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祥万字作为佛陀相好庄严中的旋转之相,具有向右旋转的隐喻,在佛经和佛教艺术中屡见不鲜。然而关于吉祥万字的图形,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有人认为"卍"是右旋的吉祥万字,有人认为"卐"是左旋的吉祥万字。这两个明显镜像翻转的符号在佛经中都有出现,不同佛经撷取不同图形,前者较后者更为常见。本文认为这种现象源自梵语中方位词的混用、梵语语法格位变化与词义关系的复杂性、右旋与左旋的相对性、右旋与左旋概念的歧义性,以及万字图形本身产生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2.
唐卐字纹镜     
《法音》1991,(9)
唐卐字纹镜,径长15.2厘米,纹饰仅以双勾阳线微凸“卐”,字占镜之大半,殊为醒目。 卐为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记,属古代原始的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古人以为太阳或火的象征,犹如火焰上升一般。卐,梵文SriVatSalakSana(室利靺蹉洛刹曩),佛教中以“卐”为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一:“卐,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去。”《翻释名义集·唐梵字体))引《华严音义》:“案‘卐’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武则天)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按《华严音义》无此文,且其说亦非是。  相似文献   

3.
“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清凉山志》卷八)这首诗为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所作。德清(1546—1623),俗姓蔡,父彦高,母洪氏,字澄印,号憨山,南京全椒(今安徽境内)人。德清十二岁上出家于报恩寺,依西林和尚。十九岁上剃发于无极大师。二十八岁春正月抵五台。“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十三)。二十九岁上往游京师西山,三十岁上重返五台,居八年之久。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牢山,后住庐山法云寺。天启三年(1623年),终于曹溪禅堂。春秋七十有  相似文献   

4.
红卍字会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慈善团体,与道院是合二为一的表里组织,院为主,会为辅;道院重内修,红卍字会着重推展慈业(最著名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大规模掩埋尸骸)。作为一个由社会精英为主体构成的民间慈善团体,红卍字会的行为实际上起到了自然清洁剂、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影响非凡,应予以积极评价;红卍字会的发展经验为今天的民间组织与社会救济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其"维系社会而非变革社会的属性"值得大力倡导。  相似文献   

5.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武德年间(618~626),东宫学士李师政撰。唐代佛教史籍未曾著录过此书,唯有敦煌本(题有“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等字)传世。日本据法国国民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本,将它编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李师政后于贞观(627—649)初年,任门下典仪,著《内德论》一卷,今存于《广弘明集·辩惑篇》之中。《大唐内典录》卷五介绍说:“政(李师政)家上党,学识攸归,少玩大方(指大乘),长遂通洽。每与诸朝士共谈玄奥,多陷名相,以佛宗为虚诞,同迷业缘,以圣理为扪虚。政乃著论三篇  相似文献   

6.
有读者来信问,佛教字有什么寓意?与纳粹党徽有什么区别?为此我们特约请中国佛教协会专家作如下解答:佛教(Wan,万)字是梵语srivatsalakslana的意译,意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鸠摩罗什、玄奘等曾译为“德”字,菩提流支译为“万”字,寓以“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字之音,起初在佛经中似无定论。从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开始,才规定此字读“万”。唐慧苑《华严音义》载:“本非汉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从此“”正式被用作汉字,成为一切成就,吉祥如意的象征。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每个佛像的胸前都有字这个吉…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8.
印度故总统拉达克里什南教授在他的《印度哲学》(第1册,页464)引巴利藏《中部经》说:“佛陀的体系不是一种‘见’或哲学,而是一种乘或车乘,一种导致解脱的实际方法”。尽管后期的大乘论师为应付复兴中的婆罗门教的挑战,高谈本体,崇尚玄学,佛陀当时对本体的问题只报以缄默,对玄学的思辨也认为无济于事,如有人中毒箭,不听医者救拔,必欲先知彼弓为柘为桑,弓弦为筋为丝,作箭镞者为是何人;不死何待!佛以“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水忏》卷上)为教,实事求是。“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则佛不说;“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说如是”(《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大智度论》卷15)。大乘佛教所称的“梵行”即菩萨行,也即是“兼  相似文献   

