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外形条件优秀的服装模特,因为缺乏美学修养,在舞台上的表现苍白、肤浅、没有个性。良好的美学修养可以造就模特优雅脱俗的气质,培养其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能否与现实相结合,在目前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人否认传统哲学与现实的契合性.传统哲学是在中国过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因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排斥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契合性.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由传统走向现代之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的政治与经济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代的新文化也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同志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既是历代中国人追求国富民强和美好生活的梦,更是当代中国人鲜活的梦.“中国梦”,既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梦,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自主自觉的梦,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相互参照的梦.“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的梦,也是开放、发展、创新的梦.“中国梦”,既是内在理想之梦,还应该是有行动能力的梦.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美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就像中国社会是在外力作用下开始现代化进程一样,一百多年的中国美学史也主要是在西方美学的影响下开启自己的历史进程的.在接受西方美学影响,开启中国现代美学的进程中,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宗白华等人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它在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引进.佛教雕塑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总的来说,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化、世俗化和逐渐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并且有一定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顾梦飞 《天风》2008,(15):4-5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这是全体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盛事.尤其令我们高兴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基督教与奥运会有着悠久而密切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事实上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哲学"这种称谓而已.现时代的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传统在现时代的新开展,是一门能够指导现时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学问.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由于全球性哲学问题的出现,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哲学特别关注人生问题和价值问题,似乎更贴近现时代世界哲学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葆有中国特色、适应全球化大趋势的中国哲学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音乐节拍的基本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音乐节拍理论的忽视已显而易见,而对中国民族音乐节拍理论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有些人竟不知道中国还有其自己的民族音乐节拍法.同时更多的则是用西方音乐的节拍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民族音乐.因此,加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节拍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在漫长的音乐历史演进过程中,节拍的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节拍时,也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本文拟就中国民族音乐节拍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形式做一番浅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有没有逻辑,如果有逻辑,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自从梁启超开始研究墨家论理学(逻辑学)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就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西方逻辑学的争论.例如,梁启超、虞愚等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有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当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没有西方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逻辑学.建国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自1980年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以来,开始了有组织的学术讨论和集体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成果面世,出现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从这些著作和论文看,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国逻辑史界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逻辑史是名学和辩学史、是中国形式逻辑的思想发展史、是中国古代符号学史.  相似文献   

10.
徐俊忠: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艰难开拓者 这些年来,我基本上潜伏在毛泽东研究的领域里.就我个人而言,做马克思主义研究,我更愿意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我觉得学术应该追求原创.在中国做国外问题的研究,在原创性方面会比较困难,甚至是很难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1.
因明是印度逻辑的主体,是世界三大逻辑的源流之一.自从因明和西方逻辑传人中国之后,形成了三大逻辑在中国交汇的景观,对因明的研究也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对西方逻辑的研究较多,而对因明的研究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文学是随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而从西方介绍到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就它本身说)在中国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它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几个方面都有所进展和突破,甚至达到(它在中国的)高峰.现代主义文学在30年代的鼎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3.
心与物的关系的研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以贯之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心物论是建立在感应论的基础之上,即心与物是双向建构的关系.心与物的交汇点在"情志",它是中国文学的出发点和语言策略,更是中国文学的灵魂和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海》2001,(4):38-43
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2月1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在北京孔庙会议室举行题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民族和解》的座谈会,二十多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讨论是围绕这样几个题目展开的:1.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3.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中的作用;4.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民族和解中的地位;5.加强海峡两岸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途径、方法、形式)。下面是大家发言的摘要。  相似文献   

16.
陈永涛 《天风》2018,(7):26-26
不可否认,基督教在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基督教。而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基督教,中国化是其必由之路。基督教中国化乃来承道成肉身的原则,因此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权宜之计,它的意义是使耶稣基督的道在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得以具体化.作为一个中国基督徒.  相似文献   

17.
苏丹 《美与时代》2004,(9):60-61
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社会文化,如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是长期的积累,具有相对固定的性质.中国舞蹈审美形态的传统,是在中国舞蹈数千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一脉相通的传统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制约下,中国舞蹈在表演和审美形态方面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同样是心情压抑、身心疲劳、对社会活动没有兴趣,在美国被界定为抑郁症,而在中国则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但随着西方精神病学及诊断标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众传媒的关注与宣传、西方医药市场在中国的立足与扩张,抑郁症也越来越被中国公众接受.这既是西方文化及其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在全球化的背景和趋势下对中国的扩张,亦是某些获利者 在背后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太虚大师是中国佛教的著名领袖,曾经在20世纪上半叶引领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潮流.太虚生前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在中国召开一次世界性的佛教大会,让各国僧人来到中国参会.但是当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太虚当年只是在庐山召开了"世界佛教联合会筹备会议"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国力上升的历史时刻,中国外交研究"本土化"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问题.但是,"本土化"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原因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长期以来是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动的."纯理论先行"成为一个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学术评判标准.尽管国关理论在西方已经陷入深度危机,近年来在中国国关界抢滩最为成功的是"建构主义",本文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了学理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