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洪恩 《周易研究》2003,3(4):51-59
"元气"演化史观是<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本文论<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即自然史观,强调<易纬>对<易传>"太极生化"说的发展与改造,探讨其"五气渐变,是为五运"的自然史观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物质前提的肯定,从"象"与"数"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史观的哲学性质,肯定其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正>《说文解字》云: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可能是"名"的初始意谓,它缘于"冥"而出于"口"。"命"原在于称呼、告诉,"自命"即自呼、自告;  相似文献   

3.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现状,文章就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围绕七点进行分析:学校缺乏重视;缺乏资金投入;"双师型"教师工资福利不明确;教师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实践机会;师资来源单一;产教结合不密切。基于此,对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彭林 《中国哲学史》2001,(2):97-102
郭店楚简整理者对<六德>"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句中的四个"绝"字的隶定为"继"字,与先秦礼书中的"绝服"相当."为父绝君"意为当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应服父丧而绝君之丧服.<六德>"为昆弟绝妻",与<丧服>妻服重于昆弟之服的服叙不同,但更为合理,当是早期丧服制度的反映.<六德>"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两"杀"字旧释"减杀",不确,当训为"杀止",字义的指向,在丧服的边界.  相似文献   

6.
在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当代身体哲学与中国古代中医的身体思想之间,我们发现了根本理念上的诸多相契之处。如梅洛-庞蒂的"走向世界之身"与中医的"大身子"相契;他所说的"流动的身体"与中医的"气"相契;其"可见的-不可见的"身体与中医"藏象"相契;梅洛-庞蒂提到的身体的"双叶"与中医的"阴阳"相契;其"生命化的时间"说与中医"五行"说相契;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与中医"经络"相契;其"用身体知道"与中医"身诊"相契。这一切,不仅使梅洛-庞蒂身体哲学的兴起代表了对西方传统身体观的一场根本叛逆,也为中医身体观走向现代及中医身体观与当代身体观的会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7.
刘彬 《管子学刊》2004,(2):66-70
本文通过对帛书<要>、<管子·五行>、<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魏相传>及<汉书·艺文志>等文献资料的考索,初步梳理了早期阴阳家的源流和一些特点,发掘了其在象数易学史上的贡献.认为,早期阴阳家出于古代史官.在史官那里,已达到了象数易学阶段,他们已有了以卦与岁时相配的"卦气"说.早期阴阳家承其做法,以六卦与"五时"相配,纳入五行,而有富有特色的"古五子"的"卦气"说.文章指出,史官是<易>之"古义"的主要掌握者,后来早期阴阳家、道家、儒家等所传习的"卦气"说等象数"古义",当皆本之于他们.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郭店楚简<六德>的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德"的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德"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的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六德>的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六术>的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脱离人体的人类组织开展医学研究,存在利益冲突:一方面医生/研究者难免将主要利益"患者的健康利益"与次要利益"科学研究利益"予以颠倒;另一方面将主要利益"科学研究利益"与次要利益"研究者的利益"予以颠倒。究其原因是研究者的职业行为目的会影响到其对患者诊疗的判断以及对人体组织的获得。为此,提出防范其中利益冲突的四种策略:确立"实现研究者职业目的"的社会机制;明确"脱离人体的人类组织"的伦理属性,强调对提供者的尊重;建立"预先普遍告知"制度;应该不否认"研究者利益"存在,给予提供者以"补偿"。  相似文献   

10.
帛书《易经》卦爻辞有大量与通行本相异的文字,需要考释。本文仅以通行本之"惕"字为例,论证帛书本异字"氵易"(即《小畜·六四》"血去惕出"的"惕"字,帛书写作"氵易"字)是""字之别写,而""通"",""的古体为"",故可校"惕"字为""字之误或原本相通。同时,帛书《乾·九三》"夕(残字)若厉"的"",讼卦卦辞"洫宁"的"洫",《·九二》"亻易号"的"亻易";通行本《师·九二》"王三锡命"的"锡",《涣·上九》"血去逖出"的"逖"字等,都得到相应的校释。  相似文献   

