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00,(2)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以诸最胜妙华燮,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6)
开光亦名开眼。是佛像落成后择吉日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四众弟子一般都要置办香花灯明等以申供养,以礼拜唱赞来表达虔敬和庆贺之意。《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有“如是供养仪则已周备,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僧众们在开光法会中唱的偈颂颇富哲理,如赞释迦佛“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如于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3)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Sa ngharama)的固定居止处所。僧伽蓝意译“众园”、“僧院”,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从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和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为佛世的两大伽蓝,佛陀于中说法多年。《十诵律》卷五云:“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营造伽蓝,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当时的僧伽蓝,只是众僧集体居止修行的处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讲堂、食堂、浴室等,并无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憋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合、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宫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  相似文献   

5.
六、佛化两大弟子舍利弗及目犍连 1.尊者阿娑耆首说甘露法 尔时婆罗门大臣及余人民,王奉施如来僧伽蓝,皆悉踊跃,生随喜心。 尔时频昆娑罗王施僧伽蓝已,心大欢喜,以额头碰触佛的脚面,退还所住阎浮提中。诸王见佛,频昆娑罗王,最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相似文献   

7.
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能,以修其心。相好严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4)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舍利弗顶礼三请,世尊方为宣说,足见此誉不虚。在《方便品》中,世尊一言九鼎地说:“十方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并指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释尊开门见山、开权显实之说的确令舍利弗等声闻众惊喜不己。在《譬喻品》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8,(2)
忽闻京洛启华筵,令我中宵喜不眠。霄汉永存兄弟谊,门庭亲得祖师传。佛声共彻东西岭,心印俱明南北禅。驽马终期随逸足,况教同学更同年。——真禅佛门三宝赖僧传,后继僧中庆选贤。四众佛徒同赞叹,心香一瓣寄南天。道风法雨遍西东,禅净台贤一脉通。  相似文献   

10.
一,夏日大旱,饥民离乡背井,四出求生.二,商人钱百万广设粥棚,救济灾民,人称之钱善人.三,村中韩老汉磨豆腐为生,家道中平,尽其所能将豆饼,豆浆捐献灾民.四,人问三个和尚:钱善人广施粥饭,矗老汉仅献豆饼,豆浆,二个功德孰重孰轻?五,胖和尚答:无有差别,问者不甚解.六,小和尚道:昔日佛在基本国似法,国王设布施供养佛及众僧.主持寄语今年的灾情牵动了亿万人的真情,也显现了亿万颗赤诚的善。。。善的大小,无法用物质衡量,关键在于真诚。这个故事出自《众经撰杂譬喻》,联系现实生活,读者当有收益。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  相似文献   

12.
朝拜佛母洞     
(一)台怀南下十里余,右转经过白云寺,缓步西行,就踏上了去佛母洞的道路。五台山灵迹颇多,关于佛母洞的传说,也有不少。据说,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法号道方的僧家,单身行脚,杖锡登临,来五台朝圣。当他行至佛母洞时,已是夜半时分。正在他感到分辨不清道路之际,忽见灯火通明,仔细看时,眼前是一处庄严殊胜的梵宫古刹,众多比丘手擎供佛灯火,出出进进,仿佛正在绕佛念诵。道方见这景象,举步再行,又见这里原是一处溶岩洞室,道方紧随众比丘入内,洞中灯火辉煌,玉像庄严,俨然一个天造地设的僧家道场。他被这般情景吸引,又进里许,耳畔忽然响起澎湃的波涛声,…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0,(5)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  相似文献   

14.
亲鸾这一观点,您认同吗?——编者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彼土导师阿弥陀佛常以大悲愿力摄受法界众生往生其国。十方众生乘彼佛愿往生决定,当生即入正定聚住于大乘不退转位,次生成  相似文献   

15.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17.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99,(9)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如数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自兽无异。或有人但眼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衣发,或长发,或预上留少许发;或著袈裟,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人水,或复火炙;若良坠高崖屋,若于恒润中份;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词祀,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助调么圄【四列高望大影,好衣美食,而能…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94,(7)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思,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行荷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菩萨子经》夫为人子,当以五事孝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分,不敢这首;三者,不断又q所为正业。整生!夫为入手,肖应从无事q顺父母。又好交八三事故索要予。云西为V一者,例子不听力而ZH省,指揭示其背处;S省,治吸入冲物征;国者,为子破答好里…  相似文献   

20.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