9.
(一) 杨羲生平杨羲,字羲和(《玄品录》卷三《杨羲传》作羲和)。本吴郡人(《真诰》及《仙鉴》中之《杨羲传》均作“似是吴人”),徙家句容(今江苏句容县)。生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幼而“通灵”,少好学,读书遍涉经史,尤工书画,与王羲之(右军)并名海内。与许迈(远游),许穆(长史,一名谧,字思玄)年龄虽相悬殊,但早结“神明”之交。司马昱(即简文帝)在晋废帝太和元年(公元366)为会稽王,又进位丞相,录尚书事,因  相似文献   

10.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有一位朋友信奉佛教,我发现她总是快乐的样子,生活的很开心,我向她讨教,她对我说:“只要你相信佛,什么烦恼都会消除的。”并介绍一些佛的书给我看,于是我开始涉猎佛学方面的知识,接着我又看了一些佛经,尤其是《金刚经》使我受益非浅,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把“我”字看的太重了,人的起心动念哪一个不是“我”字当头呢 ?我如获至宝,心绪豁然开朗,如见天日,这不就是我等待久的企盼和归宿吗 ?这使我忆起了十几岁时曾经萌发想出家的念头。   六十…  相似文献   

12.
《阅藏知津》,简称《知津》,总目四卷、正文四十四卷,合四十八卷。清顺治十一年(1654),北天竺沙门智旭撰。收入《法宝总目录》第三册。智旭,字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初习儒学,辟佛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因阅袜宏《自知录》和《竹窗随笔》,遂不谤佛,并取前论焚之。二十四岁从德清弟子雪岭剃度出家。后游江、浙、赣、闽、皖诸地,晚年入居灵峰(在浙江孝丰)。生平著述五十一种,其中重要的有《楞严经玄义》、《楞严经文句》、《法华经会义》、《起信论裂网疏》、《八识规矩颂直解》、《教观纲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等。  相似文献   

13.
道教辞典     
张角(?—184) 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黄巾起义领袖。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奉事黄老道。汉灵帝光和中(179—184年)创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举凡其教义、教团组织、称号、宗教仪式等,皆依据《太平经》。宣传“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太平经》卷六十七)等反对贫富不均的主张,鼓动苦难者为生存而斗争。据“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同上卷九十八)。自称“大贤良师”;又依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认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兴者当为土德(同上卷六十九),又自称“黄天”。畜养弟子,教人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信者甚众。遗弟子使于四方,以善  相似文献   

14.
一看到“卍”字符,许多人或许立即会把它同希特勒的纳粹党联系起来,因为它是纳粹党党徽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犹太人或许想的更多:第三帝国;二战前夕德国的反犹浪潮;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种族灭绝式屠杀的600万犹太同胞;反闪族主义活动等等!毫无疑问,在犹太人眼里“卍”字符已经成为憎恨的一种标志。但是“卍”字符只有这一种内涵吗?如果你站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在任何一座高楼大厦或者平房的大门上都被漆上一个大大的“卍”字符。如果你是犹太人,或许你一定非常激动。但是你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大惊小怪的!为何?因为在…  相似文献   

15.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有明代憨山老人德清手书《山居诗》(见本期封三)条幅一件,编号为“法字0242号”,系周叔弢先生生前捐赠之物。诗云: 形如枯木念如灰,雪满头颅霜满腮。不是老来偏厌世,眼中无处着尘埃。憨山法号德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文章道德,冠于一时,万历四十四年(1614),德清七十岁,结束了他在岭南二十年的放逐生涯,从曹溪至湖东隐居闭关。写《山居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相对于“道”来说,“德”是一个被忽视了的重要范畴。被忽视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往往视“德”为一个伦理范畴,对于“德”所具有的哲学义蕴则关注不够;二是认为“德”是一个在抽象层次上低于“道”、在产生时间上晚于“道”的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德”字的出现要早于“道”字。迄今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道”字,但“德”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写法。《甲骨文字集释》收录了“德”的15种写法,《甲骨文编》收录了20种写法。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道”字,是在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18.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19.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约生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死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是我国清初的回族著名学者。幼年随父(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刘汉英)问学,即“好泛览群书”,先后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并攻读儒、佛、道经典及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他的著作有数百卷之多,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等。  相似文献   

20.
人生字典     
“一”字的境界,简易之至,朴素之极。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言:一以贯三(指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也。故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清,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行一则贞,德一则正,气一则雄……大道归一,这就是“守一所以用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