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问题,阻碍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在城市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种种问题与困难,降低了老百姓对它的信任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品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无疑是提升老百姓信任度的一剂良方,社区卫生服务必将迎来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搞好基层卫生服务,实施首诊制,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措施.实施社区首诊制可以对患者进行合理地分流,减少专科医院资源的浪费.使得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尽可能在社区内通过常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问题,阻碍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在城市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种种问题与困难,降低了老百姓对它的信任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品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无疑是提升老百姓信任度的一剂良方,社区卫生服务必将迎来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已发布多个腹股沟疝治疗临床指南及临床路径,腹股沟疝治疗相对成熟规范,但传统的诊治模式日益与当前快速的社会节奏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无法适应。随着中国医改的逐渐深入,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推动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解决当前医疗困境的一种可能。笔者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探讨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开展腹股沟疝手术的规范化问题,为解决目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手术迟"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2006年~2013年医疗卫生机构的构成和发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这8年医疗机构数量呈增长趋势,基层医疗机构为主要组成部分,民营医院也发展迅猛。然而,单纯的医疗机构数目增加仍然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还需要继续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重视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引导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从多角度实施改革才有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不仅与政府的医疗投入不足有关,更与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的无序竞争有关,导致了患者的过度医疗和超前医疗的畸形消费。重新界定一批公立医院,政府的全额资金投入和政策的约束与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2):48-57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对建立新的居民就医格局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确立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互为因果关系,并据此建立起统一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并存这一医改困境的成因与后果,并以广州市为实证案例分析了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分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实施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落实基层首诊、有效实施分级诊疗的角度提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双向转诊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近年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往医疗政策的影响.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部门协调、政府监管、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职能体现并不充分.结合国外双向转诊运行中政府部门的职能,从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财政保障和监管保障等方面,阐述我国政府在双向转诊中应该承担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饱受各方诟病多时,政府不断出台的政策却收效甚微.通过分析医疗机构、管制者和患者所面临的风险与收益、行为与选择、医疗机构与管制者之间的重复博弈,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一次性博弈,提出医疗机构与管制者、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双重博弈假说.指出了"药价虚高"的根源以及解决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医院的二级核算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实践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喊了多少年,几乎成为每个医疗单位对外宣传的时尚口号和与时俱进的招牌.但现实中,医疗部门存在的问题成了社会问题的热点,"红包"、"回扣"问题屡禁不止,为病人乱检查、不合理用药、大处方现象时有发生…….每年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医疗部门都名列前茅.而每年的卫生行政工作任务中,搞改革、抓热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可为什么问题老得不到根除,群众反映的问题总集中在医疗部门?为什么在医疗中广大病患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呢?决定医学实践人文关怀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