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创造了自然的人性,席勒将这时代的灵魂带往世界,赋予自然以生命。自然的人性在其作用中成为人性的自然,其法度是美和崇高。在审美尺度下的世界呈现为理想,美的人格是理想世界的公民。艺术作为知的形态与哲学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时代的真善美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16-17世纪的西班牙,正处在从中世纪传统迈向文艺复兴的转折期。西班牙的绘画传统推崇精神性、崇高风格和力量感,更多接受了来自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艺术影响。而埃尔·格列柯的艺术正恰逢其时,他的艺术成就是自身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追求与西班牙这块土地的绘画传统与民族精神互相激发、匹配,乃至互相成就的结果。16世纪的西班牙绘画成为了格列柯的时代,他的艺术也成为了西班牙绘画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张国英 《美与时代》2013,(12):94-94
何香凝是民国时期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时期画坛上的大师级女艺术家。其艺术生涯也始终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紧密联系并交相辉映,将爱国热情附注在画笔上,用自己的绘画艺术点染民族的觉醒意识,成为走在时代潮流前头的艺术先行者。她服务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画作,总是充满着革命激情与浩然正气,从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和崇高气节。何香凝半个多世纪在美术创作道路上与时俱进,其绘画作品反映了近现代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民族化气息,及她本人多姿多彩的战斗历程,堪称为"史画"。  相似文献   

4.
杜尚是20世纪一位充满争议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争议不仅表现在其创作方法,更表现在其艺术精神上,学者普遍将杜尚的艺术精神与禅宗相提并论。文章通过时间、空间、历史、宗教四个维度阐释杜尚艺术精神与禅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的美学中,崇高是与鉴赏相并立的重要概念,但由于审美分析中的独特性和涵义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得到明确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崇高和道德感三者的对照厘清崇高概念的逻辑层次和功能地位,揭示崇高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对象到展示主体内在超感性基底的反转,数学与力学维度交错、激动与静观并存的特性。本文通过比照康德对鉴赏判断四个契机的说明剖析了崇高判断四个契机的内涵;从崇高概念特殊的构架入手,对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之区分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崇高与道德感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展示了崇高概念中与断裂和反转并存的内在统一性,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结构使得崇高成为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马列维奇的画作,是20世纪初俄国前卫艺术勃兴时期的产物。他开创的"至上主义"画派,成为先锋艺术的号角,领跑那个时代。其画作颠覆和粉碎了既往和传统的一切条条框框,以惊世骇俗的大无畏精神,为艺术开辟出一个崭新维度。马列维奇无愧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对当今艺术设计所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和载体,而且进一步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3D打印技术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其影响将不小于印刷术在艺术设计界的普及和引起的轰动效果。在21世纪,3D打印机将更加密切的靠近艺术设计进而改变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模式,最终,在艺术设计领域掀起革命式的革新狂潮,立体复制时代到来。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人类运用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以音乐艺术为例,听众更加喜欢以立体的、四维空间的视听交互方式去欣赏音乐。当代的小提琴演奏艺术主要沿袭传统的演奏形式,创新较少。为了使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可以将小提琴艺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和文明相结合,尝试一种全新的艺术展演形式——小提琴演奏艺术与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电子音乐)结合,形成全新的视听交互结合的小提琴演奏艺术。  相似文献   

9.
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朗吉弩斯、博克、康德、黑格尔以至于后现代美学理论家利奥塔都对崇高进行过论述,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崇高时主要是围绕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以及利奥塔的崇高观进行研究,而对黑格尔的崇高观的研究却很欠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而崇高是在艺术发展类型中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中提出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与象征型艺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崇高理论进一步梳理和阐释。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象征型艺术中的"崇高"文本的细读,可以从崇高的来源、分类、特征、批判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黑格尔"崇高"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霄 《美与时代》2014,(9):79-79
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雕塑艺术也在不断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雕塑艺术也越来越多的与之相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数字雕刻软件与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纳入雕塑教学的计划中来将非常重要,这是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属于当代的雕塑艺术人才的必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权利意识的萌生,使女性有了更多接受艺术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书家逐渐崛起,其中尤以擅长碑派隶书的冯文凤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碑派书法在民族危亡时以雄强崇高的风格呼唤民族的振兴,碑学的崇高风格与民国女书家特有的时代心境有一种潜在的呼应关系。以冯文凤为代表的女书家揭示了民国女性如何借助书法实现权利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语源上揭示了希腊的techne[技艺]的原初含义及其与physis[自然]的共属关系,也即艺术的起源性(本源性)意义,进而分析今日控制论时代由现代科学-技术所规定的人类文化状态和人类存在处境,旨在寻求我们时代艺术和思想应有的姿态。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与民族性:21世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界和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在不同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有其不同的视界和维度 ,它关涉到对道德教育意义的体认、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等。 2 1世纪的公民道德教育应以全球性与民族性为其基本视界和维度。这既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理论的要求 ,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在改革开放后风起云涌,当代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从一个比较系统的架上绘画创作构架应具备的三个维度,即认知之维、艺术家个体审美价值之维、表现语言之维进行一个系统的考察,深化对架上绘画创作过程的全方位认识,寄望对架上绘画的创作起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沙陶陶 《美与时代》2023,(3):115-117
在数字化时代,不同媒介相互结合与互动已经成为展览空间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题,探讨数字化时代展览空间不同维度的跨媒介性。就对象的跨媒介而言,主要是根据展览主题不同艺术领域的信息形成文本方案,并跨界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就叙事的跨媒介而言,指多感官、联觉体验运用于空间生成。呈现的跨媒介方面,主要是新媒介与新技术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未来,展览空间的跨媒介创新发展将是多维融合的。  相似文献   

16.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17.
当代艺术是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传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当代艺术想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必定要与当代的社会进行联系。当消费占据这个时代,当代艺术自然要与消费进行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文章以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为例探讨当代艺术与消费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环境美学以跨学科的视野,将美学的疆界从单纯的艺术扩展到自然、城乡等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推动着对美学学科的重构与变革。对于西方环境美学家来说,环境的审美价值和生发模式是环境美学的重要主题,对以想象模式、自然环境模式、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自然鉴赏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将有助于把握环境美学的理论生发维度,理解环境美学的内在追求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第一次是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第二次是80年代的思想解放.同时,这两场革命又促进了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变革就意味着扬弃和创新.在艺术领域,这两个时期自然也就是艺术创新的活跃期.虽然都是艺术创新,但是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两个时期的争论也必然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20.
面对法西斯主义政治美学化浪潮席卷整个欧洲的严峻形势,本雅明将艺术置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从技术之维来思索和诊断现代艺术的嬗变,在存在方式、受众群体、社会功能层面上,深刻阐发了艺术从传统艺术形态过渡到现代艺术形态的革命性变革,迎向了"灵韵"消逝的机械复制时代,从而将艺术变革与政治批判相结合,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