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正元站在儒家“介乎鬼神有无之间”的立场上,吸收释道鬼神思想,持用“因材施教”教化原则,借灵魂和鬼神之说开展道德教化活动,所以他的鬼神观兼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双重色彩,并着重强调重人事以达“神我相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迷信大国     
在我们中国,迷信越来越盛行,有人称我们是迷信大国。 是否太夸张了?有人不服气,还有人发出质疑。其实,说中国是迷信大国,也是失之公允的,迷信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很多国家相信鬼神的人,其比例肯定不会低于中国,不过中国人口太多而已,相信鬼神的人数总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鬼神问题不是道学①的主要兴趣所在,从《近思录》这一权威的宋代道学读本来看,它只占很小的篇幅,且散见于“道体”、“异端”等卷。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儒家的宗教观开始受到关注,连带之下,道学的鬼神观也时被论及。就此而言,中国学术界的道学鬼神论研究,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产物。道学对鬼神的态度及其理据究竟为何,人言言殊,迄无定说。本文拟以朱熹为中心对道学鬼神观的特质作一探索。之所以从朱熹切入,是因为笔者认为朱熹的鬼神观反映了道学处理鬼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流认识。一方面朱熹广泛继承了宋代道学鬼神论的遗产,另一方面朱…  相似文献   

5.
面对富士康"十连跳"、台州三青年相约自杀等一系列意外事件,社会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是宗教,还是科学无神论?自杀获救的台州青年阿友在心理援助时接受了无神论观点,他说,如果能早点明白,说不定自杀就不会发生了。科学无神论能帮助我们摆脱虚幻臆想和鬼神的束缚,获得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里,礼,一直是治国理民的重要法宝。尽管礼衍生出吃人的礼教,因而留下了极坏的名声,但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对礼进行考察,就会看到礼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它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礼起源于祭扫。《说文》:“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而致福也。”《礼记·礼运》:“夫利之初,始清饮食,其播黍婢豚,汗尊而杯饮,贵停而土鼓,犹可以致敬于鬼神。”人们祭把天地鬼神,是希望得到天地鬼神的福估,从而使自己在与自然和其他部落竞争中获胜。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忠心与虔诚,人们便不惜耗费心…  相似文献   

9.
马立华 《中国宗教》2014,(11):70-72
扬州高旻寺是中国四大古禅宗道场之一,长江流域素来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高旻寺"冬禅夏学"、"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素来为无数海内外信众所敬仰,每年有许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信众来这里坐禅修行,海内外许多禅宗道场都是以高旻寺为模板和榜样。一说起高旻寺禅宗修行,最具特色的就是"冬季结制禅七活动"。高旻寺是临济宗法脉,至今已历传四十七世,每年越冬打"禅七"是高旻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佛事活动。此制度依佛制而立,秋尽冬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张载的鬼神观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祭祀和世俗信仰三个不同层面考察了张载对鬼神的论述,对其鬼神观的哲学化做了详细的讨论。鬼神观是张载气论的一部分;他对祖先的鬼神的理解建立在自然主义的生死聚散说的基础之上,由此否认有世俗一般所谓的鬼神。哲学性的鬼神观念成为张载鬼神思想的主导。  相似文献   

11.
孟、庄“文论”中之儒、道文学观董正春先秦的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先秦文学的开启性的成就,已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清代章学诚"文体备于战国"之说虽显有夸大.但千里大江,起于滥觞.先秦文学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谈论鬼神问题时,他对我说: “我没有看见过鬼神,但我相信鬼神是有的。我们同学在一起,都喜欢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为了比别人知道得多,就大量买这类的书籍  相似文献   

13.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是一部成书于唐代、主述祖先救度的道经。该经主张于"八解日"设净供祭祖,以令先亡超脱幽境。其救度方式融合了早期道教食祭鬼神和佛教功德说,主要以功德之力超度先亡。经中"净供"之说,借鉴了《金刚经》"无相施"的概念,提出行者需于精思静定中以清净之心设"不住相供献",方可建无量功德。此说法实为佛、道二教心性论混合的产物,对修斋道士的心性修为有较高要求。经中"仙公祭鬼"的故事,应即宋元道教"葛仙公创祭炼法"之说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孔子相信并敬畏鬼神,这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出身、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春秋时期,社会转型虽然已经开始,但是整个社会仍然弥漫着浓厚的崇敬鬼神的气息。同时,孔子又是殷遗民,受到殷商"尚鬼神"文化的影响,而儒本身也起源于殷商,并主要从事相礼、祭祖、事神等活动。这些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孔子的鬼神观念,使得孔子不仅没有否定鬼神,还始终以敬畏的态度对待鬼神。  相似文献   

15.
学者们研究《鬼神之明》时,无论是肯定、部分肯定还是否定简文与墨家的关系,均多围绕墨家展开讨论。运用同样的逻辑进行分析,《鬼神之明》也可以是儒家的佚文或儒家别派的作品。春秋战国时期怀疑鬼神的公正、能力,甚至怀疑鬼神存在者并不鲜见,可见《鬼神之明》中"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思想不属墨家特有,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因而仅仅凭借"鬼神"思想来判定学派属性是靠不住的。当今学界判定学派属性,出现"鬼神"观念便联想与墨家有关,于是使用各种方法加以论证,甚至不惜"削足适履"。这种思维定式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中早期的幸福观念,其与鬼神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祭祀神鬼是中国先民祈福必经的进路,天命信仰与幸福获取合而为一。周人提出以德配天,开始反思祭祀行为与幸福结果的直接对应性。孔子、老子、墨子三家承续西周鬼神与幸福问题之探讨,分别从道德、哲学、信仰三个不同的维度超越西周的天命幸福论。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触目惊心的报告。其中关于中学生鬼神迷信思想的调查结果,说明了我国学生中的 鬼神迷信思想已发展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这一结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学生们问老 师: “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这么重要的内容为什么在大学课本里没有?”那么,我们接着要问:中学 课本里有吗?小学课本里有吗?有多少?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向有关部门呼吁:救救我们的孩子!帮帮我们的老师。理直气壮地向我们的孩子说一句:鬼神是不存在的,星座与个人的命运是没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管子》的精气说辨正乐爱国一先秦重要典籍《管子》所提出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气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精气说的完整表述出现在《管子》的《内业》篇,即"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里"凡...  相似文献   

20.
陈晓杰 《孔子研究》2019,(5):143-150
本文以《中庸》鬼神章"体物而不可遗"为线索,探讨朱熹对此句的解释中存在的两重可能性。首先,"鬼神"为物之"体",此"体"为经验意义之先在与构成之意,然而朱熹还以《中庸》之"诚"论"体物而不可遗",如此则"体"变成"体用论"之"体",这可能是受到了张载"天体物而不遗"的影响。但最终,只要我们区分"鬼神"与"鬼神之德",以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那么上述两种"体"都能得到很好的对应而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