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先友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8,40(6):654-661
运用动窗技术探讨中文阅读中的边界效应及其消除的条件,包括3个实验。实验一探讨中文阅读中是否存在边界效应,结果发现,边界效应同样存在于中文阅读中;实验二、三探讨时间切分标记能否消除边界效应以及消除的条件,结果发现,只有当切分标记表示的时间在前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跨度外时才能消除边界效应,如果切分标记表示的时间仍在前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跨度内,则不能消除边界效应,本研究称此为事件持续效应。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时间切分标记降低了主题转换句子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能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负性生活事件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Young图式问卷短版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也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间接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6岁儿童的类别学习能力、类别表征和分类策略。62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实验1采用了"5/4模型"类别结构,实验2采用了"3/3类别结构"。结果发现: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类别学习能力;相对于原型表征,6岁儿童更倾向于进行样例表征;6岁儿童在注意上具有定位在高典型性特征维度上的能力,但不具备定位在区分性特征维度上的能力;在类别学习策略上主要采用单维度分类策略和规则加例外的分类策略。  相似文献   

4.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义分析与句法分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两个实验研究了中文句子理解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的关系。实验1采用被试者自控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被试者对每个句子(合理句或不合理句)进行语法判断。结果表明,在歧义词(AW)和解歧词(DAW)上,合理句与不合理句的错误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实验2研究了语境对句子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语境和无语境条件下,两类句子在歧义词和解歧词上的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句子理解中句法与语义加工的弱相互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Heit和Barsalou的实验范式,以不同分类水平的中文语义自然类概念为实验材料验证实例效应。研究包括2个实验,被试为18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实验1为无修饰词概念的典型性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不仅在抽象的水平上表征概念,也在具体的实例水平上表征概念。实验2用不同分类水平的自然类概念检验了在更广泛的概念范围内的实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分类水平的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平均典型性大多显著相关,而且下位概念的实例在不同分类水平上位概念中(如:动物、小动物)的变化趋势和下位概念在不同分类水平上位概念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均支持了Heit和Barsalou提出的实例效应。  相似文献   

6.
事件合理性在句子阅读中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句子阅读时各种信息的时间整合进程, 进一步建构语言理解的系统构架。研究表明事件合理性会影响句子阅读。一方面, 句子阅读的很多研究方法都可以用来考察事件合理性; 另一方面, 事件合理性研究结果的解释可以补充句子理解机制。目前研究者们对事件合理性能否即时影响句子阅读存在争议, 而且影响事件合理性的因素有很多, 因此以后的研究应平衡好各种影响因素, 也可采用双语被试来研究句子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的两个实验探讨了人们理解自己和熟悉的人物日常惯例事件的方式。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验证了Coleombe等(2002)的研究,即人们不利用已经形成的原型去理解和袁征自己或熟悉人物的日常惯例事件;实验2证明了出现这一结果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些事件时利用了过去生活中与当前描述相同的具体样例。实验2还发现,即使不存在上述样例,被试仍然没有启用相关的原型。  相似文献   

8.
抑郁中学生自我相关生活事件的编码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versky1的实验范式,探讨抑郁和非抑郁的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正性、负性、中性)的编码加工特点。研究发现:1)非抑郁组把负性和中性句子条目编码为正性多(p<0.01),而抑郁组把正性条目和中性条目编码为负性多(p<0.01);2)在编码偏向上,抑郁组采用负偏向编码,非抑郁组采用正偏向编码(p<0.01)。提示抑郁症状中学生对正性和中性的社会信息较多的负偏向编码。  相似文献   

9.
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距离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  骆方  刘红云 《心理学报》2014,46(9):1400-1412
通过模拟研究, 考察潜类别距离和发展形态等因素对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的影响:(1)潜类别距离越大, 模型选择和分类效果越好。(2)混合模型的选择, 应以一定样本量(至少200)为前提, 首先考虑BIC选出正确的分类模型, 再通过熵值、ARI等选择分类确定性较高的模型。(3)多阶段的发展形态对正确模型的选择和分类的确定性均有一定程度影响。(4)潜类别距离和样本量越大, 参数估计精度越高。(5)在判断分类准确性的指标中, ARI的选择更偏向于真实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1探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情景模型的更新受到事件持续时间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条件下,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还是静态观,结果支持了情景模型更新的动态观。该研究表明,事件持续时间与时间转换大小之间的关系对情景模型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  相似文献   

