下人们对于存在与自由的更高理解,也让谢林在与近代哲学传统和黑格尔的争辩中超越德国唯心论的理性内在性方案,提出了"逻辑性—否定哲学"和"历史性—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开辟了德国唯心论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黄翔 《哲学分析》2023,(1):134-147+199
激进生成认知(REC)认为心灵和认知的基础性状态和功能无需操纵表征内容,并坚持这种“基础心灵”的存在对认知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来说是革命性的。REC的革命性特征受到一系列质疑。一些学者认为REC难以替代表征主义因而其革命无法成功;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拥有内在主义特征因而难以具有革命性;还有学者认为它不符合革命性科学理论的标准。在分析这些质疑之后,可以提出一种以批判性能力为出发点来理解REC的革命性的新方式,并探讨该革命性会带来的更强的概念整合能力、更为宽广而融贯的自然主义和丰富的哲学后果。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无论是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究竟是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论,抑或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论争,都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理解都与马克思哲学在面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这样一个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理论难题时的理论态度相关。本文回溯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偶然性概念的厘清与改造,指出马克思哲学与一种非决定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并指明这一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写下《克罗茨纳赫笔记》的过程中,通过对法国革命史的阅读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德国法哲学的新的逻辑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政治现代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开始逐渐走向对社会历史本质的探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观察者"的诗人波德莱尔,则是在巴黎革命的余烬中构建起一个关于现代生活的精神世界,并提出了一个文化批判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两者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革命与诗情之间作出抉择,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而言依然是绕不开的经典话题。  相似文献   

12.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语言分析和批判哲学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于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机制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文·古尔德纳在这个课题上的主要探索成果,并基于理性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占据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中 ,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奎因堪称一位关键性人物 ,其重要性可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媲美。他以质疑和批判性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等论著 ,毅然在分析哲学阵营内部“揭竿而起”,批判了逻辑经验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metaphysics)问题,即世界的本原和存在应不应该属于哲学思考的内容和范围,超验或思辨能不能成为哲学认识的一种方式和角度,以及形而上学和哲学、科学、整个人类认识的关系,是决定着哲学的存在价值、理论形态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以世界的二重化为背景,考察现代“拒斥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思潮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产生形而上学的根源,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的研究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 当代对艺术进行理论化的努力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不仅存在着人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可以看到的那种诸多理论相互角逐的情景,而且在理论究竟应该如何构建方面存在着两个极不相同的观念。宽泛地说,现代以来关于艺术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理论努力寻求揭示艺术确定的本质。它们所关心的可以说就是艺术这个概念本身。尽管艺术哲学涉及得比这更多,我仍愿意将这类理论称作“哲学的”理论,因为它们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这两位古代哲学家都试图通过对事物的精确定义而理解它们。与这些哲学的理论正相反,相当晚近产生的第二类思潮可以被不太严格地称作是社会学的,因为它们主要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关心的。取哲学美学而代之的社会学研究可以在不同的标签下集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结构主义、批判理论、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艺术批评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术语。而要精确了解这些标签的含义总难免使人误入歧途,因为用以阐释它们的各种观念之间本来就有大量重叠。而所有这些观念的根源又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这些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一个社会结构来理解,而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确立了这样一批术语,依靠它们才可以实现这种目标。如果社  相似文献   

17.
罗蒂 《哲学动态》2004,(11):6-6
杨国荣教授的论文<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若干思考>把我带回到了我今天开始回应的地方.在这篇论文中,他坚持了将"评价"(evaluation)与"认知"(cognition)相结合的一种需要.我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十分怀疑,和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与约翰·杜威对它的怀疑出于同一理由.所以,确实会对我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我想将"评价"与"认知"融合起来.但这并不是我想去使用的术语.相对于去说--"你必须拒绝评价与认知,似乎它们是两个分开的东西那样:一个同价值相伴随,而另一个则同实在相接触"--这是西方通常的方式来思考这一问题;我更愿意这样说,存在着两种"知道如何"(know how):其一是评价一种情况,并思考该做什么,以解决由该情况所产生的问题;其二是同其他的人们讨论该做什么,同其他的人们就如何从事合作以努力解决那些问题达成信念上与态度上的共识,并共享你对该情况的评价,然后使得人们变得合作.我并不清楚杨国荣教授是否真的不同意我.我只是会将问题措辞为两种"知道如何":知道如何对待人类以同他们合作,以及知道如何对待非人类事务.这两种"知道如何"实际上是一个紧接着另一个,所以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即如何去将这两种"知道如何"结合在一起.我并不对"真理"、"知识"这些概念抱有怀疑,并不是试图把"真理"、"知识"去除掉,而是仅仅试图去除掉关于真理的符合理论,以及这种关于"实在"的概念,即将"实在"当作为可以精确地或过度精确地被表征的东西.我只是怀疑这是否也是杨国荣教授试图捍卫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舞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常因肢体表现抽象化与审美预期不稳定,易让观者产生非艺术的误判。结合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的的艺术哲学概念,将现代舞的艺术性归纳为以下维度:即"物因素"——肢体、"大地"——肢体的艺术性表达、"世界"——作品创造的精神空间、"作品与人"——创作自由与审美自由。现代舞的艺术性体现在"物因素""大地""世界""作品与人"因素的有机结合,此种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以现代舞"应然性"为标杆,对比其"实然性",从而得到现代舞"艺术性"要素,对现代舞创作与审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帝论无疑在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神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谢扶雅的上帝论思想,在经历了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变之后,形成了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看法。而其尤为独到的地方在于对上帝的这两种状态(一体两态)的解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角度分别探究他的一体两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最终表明,从中国哲学而来的中和思想、天人思想对于上帝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一心灵哲学是当代国外哲学研讨的一个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而人的心灵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则在心灵哲学研究中、在当代国外哲学人类学研究中占据突出位置。本文拟对当前国外有关这一课题研究的一些较为流行的理论和观点作一简介,并试图对各自的价值及困难做一分析。由弗莱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