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甘精胰岛素在不同时段注射对2型糖尿痛患者空腹血糖的影响.最终选择8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甘精胰岛素早餐前(A组,n=46)和夜间睡前(B组,n=43)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的变化.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治疗以后,空腹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但B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更为明显,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故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夜间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较晨间注射具有更强的降糖幅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观察小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将67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以降糖药物治疗,实验组并给予小组干预.每位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和5个月末检测糖代谢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末测查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为实验组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认为小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糖代谢情况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风险.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目的.强化降糖治疗能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死亡,但不同的个体应有不同的强化降糖措施和不同的标准.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病程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要在注重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密切,随着对胰岛素抵抗(IRS)在2型糖尿病作用的认识,脂肪细胞因子的提出,使2型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提出了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防治新策略:从以降糖治疗为主到全面综合防治.对脂肪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的认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启动.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对比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其安全性为目的.将60例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利拉鲁肽(1.2u/d)及甘精胰岛素(0.3u/kg·d)分别联合二甲双胍(1g,Bid)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减低(P<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而该组治疗后体重及收缩压下降,与胰岛素组有明显差异(P<0.05).故对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同样有效控制血糖,而利拉鲁肽能够明显降低体重及收缩压,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6.
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者更多、危害更大.口服葡萄糖2小时后血浆葡萄糖检测可避免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的漏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降糖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降糖要宽松治疗以免低血糖的发生,更强调综合治疗、合理联合应用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7.
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密切,随着对胰岛素抵抗(IRS)在2型糖尿病作用的认识,脂肪细胞因子的提出,使2型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提出了2型糖尿病并发症关防治新策略:从以降糖治疗为主到全面综合防治。对脂肪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的认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启动。  相似文献   

8.
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易导致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早期应用胰岛素是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但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或延迟胰岛素治疗.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应用过程中患者及医护人员存在的心理障碍,即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并进一步阐述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儿童糖尿病血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达到和维持正常的生长与发育,减少由低血糖或高血糖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要实现这一治疗目标其中心环节就是要保证患者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治疗必须在自我监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胰岛素/药物治疗方案和饮食管理等以及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的综合管理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抵抗(IR)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对IR的认识,经历了几十年反复的过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的提出使2型糖尿病防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提出了2型糖尿病防治新策略:从以降糖治疗为主到全面防治心血管疾病.对IR的认识和IR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系统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