11.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5,37(5):575-581
听觉词的语义激活过程是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热点问题。近期出现了两种假设:(1)全部通达理论;(2)语义背景依赖假设。采用缺失音素的中文双字词为材料,考察了中文听觉词的语音、语义激活进程。实验1考察了影响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语音、语义激活的因素;实验2考察了在听觉词理解初期,词义提取是否存在句子背景效应。结果表明:(1)对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识别受听觉词语音和句子语义背景影响;(2)句子语义背景在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识别之初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文听觉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分类分析法虽然是潜在类别模型常用的后续分析方法,但容易导致后续模型中潜在类别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低估。现阶段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方法:一步法、基于模型的方法、Bartlett法,改进的分类分析法(包括ML三步法、BCH法、纳入式分类分析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进一步针对心理学研究数据的特点,使用模拟实验探讨适用于潜在剖面模型的分类分析方法,结果发现:传统方法低估潜在类别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ML三步法只有在潜在类别概率分布平均时估计精确;BCH法估计最接近真值,但在低分类区分度、大效果量时出现概率估计为负值的情况;纳入法虽有轻微的高估,但在各种模拟条件下参数估计最为稳健。这些方法受分类区分度、类别概率均匀性以及潜在类别变量与附属变量关系的效果量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类别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分类练习,学会如何将类别刺激进行归类的过程。采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4(内容相关性:方向、宽度、亮度、控制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内容相关性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和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来说,在高工作记忆容量条件下,当关注相关维度时,类别学习的成绩更好;(2)对基于信息整合类别学习来说,不管工作记忆容量如何,只要关注相关维度类别学习的成绩更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即时反馈训练范式,探讨类别数量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两种结构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并探讨被试在类别学习过程中的反应策略。实验结果显示:(1)类别数量不仅影响基于规则结构的类别学习,也影响信息整合结构的类别学习,类别学习成绩随类别数量的增多而下降;(2)在基于规则类别学习中,大多数被试使用理想的分类规则进行类别判断;在信息整合类别学习中,大多数被试使用极端值策略。研究结果支持难度观,不支持多重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先友  刘地秀 《心理学报》2009,41(8):684-693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模式。实验1检验了实验材料的适宜性, 实验2、3分别采用照应句范式和探测技术探讨时间顺序假设与背景信息假设的合理性。结果发现: 当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模糊时, 支持时间顺序假设; 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 支持背景信息假设。据此可以得出: 倒叙事件与前面事件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 其表征为E2-E3-E1-E4模式, 背景关系模糊时, 则为E1-E2-E3-E4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个实验考察句子边界对整体连贯性的影响。实验运用不一致程序(inconsistent paradigm)进行。实验一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target line)不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2(post-target line)后才会意识到目标行1中的不一致。实验二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就可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不一致,但探测词的反应时在两种条件下则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句子边界作为一种信号,提示读者在阅读下一句子前要完成当前句子的整合加工。实验三结果发现,目标行1以一个无关词(如然后)结束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也可立刻注意到其中的不一致,这表明句号对背景信息的整合不是必需的。实验四考察了分号的作用,结果显示: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冲突。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句号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而其它句子边界(如:分号)的作用则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句子为阅读材料,变化句子中一个单字词形成语义连贯与语义违背两种实验条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探讨中文句子阅读中预视效应的产生是否受语义信息的影响。实验一运用自然阅读范式,考察当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类信息被读者直接注视时,读者眼动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种条件下,读者的眼动模式在目标位置立即产生差异,违背条件下首次注视时间更长,说明中文句子理解中语义加工可以进行得十分即时。实验二运用边界技术,使实验一的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类关键字只呈现在预视位置上,当读者的注视点越过边界时,两类预视字均变为另一个与句子意义连贯的目标字。结果发现,语义违背预视条件下,读者对预视位置将进行更长时间的加工。上述结果表明,中文句子阅读过程中,语义信息可以对预视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中文条件下时间维度在记叙文理解中的作用。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重复了Speer和Zacks(200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读者更多将时间短语所在位置作为分割边界,表明时间转换在情景模型更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2探讨了在没有时间短语条件下读者对文本分割的情况,结果发现读者主要是按照事件单元进行分割;实验3a和3b在文本的事件单元中插入时间短语,形成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条件,探讨读者在这种时间转换与事件单元转换不一致的条件下所采用的分割策略,结果表明,读者更多仍然按照事件单元转换进行分割,而且对事件单元转换的依赖强于时间转换,但同时时间短语仍对文本的分割有一定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事件单元作为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时间维度作为事件单元转换的线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才能引发读者情景模型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交叉分类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群际偏见的方法。交叉分类效应的代数模型主要包括平均模型、相加模型和等价模型,各个模型都有自己成立的证据,其中支持相加模型的研究证据最多。尽管如此,交叉分类效应的代数模型有很明显的局限,即要求所有进行交叉的类别维度权重相等,这与真实社会情境是相矛盾的。交叉分类的潜在加工过程主要有基于认知角度的类别差异模型和基于动机角度的社会认同两种比较成熟的理论,前者又分为类别差异消除模型和类别差异减少模型。  相似文献   

20.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如远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如近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相对于近期过去,被试对远期过去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个体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提示被试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和对未来自我提升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