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指出成玄英的无心论建立在道家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其内涵是心的动静顺阴阳之自然,虚心忘心,无为无欲;“无心”不是心本体,而是心应对外物时所保持的自然无为状态,由此而复归真性。成玄英的无心论还探讨了心与道、心与理、心与境、心与认知、心与身形、治心与治天...  相似文献   

2.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的哲学是上承宋明理学而来的。理学人事观的思想基础在于“天人合一”观,就是将天道(“理”)与人道(“性”)融成一体,所谓“性即理”也。在此基础上,理学更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转换成“天理”与“人欲”关系,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这里“天理”既指天道又指人道,与之相应,“人欲”则既指人心又指人事。所谓“去欲存理”,在人事观意义上,其实就是主张人事绝对顺从天道——在心学那里,天道被融于人道而变成了“本心”,此“本心”乃是天道的主观化形式。这种人事观,无疑属于“无为”论范畴,只不过在理论形式上…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极理以尽情性之宜”的理欲观。他主张通过彻底贯彻三纲五常和法制以致情欲于“中和”之境 ,实现理与欲的统一 ,并从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和合为一的“真”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本体方面的论证。董仲舒的理欲观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又存在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缺陷。  相似文献   

5.
李素军 《管子学刊》2023,(4):96-104
早期道家学者将政治关切聚焦于圣王与百姓两极之间,期待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黄老道家在进行政治实践时,突出了“臣”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使“臣”介入圣王与百姓两者之间,并通过“名”“法”的运用,佐助“君无为而臣有为”,平衡了圣王、百姓两者之间统治与被统治,无为、无欲与自化、自朴之间的张力,又借助成熟的臣道观丰富并发展了无为与无不为的现实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君臣理论,从而使道家的无为治道理念得以落地实践。  相似文献   

6.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7.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人应该依据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为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应当据以行为的真理 ,不同的思想家则有不同的回答。道家鼻祖老子强调在道本体论上的自然无为 ,认为真理即道 ,据道的行为则是自然无为。然而 ,这恰恰与老子提出这一看法的形式———“言”是相矛盾的。因为言作为辩诘 ,作为表达 ,是人之社会化的表现 ,是一种人文、一种有为。人文有为的“言”与自然无为的“道”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 ,在“言”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的处境是两难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重要命题“不言之教”的分析 ,来论述其两难解决之可能 ,…  相似文献   

8.
罗彩 《现代哲学》2022,(3):155-160
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相似文献   

9.
理学中的理欲问题,包含了理的内涵、欲和人欲的内涵、理与欲和人欲的关系及对待理与欲和人欲的态度等四个子问题,若想弄清理欲辩的真相,就需对这四个子问题进行探讨。1“理”的内涵综观理学家们对“理”的论述,“理”的内涵主要指仁义礼智信等封建伦理纲常。这正如朱...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对改善现代管理具有深刻的智慧启迪。在无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把无为视为实现自然理想的道路、方法,把自然视为无为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境界。老子依据道德本体论形成了“无为——自然”理念,然后又将其推演、贯彻于人类社会,作为人类社会中效法道的典范的圣人来看,圣人通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方式、方法取得了民众白化、自正、自富、自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他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来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解决这个矛盾时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郭象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在境界观上,郭象提出“神人即圣人”思想来融合道家的神人和儒家的圣人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人性论上,郭象认为“仁义即性”,一方面说明仁义即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能够引发出人的仁义道德,从而把儒家的性善论和道家的素朴论融合起来;在政治思想上,郭象通过重新解释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解决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两种不同政治主张的矛盾。他认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任万物之自性。通过融合儒家思想,郭象对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作出了自己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13.
王弼继承了道家的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的方式去因顺百姓的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的"物失其真"、"物不俱存"的弊端。百姓自然状态的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的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关键。王弼认为,万物自己而然的世界是有条理的,万物在相互的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的成就。人的自然之性中包含着欲望,王弼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的欲望。而且,在王弼看来,人的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的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王弼认为,曹魏名法之治的积弊和决策思想的失误在于“舍本而攻末”,为了拨乱反正,实现大治,应该“举本统末”。所谓本就是无为,但是王弼并没有把无为与有为对立起来,而是力图把二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王弼主张,当正常的封建秩序尚未建立时,应该积极有为,当这种秩序业已建立之后,则要复归于无为。因为整个社会政治系统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和谐,只要把尊卑贵贱的名分确定,关系理顺,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们都会自满自足,各得其所,共同创造出一种均衡状态,用不着从外部来强加行政干预。为了充分论证这种谋略思想的合理性,王弼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贵无论玄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耳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苟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婴孩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婴孩在道教中的含义丰富且深刻,概略言之,有无名、无欲、无为、守一、自然等意蕴.事实上,道教关乎长生久视的修行很大程度上是以重返“婴孩”之质来考量的,如:追求婴孩“精”之充足,追求婴孩“气”之冲虚,追求婴孩“神”之自然,等等.“婴孩”之简单寡欲、率真与自然等品性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新解读     
1.论自然无为思维 老子所谓自然无为乃客观世界和主观行为的科学规律的统一,两者主体虽不同而本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并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即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德经》整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科学规律的无为意识.  相似文献   

18.
戴震坚持"理欲统一",在"欲根于性""以情絜情"等论断的基础上,从"自然"和"必然"层面深化"理寓于人欲之中"思想,批驳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戴震孟学四书之理欲观,前后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凸显戴震对程朱理学由怀疑、远离到全力批驳的心路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所谓“气功载体”应为物质性的,属有为法。如来藏又名佛性,常住不变,属无为法。二者不能并为一谈。文中其他对于神通的看法尚可供研究气功及特异功能者参考,故予发表。  相似文献   

20.
理可总称人合乎礼的诸种需要;从表现形态上看,欲是比情更为激烈的心理活动:欲具有促使人行动、情产生和“生百善”等方面的功能,人欲则具有“诱人为不善”、“害吾心”、使情变坏和损害身心健康等作用。理学中的理欲之辨也可看作是关于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待二者的态度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