11.
吴澄在理气问题上提出"理"与"气"不可分,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的观点,认为理气不可以先后言.亦不可以有无言,这既跟他的治<易>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对当时主流思潮以"有"、"无"、"先"、"后"言理气的一个反动.吴澄易学理气论思想的提出,在学术史上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其一是在本体问题上,发展了<易·系辞>中的元气生机观,使儒学基本上摆脱了以"空寂"、"虚无"为特征的佛、道本体论的影响.其次,理气不可分,理在气中为儒家追求在现实中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吴澄区分理与气,区分功能与实体,比张载仅立"清虚一大"为万物源有更多的合理性,为儒家的成圣成贤的修养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商代已有性命学说.卜辞中有"拜生"的记载,"生"即"性".又有"王生"指商王的性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的话"我生不有命在天."卜辞中又有"令",命、令古通,当指天命.卜辞中又有"不既盈",如同<老子>中的"大盈",是天之休命.卜辞中又有"自鱼",读为"自悟",指反还于人的本性而自我明悟.  相似文献   

13.
<周易程氏传>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颐在对传统易学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义理对<周易>进解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对于"节"卦,他认为体现出了"尚中"的哲学思想、"节以制度"的政治思想、"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4.
此文论述了焦循诠释<周易>的主张及方法.焦循主张,诠释以前,诠释者要泛观博览,汇通析辨百家之学,形成"己之性灵",即先有自己的思想、义理.其诠释方法是必须从分析<周易>语言文字入手,运用"六书"中"假借"去诠释<周易>经、传文,并根据上下文因声求义;以"实测"之法,即全面核对<周易>经、传文、句,诠释<周易>爻象变化规则;以"参伍错综"之法,从整体上对<周易>进行诠释;"依经文而用己之意",采取"或直断,或婉述"等多种诠释方法,对<周易>作出自己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共同体的建构《老子》一书五千言,看似往而不返,实则有着明确的逻辑理路。开宗明义所言之"道"非"常道",其所言之"名"亦非"常名",并以有无之和合而为"道"玄妙之所在;继而以"遮诠"的方式对"道"进行描述而非定义:"道"  相似文献   

16.
刘行 《天风》2014,(3):I0001-I0001
<正>《小康》杂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中开展了关于"2013年个人年度心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身轻,心却不堪重负,有人"身累"心不"累","累"并快乐着;有人"累"有回报,也有人"累"而烦乱,不得法、不快乐,更谈不上回报了。"身累",大多是压力,为"吃、穿、住、行"奔波之累。但世上大多数人还是"心累"。"心累",有的是源自情感,家庭、婚姻、不良情绪;有的是太过计较,小肚鸡肠;有的是贪恋钱财,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参提前6:10)。"人生无处不挣扎",看来,不累的人还真的难找。  相似文献   

17.
就哲学理论的探讨而言,张岱年之哲学思想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为"一本多级"之物本论;二为"真知三表"之经验论;三为"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四为"文化综合创新论"。它们呈现出张岱年哲学体系的主干,故亦可以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传承与融通--《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与<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部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结晶.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性格与情操,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特质.<老子>上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构建了与其"道"哲学相符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易传>中得到传承与融通,两者互补互进,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推动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和积淀.这些民族精神则表现为"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突出了中国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质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些研究者曾把"意识"作为现象学哲学的重点,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但有一点被忽略了:现象学对"意识"的研究,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与"价值"问题,即"道德意识"纠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道德形象与个人命运"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曾以"德福一致"的问题出现,大多数伦理学家主张"德福紧密联系"甚至"德福一致"。在现代社会,道德形象确实关乎个人命运。因为道德形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道德形象是把握人生机遇的重要因素;道德形象是创造人生幸福的关键要素;道德形象是追求人生幸福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