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牛卫华  张梅玲 《心理科学》2000,23(1):115-116
1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和定义 学习困难是个比较年轻但却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从 Samuel Kirk 1962年最早提出学习困难以来,先后有四种理论试图解释学习困难的原因;第一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由神经系统的缺陷所造成,即由学习困难儿童在对视、听等感觉通道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冲突引起的;第二种理论也称注意力缺乏理论,认为注意力缺乏的儿童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因此才导致其学习成绩低;第三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习得的无能为力,其学习特点是被动…  相似文献   

2.
儿童多动症的矫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动症全称注意缺乏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韶关市中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百祥 《心理科学》2002,25(6):748-750
1 问题提出学习困难 (LearnDisabilities,又称学习障碍 )问题是全世界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也是一个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教育家SamuelKirk提出学习困难的概念后 ,便开始了对学习困难真正原因的探索 ;西方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探索 ,先后出现了四种理论试图去解释学习困难的原因 ,尽管这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习困难的原因 ,但缺乏可操作性 ;进入八十年代后 ,由于受认知心理学影响 ,开始对学习困难者认知过程、认知特征及非认知心理发展的研究 ,使帮助学生克…  相似文献   

4.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学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其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他们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  相似文献   

5.
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特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楚  刘晓明  张明 《心理学报》2004,36(1):65-70
以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控制水平与学优儿童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在三种元记忆监测判断等级上均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学习困难儿童具有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控制水平相对低于学优儿童。3.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4.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和控制水平存在较为复杂的发展特点。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能力都比学优儿童差,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休谟认为,道德评价的依据不能是理性,而是道德感;同情原则是道德感产生和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休谟忽视了理性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其道德感理论存在着理论困难,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是休谟不能理解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以及他没有意识到客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对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有和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优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的JOL判断等级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在自定步骤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困难儿童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决定其学习时间的分配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分配策略的有效性不高;(3)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策略从小三到小五在缓慢提高;(4)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城区学习困难儿童有关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的特点,探讨预防和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的方法,促进其身心的的健康发展。方法在汕头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年级中抽取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各93名,用自制调查表分别让他们进行自测调查比较。结果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在男女比例和生理因素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是造戍智力正常的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有着密切关系,这引起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注意。有些学者认为注意力是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学者认为注意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儿童的认识活动发生很大影响。但是许多研究仅停留在理沦探讨上,缺乏足够的实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智力与注意力两者关系的研究,寻找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早期问题行为发现量表、社会技能测量量表对 12 0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测量 ,其中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各 6 0名。结果发现 :1.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存在明显的问题行为 ;2 .学习困难儿童相对于其非学习困难同伴社会技能低下 ;3.学习困难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技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晓贤  桑标 《心理科学》2012,35(2):314-320
为考察儿童内疚情绪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小学5年级学生内疚情绪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1)内疚情绪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难过情绪不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2)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对团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产生内疚情绪,但如果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不良结果时,则产生难过情绪。结论:儿童的消极情绪是否能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还是他人。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论点皮亚杰及其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享有盛誉,但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三个方面:(1)经验主义者指出:皮亚杰理论阐明和表达的方式,很难用简明的经验主义加以测试,其揭示的数据与他的基本论述不完全一致.(2)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皮亚杰理论尚有不清楚、不完善和不严密之处,特别是缺乏详细的阶段变换处理;缺乏发展过程中个别差异的说明;以及缺乏对儿童感知觉和情感方面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注意力缺损障碍──认识发展、病因探讨和诊断标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注意力缺损障碍──认识发展、病因探讨和诊断标准桑标,曹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引言注意力缺损障碍,无论是否伴有多动现象,均会给学生学习、社交等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据估计,约25%yIJ40%的注意缺损儿童有学习困难,30%yIJ90%的此类儿童,...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单纯英语学习困难、中英双语学习困难和正常对照组为被试,考查了80名五年级小学生的语音意识和视觉工作记忆变量.结果表明,(1)两种英语学习困难儿童英语语音意识均比正常儿童差,均存在发展迟缓的缺陷;(2)两种英语学习困难儿童视觉工作记忆均相对落后;(3)视觉工作记忆在单纯英语学习困难儿童的汉语学习上存在一定的补偿作用,对英语学习则没有相同的作用.结果揭示了汉语认知加工过程相对于英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学习困难儿童的问题解决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选取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各 3 2名 ,设置河内塔问题解决的情境 ,采用临床观察法 ,对学习困难儿童在问题解决中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探究。研究发现 :1与正常儿童相比 ,学习困难儿童在发现和有效运用策略方面明显不足 ,但当学习困难儿童对问题情境比较熟悉后 ,有明显的进步 ;2一定的提示并不能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最有效地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閱讀障碍是語言障碍(广义的)的一种。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文献記載,有閱讀障碍的儿童約占全部在学儿童的10%;男孩多于女孩,其比例約为5:1;这些儿童的智力发展沒有显明缺陷,但常常发生学习困难和留級等現象。閱讀障碍和某些其他語言障碍常須經过仔細观察和特殊的临床检查才能确定。有些儿童由于未被教师或父母发現此类障碍而被誤认为智力缺陷、迟鈍或不用功等。但当这些障碍治愈或自愈后,儿童的学习就非常順利了。閱讀障碍可分为两大类:1.失讀症,指閱讀完全不能,有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两种。先天性的也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天性的是在某些躯  相似文献   

17.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承芬  赵海  付宗国 《心理科学》2000,23(4):421-424
本研究通过向62名学习困难儿童和56名非学习困难儿童呈现数字和图形两种记忆材料,就主试控制和被试控制条件下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而且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回忆量均有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其维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5,28(6):1330-1334
本文从思维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的操作化和思维训练的实践效果等方面论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提出了将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认知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思维过程因其可逆性而具有可训练性,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实践表明,可逆性思维过程可操作化为各种具体的思维训练项目,进而可编制适合普通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等各类儿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运用这些教程开展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类儿童的智力(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30名儿童(平均月龄M = 63.15,SD = 4.37;其中男孩69名)进行调查,探究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点1由父亲完成将心比心访谈、时间点2由母亲完成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完成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任务。结果表明:(1)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的心理理论在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存在着严重的失范或失序状态(即乱象),这不仅妨碍了自闭症儿童最佳康复训练的时间,更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对儿童自闭症康复乱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认为儿童自闭症的康复乱象表现在机构、人员、技术和宣传四个方面的"乱";并总结出自闭症康复中的三大致乱因素:根本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根本原因即自闭症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内部原因为自闭症康复机构缺乏监管、康复人才储备不足,民众科学素养低;外部原因则是市场经济趋利性与人性道德滑坡。以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