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2.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3.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4.
<正>在道教中,"洞天"指通天的洞府,居之修道可成天仙;"福地"为驻地的福祉,居之度世可成地仙。洞天福地观念早在六朝时期已经形成,成书于东晋的《道迹经》和南朝的《真诰》均有洞天和福地的记载,原本为道教虚拟的仙境,实际成了道教修道安养的祥和世界,洞天福地理论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人居文化和福地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深远。当今,对洞天福  相似文献   

5.
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  相似文献   

6.
学道有感     
未曾入道之前,早已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叹为观止,对道士们居住在深山庙宇中那种闲云野鹤、清静飘逸、修真养性的修道生活梦缠魂绕,日夜向往。在我的想象中,道士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充满着高深莫测和神秘色彩。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而在道教的洞天福地,应该隐藏着许多像经书中所说的大德高道,修真之士。洞天福地,宫观庙宇应该是“藏龙卧虎”之地。出家修道是一种很高尚的事情,是一种超脱人生,逍遥人生,无为人生,得悟宇宙智慧真谛的不二法门。有着对道教如…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因其"天人合一"的秀美景色和生态环境,被道教尊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留下了"一壶天地开仙境,百里风烟入画屏"的诗句。"洞天福地"是道教最本真的生态环保思想的体现。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远国解释说:"洞天、福地、水府三大元素,构成了道教的地理神学。从西北的昆仑山,到东方的蓬莱、瀛洲、方壶等海上仙  相似文献   

8.
道教辞典     
道教对大地名山间十处相传为上天遣群仙治理之所的总称。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所载十大洞天所在地之府州县名称,释以今名:第一王屋山洞,名小有清虚洞天,在山西垣曲和河南济源两县间的王屋山上;第二委羽山洞,名大有空明洞天,在浙江黄岩市委羽山上;第三西城山洞,名太玄总真洞天,所在不详,疑在青海西倾山上;第四西玄山洞,名三元极真洞天,在陕西华阴县华山上;第五青城山洞,名宝仙九室洞天,在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上;第六赤城山洞,名上清玉平洞天,在浙江天台县赤城山上;笫七罗浮山洞,名朱明辉真洞天,在广东增城和博罗两县间的罗浮山上;第八句曲山洞,名金坛华阳洞天,在江苏句容县茅山上;第九林屋山洞,  相似文献   

9.
“洞天福地”是一个饱含着道教思想色彩的专用名词,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是充满着迷人色彩的道教仙境;而上党抱犊山就是鲜为人知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据传庄子就曾经隐居在这里,且在上党抱犊山得道成仙。显而易见,上党抱犊山是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其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有关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0.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